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篇一: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
故事从一场意气之争的摔跤开始。因为他是曾经获得全国冠军的摔跤运动员,在生活的压力下退役,结婚生子,艰难地经营生活。他的梦想是为拿到首枚世界摔跤冠军,这个梦想在生活压力下已无法在他身上实现,他将希望寄予下一代。然而,当用尽了所有办法,他仍然只有四个女儿之后,他将这个梦想连同那些奖牌锁进了小箱子里,再不提起,默默经营依旧艰难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不经意的一天:他看到大女儿和二女儿兴高采烈描述是如何把同村的大男孩打得遍体鳞伤时发现了她们的天赋。从此,两个女儿进入了“暗无天日”的训练时期。每天五点起床跑步,练习各种动作,不能吃爱吃的食物,甚至后来不能穿裙子,心爱的头被剪,成了板寸头,在简易的摔跤场里不断练习摔跤。
年幼的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无法理解爸爸的“疯狂”,她们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是爸爸专制,于是她们用尽各种办法偷懒——讨好妈妈,故意调错闹钟,毁坏摔跤场的灯泡,假装受伤,偷偷装扮后去参加朋友的婚礼。
不理解的同样还有村里的人。在那个国度,女子地位底下,从来没有女孩摔跤,更何况和男孩摔跤。村里的流言四起,指指点点从未停止。
他出现在女儿们参加的婚礼上,失望和愤怒裹挟了他,他也在质疑是否应该继续。
然而,那个晚上,她们在抱怨这样的父亲时,那个只有十四岁的小小新娘却说出了让她们震惊的话。“我情愿有你们那样的父亲,因为那样你们就可以主宰你们自己的生活。不像我,十四岁就要嫁人,相夫教子,与锅碗瓢盆打交道,这样过完一生,而那个我要侍奉一生的人,我从没有见过他。”那是印度绝大多数女子的一生——卑微,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那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她们。从此他们努力练习摔跤,并不断参加比赛。
吉塔突出重围,获得全国冠军后,按照规定去*的学院统一训练。她像新生儿一样,迷失在另一种生活里:在教练要求忘掉以前技巧学习新技巧的同时,不再控制饮食,留起长发,外出玩乐,在回家时,指责父亲的训练方式落伍,并凭借年轻有力打败了胖臃年老的父亲后离家而去,甚至在世界级比赛首局失利后仍然有心去涂指甲。
终于,在比赛中连连失利后认识自己的错误以及在妹妹的劝说下,她打通了电话,在电话里痛哭,和父亲说“对不起”,父亲在电话那头亦是老泪纵横。她重新获得父亲的帮助和指导,父亲甚至为了她来到学院的附近,住简陋的房子里,就近指导她。
终于,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她终于杀进决赛并在决赛获得了那枚他的父亲梦寐以求的金牌。
在这个过程中,她训练自己的技巧,也在决赛中教练用诡计阻止她父亲进入观众席时,她凭借父亲曾经灌输的理念和信心,在最后一秒以几乎不可能的方式获得了五分。她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真正独立而可以不再时刻依赖父亲。
决赛中被关进库房的父亲,原来已经那么老。无所不能的父亲,在没有办法打开库房的时候,是那么无力和沮丧,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当他听见印度国歌的时候,泪如泉涌。那是对国家的热爱,对梦想的追逐,也是对女儿的欣慰。
他们说这个故事情节老套,说这是在宣导男权,说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罔顾了女儿的人生。
情节老套?
猜得到下一个情节又怎么样?让你又哭又笑的电影已经难得。更何况,这是真实的故事,在印度,是真的有这样一位摔跤运动员培养了两位女儿获得世界冠军。
罔顾孩子的意愿?
在孩子无法了解这个世界,无法判断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时候,在那样女性地位低下的环境里,父亲帮助他们选择了最能做自己的一条路,而不是走上大多数人的命运之路。
我相信,长大的吉塔和巴比塔不是埋怨自己的父亲,而是感谢他。就如同我们在长大后会感谢小时候父母严厉督促我们好好学习或者逼着去学特长一样。那些严厉,也只是为了让成人后的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有多一点的*。
宣导男权?
在那个女性没有地位的国度,作为父亲,他并未因为妻子生了四个女儿而厌恶妻子,没有不承担家庭责任,更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正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他才以最严厉的方式训练她们,让她们通过自己的实力*选择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因为深知那个国度女性地位的低下,他对女儿说,你要拿冠军,因为冠军不被人们遗忘。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那是在反抗。
电影不仅揭露了那个国度女性地位底下,也揭露了一些*的不作为,体育教育的弊端。这样的直面社会问题,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主演的阿米尔汗,更是令人尊敬。
作为女孩,吉塔和巴比塔是幸运的,他们的父亲为她们选择了一条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尊重和*的路,她们成功背后,是父亲从未停止的督促,以及对外界不得不低头的恳求。
她们也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她们的努力和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女孩去改变自己的反抗自己的命运,去改变作为男人附庸品的命运。如果你对此不屑一顾,那么也许是你没有经历或者关注过这些——因为是女孩,生下即被抛弃甚至溺死;因为是女孩,不能得到好的教育;因为是女孩,一切都为了家中男孩而让步;因为是女孩,从小被家人灌输女孩早点嫁人就好;因为是女孩,从小被认为不如男孩;因为是女孩,归宿就是结婚生子依附他人……
可是,因为吉塔和巴比塔是女孩,她们的激励意义不言而喻。
篇二: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
《摔跤吧,爸爸!》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领衔主演,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曾经的全国摔跤冠军辛格,培养女儿成为女子世界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
辛格是一名摔跤运动员,他最大的遗憾是自己没有拿到摔跤的世界级金牌。他本来希望能有儿子替自己完成拿到世界冠军的梦想,但连续生了四个小孩都是女儿。
后来他发现自己的两个女儿,有着摔跤的天赋,于是下定决心要培养他们。
但是在极度重男轻女的印度,女孩子从小就要培养做各种家务,小小年龄就出嫁,这才是常态。
让女孩子练摔跤的,是非常石破天惊的事情。即使是他的两个女儿和妻子,都不能接受。
但是辛格说:给我一年的时间,不行,我就放弃梦想。
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对女儿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让她们穿着男生的短裤短袖训练,剪掉长发,带着她们去参加比赛。
他不仅要面对着女儿和妻子的不理解,要从拮据的家庭费用里为自己的女儿准备尽量好的训练条件,还要面对这个社会的嘲笑和排斥。
为了给女儿增加营养,他想方设法说服鸡行老板低价卖鸡给他,低声下气的去求体育局的领导给摔跤垫的经费,在及其有限的条件下,想方设法为女儿提供训练场地和设备……
他严格的训练,以及貌似不近人情的管理,让两个女儿非常的排斥。但是参加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的婚礼的时候,新娘的话让他们从此理解了爸爸,并且,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娘说:“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他在和这个世界对抗,他承受着所有人对他的嘲讽,为什么?为了你们有个好的未来。”
从这一方面考虑,吉塔和芭比塔无疑是幸运的。她们的父亲教授他们摔跤,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是为了女儿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孩子未成年的时候,普遍对自己的天赋和人生道路是茫然懵懂的。
这个时候,父母为孩子做的选择就非常重要,往往起到决定孩子人生方向的作用。
这方面,辛格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发现了孩子的天赋,并全力培养,改变了孩子的命运,让女儿从一个乡村的小女孩,变成了世界冠军。
但是同时他又尊重现实,给自己和孩子的一年的时间,培训指引孩子,让他们从不解到抗拒到理解到喜欢,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有多大,从而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自信,也拥有了更广泛的选择权。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印度是众所周知的极度重男轻女的国家,其实中国比印度也好不了多少,尤其是某些省份,更是重男轻女的重灾区。。
我从小是一个孤僻到自闭的女孩子,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心灵承受能力比较差。高考前夕因为压力太大,崩溃了。
高考的时候我是哭着去考试的。所以,考砸了。
但是经历高考之后,我倒有了承受能力,觉得高考不过如此,就对父母说,希望能够让我复读一年。
我父母是重点中学的老师,我作为教工子弟,在重点学校复读,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而且因为我念书早,从小到大,一直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复读一年,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也没有大的影响。
但是我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我父亲质疑我:你能保证你下次能考的更好吗?
一向不自信的我,坚定地回答说:肯定能考的更好。
可是被我父亲嘲笑:你以为你保证,你就能做得到吗?
从小对父母百依百顺的我,那时候表现得很倔强,一定要坚持复读。
然后我父母就找了我最敬重的英语老师,来劝我不要复读。
英语老师是个女老师,她劝我说,女孩子随便读个书,找个工作就可以,要认命。
我哭了又哭,哭了又哭,最终承受不了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屈从了。
高考我既然没有发挥好,自然也没有考上什么好的学校。
在高考能够改变命运的年代,我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而在此之前,从小住在我们家的表哥,也因为高考不顺利,复读一年,但是我父母就没有反对。
后来我表哥复读之后,考上了医科大学,他的命运,也改变了。
对我父母来说,一个是外甥,一个是亲生女儿,都因为高考不顺利而要求复读,但是他们的处理方法就很不一样。
我父母觉得,女孩子随便考个文凭,找个工作,然后赶紧结婚生子就行了,对我没有什么期望,也不希望我有其他的期望,还把我对自己的期望给扼杀掉。
虽然之后我父母也有点后悔,在我工作之后,说如果我要坚持进修的话,他们会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但是有些时间和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果他们当时能尊重我的决定,能给我多一年的时间,我的命运,有很大的可能会完全不同。
我父母,是重点中学的老师,也算小知识分子,他们的见识尚且如此,其他等而下之的父母,对女儿的.轻视更令人心惊。
后来在我的工作和生活范围内,我见到了很多女孩子,成了扶弟魔,为父母和家里面的兄弟付出非常多,但是依然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肯定。
这样的女孩子,往往内心和性格都存在着很多缺陷。
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是否健康阳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有些影评,说《摔跤吧,爸爸!》,是一个父权电影,是父亲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强迫女儿选择摔跤。对这样的评论,我只想说:呸!
辛格做为父亲,第一发现了女儿的天赋并加以培养,第二他也给自己和女儿一年的时间,让女儿去了解和训练摔跤。
一年的时间并不长。如果一年之后,他们的女儿还是不能接受摔跤,愿意像普通女孩子一样生活,早早嫁人生儿育女,他也会尊重女儿的选择。
事实上他们的女儿们到后面也都喜欢上了摔跤,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走上了世界冠军之路。
有这样的父亲,实际上,是每个女孩子的幸运。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男女平等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真的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所以,希望像《摔跤吧,爸爸!》这样又励志又直面现实的电影,也能够更多一点。
就像辛格在女儿在参加世界冠军决赛之前,他对女儿说的一样: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那些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作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是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篇三: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
看完电影之后,正好又重看了吴天明在1996年导演的《变脸》。两部片的主题有相似之处:都是关于女性如何在亚洲男权文化中获得承认的故事,而这种承认是在“父女”、“祖孙”的家庭内部关系的重建中得到表征的。
吴天明导演的镜头语言不仅精美,而且相当有才气。总体来说,故事结构工整,台词设计很显编剧的功底,细节丰满动人,唯一让我有些出戏的地方是有些演员的表演和台词,话剧感太重,例如那个演师长的演员。相比之下,《Dangal》的商业片基因限制了它的高度,无论从剧本的深度到视觉语言的表现上都只能算是中上水准。把两者放在一起,用同样的艺术标准去衡量极不公允,因为它们是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机制中产生的作品。
但是仅仅看两部片中的女性角色的塑造,我更喜欢dangal中对男性和女性关系的描绘。首先,在一个处处都充斥着对女性说“你不行”的社会中,这是一部一直对女性说“你可以”的作品。
至于女儿们作为摔跤手的人生,究竟是不是被剥夺了“作为家庭主妇”的权利,是个伪命题。
正如在中国这样女性无法对自己的子宫拥有完整自主权的地方,当社会不允许你生育的时候,生育才是一种权利;社会逼着你生育的时候,不生才是一种权利。在一个盛行童婚的印度村庄,四个练习摔跤的女孩子,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这才是权利。这扇被肩起的闸门,压在她们那个顽固执拗的老爸身上。
这个父亲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他也不可能是。但是他在开始那个因梦想而起的疯狂计划时,并没有把自己的女儿仅仅看成工具。影片里说得很清楚,如果孩子们没有天赋,他一年就放弃。影片中他是一个严格的教练,也是慈爱的父亲,两种身份有时冲突,他面对孩子的泪水也会心软,但是却只能板起面孔,因为他明白,要抵抗整个社会对于女性摔跤的偏见,需要滴水不漏的决绝。他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给女孩子们最重要的,不是摔跤的技巧,而是敢于挑战的勇气,和突破自身的快乐。他的女儿拿到金牌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呢?欢呼的观众,父亲的赞许,一定也有将未来握在自己手里的信心。
影片中女儿与父亲的关系,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女性为自己争取更加宽阔的生存环境的时候,她们个体生命中的男性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变脸》中,狗娃对父权结构中自己卑下的地位有过反抗(问变脸王自己比男娃差在哪儿?),但是这种委屈被“祖孙情”所遮蔽,最终是通过将自己献祭给“孝”这个父权结构的象征符号来获得社会的承认,成为了一个例外(与变脸王重归于好,得到他的技艺传授)。狗娃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并没有任何成长,她在男权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始终未变。正如寡妇通过自杀,换却一座贞洁牌坊,把无法写入族谱的名字刻上石头一样,似乎是得到了权力的承认,然而不过是被权力收编为自己的宣传教材而已。
《Dangal》中父亲这个角色,固然在家庭关系中代表着父权,然而在这种权力结构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在影片中表现为一种永远不放弃的体育精神,这是他挑战社会习俗和官僚系统所凭借的勇气来源,也让父亲这个人物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也因为如此,我觉得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将体育精神和nationalism杂糅在一起,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力量。)
影片中特意设置了一个父亲被女儿打败的情节,表面上看是为了后面证明“父亲才是永远正确的”做铺垫。但也可以理解为,女性从父权压力下解放出来之后,面对的是国家机器的压迫。她束手无策之际,向父亲求救。而被打败了的的父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性别权威被挑战而拒绝。父女联手,在对共同梦想的追逐中,在对彼此新的理解中,成功地从官僚机器中“越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