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散文随笔

  30年前,80年代中期,不足18岁的我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响应组织上的号召,自觉到山区到农村学校教书。那时对城市生活还不太适应,也没有什么留恋,自己本身就是农村人,从农村来,到农村去,那是自然的事儿。一想到有了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也不需要父母养活了,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好事。县文教局的一纸调令,我回到了故乡,区文教组又进行二次分配,我就到了与家有4里路的石桥村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

我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散文随笔

  这是一所刚刚建起的偏僻的村级小学,远离城市,远离集镇。 虽说是砖木结构的房子,但极其简易,房子都是毛胚房;操场还不平整,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也没有打水泥地面,一到雨天,走路都是一脚泥。老师很少,只有七个人,两个人挤一间房办公,没有住宿的地方,也没有吃饭的地方。每天,我早出晚归,天一亮,就要起床,从家里带一点干粮作午饭匆匆赶往学校;下午放学后,等学生们都离开了校园,才能回家。学校地处风凰山下,一条小河从学校旁边流过,北边是一条乡村公路,偶尔有车子驶过。每天都可听到河水哗哗流过的声音,水流缓缓,清澈见底;四周的庄稼地飘来泥土的清香,夏天还可听到蛙声一片。我们时刻与大地相恋,享受自然纯洁之韵味。

  在这里,我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虽没有惊天动土之举,没有鲜艳夺目的闪光点,但这平凡中的`劳动是真实的,这时光还是让我难以忘怀的。因为,这是我人生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单位,第一个岗位,我的工作是从这里起步的,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个“驿站”。怎么会忘掉呢?

  这是一所非常非常普通的村级学校,办学规模自然很小,全校只有五个班,五个年级,学生都是来自村子里的农民子弟,好多学生家庭日子不好过,缺吃少穿。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师,面对乡村的孩子们,我带着青春的热情,秉持教师的职业责任,认真传道授业解惑。虽然学校条件差,乡村孩子家里条件也差,但孩子们也需要知识的滋养。我没有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与孩子们打成一片,苦口婆心教育他们要好好读书,增长知识,有了知识,才会增长见识,长大了才好投入社会生存。尤其是在咱们落后的乡村,只有读书上学,才能扫除文盲,才不至于永远落后。我承担四年级语文,还带历史、地理课,在繁重的教书之余,我把看书学习当成一件重要事情来做。因为,我当时年轻,还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还要上大学,我要充实自己,要让自己吸收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营养。虽然,我呆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没有鲜花,没有文化娱乐,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平静而单调。但我对知识的渴望却时时激励着我。同时,我要独立生活,学校没有伙食,要回家吃饭路又远,害怕影响上课时间,耽误学生的课程。我买了蜂窝煤炉子,买了锅碗刀铲瓢盆等用具。以前,我不会做饭,都是吃现成的。但在这里,因环境所迫,我慢慢地学会了做饭炒菜,有时做的难吃,有时还没做熟,有时盐放多了,有时火太大,菜炒糊了,但我用自己双手去换来的劳动成果,自己打心眼里还是认可。在困难中,我自己也学会了生存,要适应这样的环境。

  我记得班上有一位男学生,十一二岁左右。他母亲去世较早,他父亲长年有病,家里条件差,交不起学费;他几次流露出不想上学。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知道情况后,我去家访,走了几里山路,主动找到这个学生的父亲,给他讲上学的重要性,讲知识对一个人的影响,一定要让这个孩子上学。他父亲被我劝说了,也就支持孩子继续上学。我用我的工资为这个孩子交了学费,让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重新坐到教室安心读书。这也是我初为人师所做的一件善事。

  虽然石桥村小学条件简陋,但老师亲如一家人,学生朴实可爱,多年后,昔日的同事相见格外高兴。时至今日,我都无法忘却我的这所乡村校园,物质生活是匮乏的,但精神生活是充实了,人与人之间是和睦友好相处,没有争权夺利之势利,没有尔虞我诈之嫌疑,如同乡村纯洁的空气没有受到污染一样。后来,我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考入省城一所师范院校深造,通知书下来了,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这里,开始了我人生新的漂泊旅程。从省城毕业后,我又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在三尺讲坛激扬过文字,经历改行的过程,再也没到过我的这所山村校园。如今,离开这所学校已整整30年。

  多年后,我听过去的老师说,当年有个“调皮”的孩子,长大后出去闯世界,先是给人家当小工,慢慢地包小工程,如今已是一名矿老板了,身家不菲。他念及家乡,念及乡村学校对他的教育,勇献爱心,支持乡村教育事业,一次捐献几十万元人民币,重新对学校进行规划设计,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希望学校。他的义举也得到村、镇、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与称赞,受到新闻媒体的专访。如今,村里的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乡村学校真的有了希望啊!

  哦,我人生的第一驿站,我的遥远的乡村校园,愿你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