有关林清玄散文读后感(通用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1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于朱自清的,他的语言相对朴实、通俗易懂。在我的语文课本里,有《桃花心木》这样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阅读后会明显感觉到,他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他有一双擅长挖掘与发现的慧眼,可以从一个细微的现象甚至一个动作,通过奇妙的联想,从而得到许多受益匪浅的人生启迪。
《发芽的心情》讲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农场打工的经历。他帮忙采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与梨子。一个月后,被采光果实的果树竟然已经在寒风中凋零落尽。农场主人告诉林清玄先生,每当一年的冬季,总会有一些果树像那样死去,而有的却能坚持到春天的来临。这一现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树就像人一样,有的人面临残酷冬天的肃杀,面对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却从不低头。有那些弱的,就无法坚持春天的到来。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的过冬,在流血之后还能枝繁叶茂,长出更美的果实。于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若是我们也能随时保持如此的心态,雨后的彩虹一定会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怀。《鳝鱼骨的滋味》则是林清玄先生对童年温暖回忆与对母爱的怀念。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吃鳝鱼,但是能干的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鳝鱼骨汤给林清玄吃。溢满母爱的鱼骨汤,总是浓浓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现在仍然回味无穷。吃着饭馆里的鳝鱼,不禁回忆起以前蕴含着暖暖母爱的鱼骨汤。
林清玄先生对生活与文字的敏感,源于他细致温柔的内心。情感是真挚不变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挖掘。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2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3
小的故事折射大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词语,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次次的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
第一次读林清玄的散文时我就被他的清新淡雅的文笔,深厚的道理,以及对人生、世界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
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之旅才可以安静地睡去,一切道理都在梦中显现。
他说:“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无数的低谷,使我们在挫败中流泪,不是说不允许哭泣,你可以蹲下来好好想想自己,但是,请不要放弃,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顶点,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灿烂。
他说:“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面对误解,请选择沉默;面对挫折,请选择沉默;面对辱骂,请选择沉默。有时候,解释是多余的,那时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语言。
他说:“生命是在水上写字,第二笔还未落下,第一笔已流到远方。”时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点点地在流逝,生命一点点地在逝去,再长也不过数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能让我们挥霍呢?珍惜吧……
这本书里有一个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能悟出一个道理。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读一遍都会在人的心中烙一个印。渐渐,一本书的道理都钻入了人的心中。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而是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你、他。这些文章,初读时如获良友,再品时如逢故知。他的文字每次读后都会让我的心中充满宁静。文如其人,假如他没有高雅的品味和如此纯净的心,怎么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挫折,是为了让你学习智慧;离散,是为了让你学习成长;忍苦耐艰,人生才能显现真正的价值。”这样的金玉良言不是每天都能见到的,也许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他的书里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课外所找不到的欢乐。感谢林清玄,他的文字给了我太多启示。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4
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将目录扫视了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心情》,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么还会有心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了。过了一个月后,果实摘完了,我却爱上了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可以在仓库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离开了,可在走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了。我觉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一种财富了。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心情”,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
举重若轻,我们轻松地面对世界。
一个人,时时将脚印背在身上,自己会被压垮倒下;将脚印丢在身后,昂首走过去,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5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6
认识林清玄是在高一看了一本《紫色菩提》,才了解到他的。觉得我和他的一些观点很相似。这次看到推荐书目有他的书,就果断买了。
先介绍一下林清玄吧,他的文风多多少少也会和他的一些经历有关。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的文学大奖。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林清玄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少年游,金色印象,佛鼓,收录了一些比较著名的文章,《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在梦的远方》《红心番薯》、《光之四书》等。这本书和我之前看到的那本感觉差不多,都会让人觉得他的散文写的淡淡的,很随意,有一丝禅意,但又有深厚的底蕴。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一篇文章是很少的,但他的文章就能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品读。读他的文章就像品茶一下,越品越有味道。读《林清玄散文精选》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味道,会让人学会感恩,让人变得善良。甚至能和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
他的散文独树一帜,很有风格,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加入他的一些思考。可能是因为他32岁进入佛门,被一些佛学的理念净化了思想,所以他在文章中总是能够让人看到一个最真实的他,他的文风清新质朴,常常从小处着手,生活的点滴,由小见大。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故事和所看到的一些感慨。充满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能看出他对人生的深深感悟。他在写文章的是在提升自己禅的境界,也是在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文章的人脱掉已经被社会腐蚀得血
肉模糊的躯壳,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听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进入到不被外界所污染的内心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读者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有人评论他的散文是质朴、清新、真纯的,悲悯情怀是他散文的精神特质,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禅理散文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照耀人类被物质文化笼罩下逐渐蒙蔽的心灵。
他把一些经典的散文放进这本书,应该不是为了随便出本书,弄到一点稿费,他只是想用这本书来和我们谈心,就像书里面所说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某种自传,就像某一个夜里,我们促膝而谈,我向你说了自己人生的故事,说给知心的朋友听,也不隐藏!”他想和我们说说他的经历,想法,聊聊他理解的禅意……看完这本书,会觉得自己比之前看淡了一些东西,虽然在我们这个年龄,还不能太过淡然,我们需要热血,青春,去为以后的生活,梦想奋斗,但,这份淡然可以放在心里,认识到钱财,名利并不是一切,看淡一些,想想最初的梦想,不要离这条轨道越来越远。
这本书,我还会再读,当我心情烦躁的时候,我就会去读一遍她,让我静下来,暂时脱离那个烦躁的我,听听我内心的声音,让我变得平静,变得淡然一点。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7
读林清玄,每一次都好像从城市瞬间落到了田园,满眼的自在,惬意。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大燥间,街头巷尾便都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长久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都是一句宝贝不怕,却流露出天下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关心。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我们的眼睛就是要像这样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被我们忽略的,都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们心灵最真实的悸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就应对父母说出自我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留恋和感慨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好处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世事离戏仅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仅有一步之遥。
不明白听谁说过:生命最搞笑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我,承担所有的职责。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也许是有流水的声音,也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
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我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8
假期里,我们被要求去看《林清玄散文》。说实话,这本书我也只看了一点点,感触也不深——毕竟是在网上看的嘛!嘿嘿,我作文水平其实也不怎样样嘛。
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我看到了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野百合追求完美愿望的曲折道路。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一株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以此证明我是花。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我想这篇文章就是表达此意:仅有事实才能证明我们的本事!读《桃花心木》一文,我想到了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依靠父母和教师,并不是我们的本性,可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靠的心。我们要想获得自理本事,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从中深化了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我们不应当总依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我们都应尽量自我动手解决;在学习时,我们不应当在教师不停的催促中,复习、做作业……依靠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那时候正如文中写的“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至若《生命的化妆》一文,先从自我对化妆的错误认识谈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这便引发了下文对化妆师的询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而化妆师的回答让作者感叹不已,并从内心里叹服,认为化妆师是一个智慧的人。在那里,化妆师谈到:“化妆的最高境界能够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十分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我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我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时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我想林清玄先生经过化妆师就是想告诉我们:最纯真最完美的生命应当是像婴儿一样无邪的、完美的……自然才是真!就写到这吧,水平有限理解不深啊!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9
时不时翻开这本书,这些文字总是需要慢慢的品味,总有一些文章读起来优美,可我读了半天也不知道写了什么。
然而,我止住了。我细读着《真诚相待》这篇散文。
看着这个题目,我会认为这是一篇很深奥的文章,没想我读起来这么易懂。
作者去参加朋友的葬礼,想起了他和朋友以前在一起的日子,认为以前是多么美好,可现在却什么也做不到。最后,作者提唱起大家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因为过了几百年后,这些都是不可得的了!平常我还曾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现在想想,过了那时,那些都是我永远无法挽回的好机会、好时光。以前,我总喜欢以光似箭,日月如梭来作为作文的开头,那是都是*,完全不明白这光阴怎么就如箭?这日月就如梭了呢?我甚至还不知道”梭“是什么?我真笨,直到大了才明白时间真的不等人,世上真没有后悔药!
有一次,我不小心对别人说错了话,后一秒就反悔了,真不应该啊!怎么前一秒就不去好好考虑一下呢?
作者说:大口大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因为在百年后,就再也闻不到了。那时,就觉得空气原来是如此甘甜,他又说道:好好品味这浓香的咖啡吧!因为百年后就 喝不到这样好的咖啡了。我也有看法,珍惜好现在与同学间的友谊吧!因为在几十年后,就再也无法像今天这样亲密了,珍惜好与父母的时光吧!因为在数年后,就再也无法天天陪伴爸妈了。真的,我现在特别后悔,有时一人想想往年的事,我恨死自己了。
在小学,我幸运的与全班成绩最好的女同学成为了朋友,我们的性格不是很像,那时她很外向,我很内向,可是我们有着同的爱好与观点,课间时常看见我们俩在位子上游戏,体育课上,也就经常看见我们俩在那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可是我讨厌她的自大与骄傲,她讨厌我的不积极与计较,我们有过争吵有过冷战,可是我们分开了,我们比冷战的冷战还要糟糕,一个星期看不到对方一面,我们离的很近,她在四班我在十班,却不能亲切地喊对方一声。或许我们真的很傻,只有当在真正失去对方时才明白,才知道什么是珍惜,想着我们一起说悄悄话,一起玩捉迷藏,一起画小人画,一起看男生打架我们却心灾乐祸。此刻,我又是多想拨动闹钟,回到以前,我们欢乐却没有冷战与争吵的生活,可在枯燥的初中里连影子却没出现。
妈妈爱我,有时溺爱,但是妈妈也有误会我的时候,我很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但是我讨厌我自己,我不该那样说话,那样妈妈会很伤心,我又是倔脾气,有时也忍不住顶两句,妈妈在冬天总给我买那买这,我说你老别我买呀!自己厚衣服还没几件,可她说大过年的,小孩子不穿好点怎么行,我好的东西永远比妈妈多。有一次,她也帮我买了好几双漂亮的袜子,我再次说明不要光给我买东西,可妈妈却说,你穿我给你买的新衣服,不就是几双袜子吗?你穿着,我穿你穿旧了的!妈妈冷的生病了,每天还要管我这的那的,等我离开了。妈妈,我到哪找这么好的`妈妈?有时我还那样气妈妈,太不像话了,或许要等以后才知道什么叫珍惜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吧?我现在只是努力地做着,不让妈妈失望!
真的要更真诚的相待,我的人生难得,因缘难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10
平静的夜晚,沏一杯香茗,独坐台灯下,静静的欣赏,林先生的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
林清玄,中国**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曾连续十年成为*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的风云人物,被誉为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曾获得过所有的*文学奖项。其散文文笔清新流畅,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书中优美的辞藻,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引人入胜。书中深厚的含义深深地吸引了我,或许是志趣投合吧,喜欢淡雅散文的我,一下子喜欢上了《林清玄散文精选》。
最让我喜欢的是,林清玄叙述自己儿时的故事。虽然表面说着自己儿时的事,但总表达着一种情感。每次看这本书时就会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看到了林清玄与“棋子”下棋,看到了林清玄和小松鼠嬉戏,也看到了林清玄过火时的恐惧、害怕。
最让我欣赏的是,林清玄撰写自己现在的生活。每篇文章都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的怀念,或是一则意味深长的道理。每则故事都写得十分真实,不仅让我想起林清玄思念番薯之情,林清玄城市种菜记……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理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的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的道来,慢慢的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你、就是我。这些文章初读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呢?
未了,似乎还沉浸在林清玄淡雅的散文中。不由得也吟诵出一句话: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11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
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非常喜欢“温一壶月光下酒“,因为这颇能代表林清玄的散文风格。“月光”代表阴柔,温和;酒则代表暴烈,激情。“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读林清玄的散文,静与动,柔与刚这些看似不能相容的特性,都能在他的笔下温柔的展现,娓娓道来,如沐春风。有时当我们读到“阴柔“处时,他却将笔锋一转,道出许多生存的真相,偶然的犀利,但却仍然让人充满美好的想象,犹如心灵鸡汤一般,让人荡气回肠。
林清玄的散文中,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经意间,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即使是《法圆师妹》里的小尼姑,他也是信手捻来,让人体味到生命的无常,与别的作家不同的是:林清玄并不刻意去批判或左右这些小人物的社会力量,而是让他们都成为他寄托温情的载体。还有《月光下的喇叭手》中激越执著的喇叭手,《阴阳巷》中现实的房东、无聊度日的夫妇、变质的歌星、破产潦倒的老板,这些都是《林清玄散文》中的代表人物,在这些平凡的人物身上,许多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心情、感受,都被一一呈现;许多我们想说却不知怎么说的感情,都被一语道破了。
“我庆幸自己是深信无事不是奇迹的人,窗外飘过的白云,门前流过的溪水,天际盘桓的老鹰,细语呢喃的燕子,孩子天真的话语,人间深情的呼唤,大化无声的天籁……这一切,从前那么美好,今天依然动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林清玄这样说,简单自然,就跟他的《林清玄散文》一样,清而不玄,清玄相融。
有一天,当你也走进了林清玄散文温情的世界,你一定能感受到那清新淡雅的文字后面,淡淡的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那馨香,或许还会愈久弥香,久久不能散去!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12
读了这么多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感觉他是以写父母的爱和人生哲理为主的。
像《打开内心的窗》中,散发着母爱光辉的母亲呵护着因第一次坐车而害怕的弱智儿子;父亲葬礼上在分财产的兄弟们,把他们唯一的母亲分给了自己,而他们自己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在下棋的老人带着的随身听,只为了随时了解海上的情况,担心着儿子;为了不让孩子怨恨自己,而避居大陆的父亲;林清玄先生的母亲往他的行李箱中塞得满满的爱,和那句“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还有林清玄先生离开故乡是的一瓶乡土……
由病母引出的快乐源自内心的道理;让恨黯然失色的则是无限的宽容;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看到的假乞丐,觉得他们可怜,是因为他们演的好。那我们给他的钱就当做给他的演出费,那又有骗钱这一说了呢;有时候要庆幸我们不在最高点或中间,因为我们在最低部时,就只能进步不能退步了;学会感谢:在交通如此拥挤、发达的现在,我们应感谢我们还活着,感谢事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所谓的誓言只是智者耳中的戏言,鱼缸打破了,为什么不去赶紧换一个鱼缸而是在原地抱怨呢;如果我们能不恐惧、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软,常怀感恩之心,跌倒就不会受伤了;我们重视一些事物的时候,真的是因为他们自身吗?
我们真的不是在意他们附加在身上的名利权位而重视的吗?有一天我们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我们便算得上是智者了吧;包容他人、包容困难,我们才会孕育出属于我们的珍珠,一颗圆而亮的白珍珠;我们追求很多东西,都是要适可而止的,就像买鞋一样:同样的价钱不一定要买最大的,而是买合适的;人生就像围棋,不能着急,要慢慢地去品味人生的经历;“人生如戏”,忘了是谁说过的了,但他是否知道戏是有剧本的,NG了可以再来一遍,但人生却不可以;失败,使成功显得更珍贵;当我们用美的眼睛与心灵去看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便是美丽的;我们身边许多事物像水晶一样,清澈、无不如实、明白;有些事情我们只要在意他们的内在就好,至于名字外表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的;梦,让生活不再乏味;如果我们用收藏我们喜欢的东西去收藏我们的情感,那这是个世界会怎样呢;感谢困难,因为困难我们才能提高、进步;鲑鱼,一心想要回到出生地的归鱼;无知与野蛮,阻挡我们平等的去对待众生;有时候我们该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强加在无干的其他事物上去;有些人在异地寻找家乡的记忆,找不到却更加思念。
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佛是什么或佛存在在哪,那我们又何必到寺庙里去拜佛呢;我们要达到的每一个超远目标,都是要从现在的每一个小目标开始的;真理,其实就是万物存在的价值吧;前世与今生,其实就是昨天与明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只有林清玄先生吧;时间就像鸟一样,飞走了不会再回来,也不会属于谁;佛堂,使我们对佛虔诚的内心的体现;天堂,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能放下手下的东西,也是幸福;“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教育他们的仁慈之心;用最乐观的心灵的去对待每件事物,因为百年之后这些都没有了;在顺境之时,要使生活有风采,在逆境之时,要不散乱,保持静心;生命像酒,时间越久味道更加香醇……
我们去读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时,应该是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吧!不然又怎么会明白林清玄先生是如何从生活中领悟人生、领悟哲学的呢!也许正因为林清玄先生能对生活抱以平常心,才能从万物中去领略人生吧!
林清玄先生先生说:“我的写作,不只是在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正如他本人所说,他的文章以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世人最深刻的哲理。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13
读了《林清玄散文精选》,对林大师敬佩之至。我在一本杂志上见过林清玄的照片,感觉他是一个外貌丑陋的人,而且很丑,可是他的文章却是很有趣的,也很有哲理,让人深思。
这一本散文集语言通俗,内容丰富,读来收获颇丰。大师视野辽阔,足迹踏遍世界,读着文字,心也随之游历天下,有一种一书在手,无需出游的感觉。有几篇文章读来很为之动容,现与大家分享一点心情。
其中最有趣的是他的《煮雪》,不同性情的人,在不同境况之下犹如用不同的工具生火来煮雪才可表达不同的情绪和心境。读来莞尔,也只有林大师这般鬼才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不止喝茶,《温一壶月光下酒》一文中喝酒也是刻画的有情有调,真是让人忍不住小酌一试了!
最让我动情的是他写的《飞入芒花》和《在梦的远方》两文。所有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为了哺育孩子健康成长,母亲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辛苦操劳的她们从美丽少女变成苍老妇人,几乎从作为母亲开始就再没有了对自己美貌的关注。而孩子们却总能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母亲是那样美丽,那样慈爱。我读到此文,不禁想起了我母亲经常说的话:“你们姐弟三人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是把你们当眼睛珠一样来爱护的。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拿着身子当地种,还要看天吃饭,所以我受再大累也要供你们读书,不读书老百姓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林母追打儿子、鼓励儿子时的心情想必是一样的。幼时不懂母辛苦,懂时母亲已暮年,这真是人间悲凉。我记得中学时代翻旧照片曾见过我母亲年轻时的一张小照,她是那么美丽,她的美丽脸庞我们几个孩子完全没有记忆,几乎不敢相信照片上的人和眼前的人竟是同一人!生活啊岁月啊,改变了人许多许多,尤其面容和身材,还有心境。要是现在我们长大了母亲能依然年轻该多好!不知道林大师写此文时心境比我要复杂多少?!不知道他的老母还尚在否?好在我的母亲还健在。
最让我受到震动的是《过火》。大师也是凡人,成长中也历经七灾八病,百般磨难。心的沉沦需要非同一般的力量才能唤醒。这种习俗乍看粗野狂放甚至残忍,细想就会由衷叹服。只有不惧困难勇敢向前,才能踏过人生中的沟沟坎坎,才能承受人生风雨的洗礼。我倒是觉得现在的孩子人人都需要过火,不仅肉体需要,精神更需要。
最让我回味的是家有香椿树。大师吃香椿的方法竟然和我们家完全一样。我母亲在这方面酷似林大师的父亲。我就是受了母亲的影响逐渐爱上吃香椿的。读到此处竟感觉自己和大师犹如老朋友,丝毫没有距离感了,很亲切很熟悉,可以来盘香椿拌咸萝卜下酒。
还有林大师的《翡翠莲雾》让我想起了少年时代,母亲种的那一片碧绿的甜瓜,那种翠绿翠绿的瓤,红彤彤种子的甜瓜,特别特别甜。自从母亲不再种瓜园,再也没吃过那么甜的甜瓜了。
世间还有更相似的境遇,林大师那只唯一的松鼠,让我想起了我们家曾经养的那只长毛的黑狗和那只短毛的大黄狗,还有那一头老实巴交任劳任怨的大黑牛,动物是通人性的,多年相处下来,感情并不比朋友浅。两只狗很懂事,母亲下地我们上学,给它脖子上挂了钥匙,嘱咐它看家,它就会在门口一坐或趴着大半天,直到我们有人回来了,它才下班。大黑牛是母亲常年辛苦劳作的忠实伙伴,它似乎懂得母亲的辛苦,干了一天活回家,草料不要求精切细铡,不拌麸子和玉米粉也吃得很香,有时候母亲累极了玉米杆成捆扔过去,它也照样啃。有次干活太累了,回家时母亲坐在车上睡着了,一睁眼牛车停在自家院子里,大黑牛静静的站着,等母亲醒来。不知道大黑牛是怎样认识回家的路的?又是怎样安全穿过马路的?我们惊讶而激动的抚摸它粗粗的脖颈,对它表达衷心的感激,而它依然温顺的沉默。大概是因为母亲把这些生灵当孩子养的缘故,它们也懂得报恩吧。平时有精力的时候母亲会专门给他们做好吃的,只要粮食富裕,就会多给它们拌一些豆粉玉米粉之类的,冬天农闲时也不苛待它们,连水都是老远挑干净的,试过温才给它们饮用。母亲也很关注它们的健康,经常给它们吃一点药物,类似孩子们打疫苗吧。有一次大黑牛病了,浑身哆嗦,趴在地上站不起来。父亲不在家,附近村子没有专门的兽医,离得县城又太远,母亲一急之下就跑去乡镇卫生院,买来人类用药给大黑牛喂了下去,还给它盖上棉被。守了它三天,大黑牛自己站起来了,我们拍掌欢呼。在我们一家人心里,这些生灵就是我们家的一份子。虽然它们早已不在了,父母也已经搬离了村子,可是那些记忆永远是温馨而清晰的。
作为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又当了老师的人,感同身受,我非常赞同林大师的说法:一个好的老师,尽职尽责地对孩子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把好孩子教育的有出息;更重要的是把那些即将滑下去的孩子阻挡在即将坠落的悬崖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懂得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更不临于危崖之边。万一事出情急,愿一位好的老师,就是一棵悬崖边的树。我想,每位家长更应该是。
《林清玄散文精选》,我接连读了两边三遍,读大师的这本散文,犹如夏日午后在公园一角凉亭之下,与一位和蔼老人品茶话人生。时而细雨漫谈,时而抚腿大笑,或许手舞足蹈,或许长发飘然。当年空灵如瓜藤豆丝的大师也身落凡尘人间。如今大师已然驾鹤而去,空余茶香袅袅,书香绵绵。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14
生命的化妆?什么是生命的化妆?怎么样来为生命化妆呢?我带着这些疑问读完了《生命的化妆》这篇文章,细细品味,顿时恍然大悟……
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就像文章中说的一样,拙劣的化妆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者心灵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种人生……
说的多好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现在也不再是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华、气质和内在美,无论你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会有人赏识你,不会“怀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里如一,诚实无欺、心智纯正、灵魂纯净。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自己……
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圣洁的雕刀,会把一切瑕疵雕落。
生命是一块冲浪的帆板,奋力拼搏,才不会被海水吞没。
来吧,让我们一起为生命化妆!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篇15
风息,往往是温驯的,坐在窗前,看着林清玄的散文,然后仰望天空,无穷尽的灵感萦绕着你的身体。
真的,读着本书是很享受的事,有些人说散文要非常优美,句子要华丽的如富丽堂皇的宫殿。不,散文必然优美,但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外表美,要不是韵味而幽默。
当我读完林清玄的散文后,感觉自己坐在一个幽深碧绿的湖中,那湖面静得如一面镜子,而湖里又有几人能知道,有一股深不可测的力量!
回到现实后,看着散文,无尽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