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是最近爆火的电影,那么大家观看过后又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精选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篇一:精选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一部口碑超好的影片,肯定会引来各种解读。其中有一种声音说《摔跤吧!爸爸》中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逼迫女儿学习摔跤,是赤裸裸的男权主义。整个片子不过是直男癌的狂欢罢了!

  对于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在我看来,这种看法属于过分解读。

  我想起了一件小事。

  我们办公室的于姐有一个儿子。今年在市属重点中学上高一,成绩不错,省心得很。

  她儿子所在的中学算是比较注重减压的学校了。比起其他重点中学狠抓教学质量的“野蛮之风”,时不时来点素质教育,有点才艺的学生在班里很吃得开。

  她儿子什么都不会,有点失落,就经常回来向妈妈抱怨:“我小时候为什么不让我学点才艺?我要是会点,现在就不是每天坐在台下的哪个人了!我就可以上台表演了!”

  于姐一直觉得自己是很开明的家长。秉承快乐学习的理念,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一直都让儿子*自在的玩。

  可惜,儿子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学到东西,开始抱怨妈妈的放养。

  这还是在城市里的孩子。如果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你指望他在长大之前身处一个落后的社会环境中,有多大的先见之明呢?

  如果村子里的每个孩子都觉得放羊放牛怡然自得不想读书,家长就应该放任自流,让孩子去做这些她“喜欢做的事情?”

  影片中父亲马哈维亚意识到了两个女儿的才能,顶着周围邻居的嘲笑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两个女儿各种不情愿,但面对父亲的压力,毫无办法。

  穿着用堂哥的男裤改过的中裤,她们觉得害羞,扭扭捏捏,在父亲的压力下才跑出家门。

  父亲剪掉女孩象征的长发,两个人难过得撕心裂肺!

  她们反抗、找借口、消极对待,只希望能够重新过回女儿家的“传统生活。”她们抱怨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父亲?

  直到参加14岁同伴的婚礼过后,她们才意识到机会的可贵。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初衷是让女儿替自己完成未竟的梦想,最后却给她的女儿提供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不用一生与锅碗瓢盆为伍,努力过后有*选择自己想嫁的人。

  她们从不情愿到珍惜机会,积极配合父亲的培训。

  稍微了解印度现状的人,就明白这种机会有都难能可贵。印度每年有3000万的少女*完成童婚,每天都有妇女因为嫁妆被夫家凌虐致死。她们还在娘胎的时候,就要同命运做斗争,能够活下来的人都是幸运儿。

  我在中国的农村见过太多的女孩即使成绩再好,也得退学,把机会让给家里的男孩子,不管这个男孩是不是读书的料,只因为他是男的,他就有优先读书的权利。

  这个时候,一个男人告诉一个女孩,你只要练习摔跤,我就让你读书。这个女孩只会把这个机会当做救命稻草一样来抓,绝不放开。

  这种情况下,你说这个男的是直男癌。你告诉这个女孩,你要遵从内心的声音,真正热爱摔跤,你才去。这才是对的选择!

  这种论调就好像是21世纪的司马衷再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可笑之极!

  父母希望孩子替自己完成梦想,是每一对父母都有过的寄望。

  两个女儿在摔跤的路途中,从反抗到合作再到较量,最后到一起实现梦想,令人感慨,尤其是进入了印度国家体育学院的大女儿在回家同父亲进行较量的那一场戏中,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身手不在矫捷,面对女儿的强攻,只能喘着粗气,额头青筋暴起,书写了一个“老”字。那种人到老年之后的无力感,呈现在镜头前,有着强烈的情感冲突。

  国内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删减了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在传统文化下呈现的压力和挣扎的镜头。如果这些镜头得到完整呈现,更会打脸这种论调!

  比如,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为了生计从运动员变成了一个警察。这是公职!无论在中国还是印度,要辞掉公职都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为了培训两个女儿要请长假,长官不允许,他选择了辞职。这个时候,父亲为了女儿的未来,变成了无业人士。

  比如,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老婆担心两个女儿嫁不出去,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看法是:“自己培养女儿是为了我女儿挑选他们,而不是他们挑选我女儿”。这在印度的父权环境下,是不是难能可贵?!

  这部片子绝对不是男权主义的产物。这种说法,脱离了实际环境去看一个人的选择。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梦想的人,都值得尊敬!更不要提这部片子对于印度女性的`意义。

  当然,这部片子并不是说毫无瑕疵。片子结尾吉塔拿到金牌的时候,为了突出戏剧效果,吉塔的教练把吉塔的父亲骗进清洁工的屋子内,让父亲错失观看女儿比赛的机会。这种描写有点过头,尤其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作品,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篇二:精选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其实刚开始我是不喜欢这个父亲的,因为他剥夺了女儿的童年,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女儿,更剪掉了她们的头发,令她们饱受嘲讽,作为同样被强加了父母梦想的女儿,我感同身受,甚至曾经生出难过和怨恨。

  但听到那个即将出嫁的女孩儿述说她未来的命运时,我释怀了。印度这样的国情,女性受歧视太严重了,比起过着毫无激情、任人摆布的平庸人生,不如去追逐梦想、改变现状。

  这个父亲没有重男轻女和女子不如男的思想已经很难得了,回想起他生了四个女儿幡然醒悟的那句”要拿金牌,是男是女又有什么关系(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一时还有些感动。吉塔第一次参加摔跤比赛,一脸不服输的表情也令我明白她是热爱摔跤并且渴望胜利的。

  长久来看,父亲的行为显然是正确的,他给了女儿未来的方向,带动了整个村子甚至整个国家的女子摔跤的潮流,他的女儿也令无数印度女孩儿挺胸抬头,过往的嘲笑最终都变为了光荣的勋章。

  比赛桥段也拍得很好,相当精彩、牵动人心,半决赛、决赛都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为吉塔的失分扼腕,也为她的得分欢呼,决赛获胜的那一刻更是有观众开始鼓掌。

  多希望中国也能拍出一部好的体育题材的作品,我一定会为之流泪。

  篇三:精选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虽然剧情套路,但是并不影响它的精彩和感动。

  因为摔跤实在不熟,所以我来说说小时候,在姥姥家的院子里,那些和我一起踢球的男孩儿。

  那个时候放学不上辅导班,写完作业看完电视里播的《数码宝贝》后,我哥就会带着我弟和我,跑到院子里和同龄的不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玩腻了捉迷藏,123木头人之后,有个人拿来了一个足球,说我们来踢球吧。

  最开始的时候,我就是瞎凑热闹,由于个子低,跑得慢,我经常是在他们激烈争抢球,犯规动作满天飞然而也没有裁判掏牌的时候,在一边围观,然后趁他们不注意去捡个漏,把球控制在自己脚下,说是控制,基本也就是拿一下球,随后就马上传给别人,或者被别人劫走。总之,就是瞎踢。踢着踢着,我发现我总是拿不到球,于是身为这群人中唯一的女孩,我有点不开心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毫无淑女形象开始噘嘴挂油瓶。我哥作为孩子王,自然是向着我的。第二天,我又跟过来踢球的时候,发现我的技术突然提升了,一口气带球过仨人不费劲,最后面对守门员,飞起一脚,守门员毫无反应,进球后的我高兴得又蹦又跳,其他男孩也呱唧呱唧鼓掌。在那一刻,年幼的我第一次体会到骄傲是什么感受。

  可是踢了两天,我开始发现不对劲了,我发现凡是防守我的时候,他们几乎都不做动作,装装铲球的样子,就让我突破成功了,守门员在面对我的射门和其他人射门时候的认真程度也是天差地别。当时的我还不懂“放水儿”这个词,只是生气得说你们不能因为我是女孩就小瞧我啊!这话忘了是在哪个动画片里看来的了,反正我觉得很酷。说完之后,看见他们的眼神,我觉得自己更酷了。我弟是第一个不客气的人,在后来踢球的时候,他在和我争球的时候几乎是有多大劲使多大劲,以至于好几次我脚踝上紫了大片,舅妈吵他的时候,他就梗着脖子喊——踢球就是这样,我姐也是这么踹我的,我俩没啥不一样!我也梗着脖子和我弟一起喊——对,没啥不一样!

  虽然在没了“放水”之后,我踢球的水平又恢复到了之前的瞎踢,但是每当我偶尔从他们脚下成功抢到球,每次我偶尔顺利得盘带过人,每次我偶尔在守门员百分百集中的状态下得了分,那种骄傲感和之前是不一样的,是真的,是痛快的。

  现在,那些在院子里和我踢球的人,基本上都断了联系,但是我依然很庆幸,他们是把我当成一个球员看待,而不是一个踢球的女孩儿。

  男孩能做到的事情,女孩也能做到。

  不管是男孩和女孩的梦想,都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