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观后感第十一期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十一期于上周六播出,该期主题为“那一天”。如下是励志网为大家整理的朗读者观后感第十一期,希望能帮助到你。

朗读者观后感第十一期

  朗读者观后感第十一期【1】

  谈及金士杰,*知名演员导演,话剧界的教科书,《白银帝国》里的刘掌柜、《一代宗师》里的五爷,《绣春刀》里的魏忠贤,《师父》里的郑山傲,《剩者为王》里的感动众人父亲,热播剧《外科风云》里的老院长……每一个标签都是工作给予他的,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而不婚主义,58岁结婚,花甲之年喜获龙凤胎,这些是生活中的金士杰,有又哪些不一样呢?在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近期播出的第十一期节目中,解读了不一样的金士杰。

  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是流动的,过去决定了现在,现在预示着将来。然而总有一个时间节点,在那一天,聚焦着整个事件的关键时刻,让所有人为之铭记。这期的《朗读者》以“那一天”为主题,邀请到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中国南极科考奠基人郭琨、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特级摄影师姚建中、中国内地女演员江疏影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生命中最难忘的那一天,和那些令人惊奇感动的细节。

  金士杰的那一天,是爱让他改变

  金士杰是不婚主义者,却在58岁突然结婚,然后花甲之年喜获龙凤胎,对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金士杰用“奇幻”来形容,“我是一个凡人,怎么会在我手上出现另外一个生命。”他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喜悦,“不敢说多,我总觉得自己应该低调一点,谦虚一点”,但是从他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你无法不感受到他对于这份喜悦的珍惜和满足,还有他对于幸福的定义。

  谈及那一天,他说,当时爸爸都已经96岁高龄了,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爸爸,他能分辨出爸爸当时的心情,那拉长的语音中对自己的祝福。从对世界的害怕,到害怕自己来不及陪伴孩子更长的时光,金士杰说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进,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但是从他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改变他的是爱,是妻子单纯因为快乐事情而笑出眼泪的样子,是孩子一天天成长直到初中结婚生小孩的样子,是百岁高龄父亲对于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当然也是金士杰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爱,对家人还有他热爱的`舞台。

  台词不仅仅只是台词,更是他生活的样子

  作为*话剧界最具影响力的老戏骨之一,金士杰在之前的很多年里都只活跃在话剧艺术的世界中,很少参演商业影视剧。不过近年来,观众们却经常能在各种商业片中看到他,精湛的台词功力加上细致入微的表演甚至经常把主角的光芒都掩盖过去。为什么金士杰老师有戏?

  金士杰谈及孩子的时候,很难不让人想到《剩者为王》里的父亲对于女儿婚姻的态度,现实生活中金士杰也说他希望孩子经受挫折,但是又无条件的支持他。相较其他朗读者,金士杰的朗读,似乎多了一份代入感,这与他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自然分不开,但更多的应该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言,这些感动来源于金士杰的本身。多年以后,他的戏剧融于了他的生活,戏剧里关于家庭,关于爱的内容,正是金士杰的生活,又或许也可以说是他融于了戏剧。“爱!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爱,就好像小鸟折断了翅膀。”因为如此,才足以动人。

  “我愿意他提早发生,但是我又不愿意撤销原案”,或许正如金士杰说言,他是矛盾的集合体,但是这让他的生活更丰富,也让他的戏更动人。
 

  朗读者观后感第十一期【2】

  《朗读者》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自开播来便大受好评。他兼具着综艺与文化的双重优势,在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唤醒了我们心中的文化感。

  而也有一些不太友好的声音,说该节目是“碎片化阅读”,“名人光环”。诚然,在当今社会,电子媒体横行,传统纸质媒体甚至被挤出主流,而深层次的阅读更是被碎片化阅读取代,说的严重点,这是一种文化乱象。但在我看来,“碎片化阅读”也好,“名人光环”也罢,不能妨碍《朗读者》成为促进国民阅读的有力传播工具。

  通过邀请名人在节目上朗读他们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片段,《朗读者》实现了吸引更多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同时弘扬文化的双重目的。观众也能在了解名人故事的同时,欣赏到一篇出色的文学作品,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有了更多的文学储备。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朗读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积累作文素材的便捷途径,但更重要的,还是帮助我们有了更多的文学沉淀,增强了我们阅读文学性书记的兴趣。“唤醒文学”也是这样的道理。国人甚少阅读是事实,就连我们中学生,即使主业是读书,也很少真正阅读那些文学书籍,巨大的课业压力下,杂志称了我们阅读的不二途径,这也就造成了普遍的碎片化阅读现象。“碎片化阅读”并不是说国人不读书或是不爱读书,只是少了拿起厚厚的一本书来读的勇气。《朗读者》则正是应用了“名人效应”,鼓励观众像节目中的名人一样读书。可见,它对挽救国人的碎片化阅读是有一定帮助的。

  再者,《朗读者》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唤醒观众内心深处对有深度的文化的认同感以至向往,着实是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它的热播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就像节目中的一位嘉宾读的是老舍的《宗月大师》,大师对老舍的思情,就是给了老舍一次上私塾的机会,而正是这小小的举动,是老舍有机会接触文学,也最终造就了老舍文坛大师的地位。《朗读者》也正是给电视机前某些被民著的厚度下坏了的观众一个翻开民著的机会,或许,这也能造就更多未来的文坛大师。
 

  朗读者观后感第十一期【3】

  江疏影:想走属于我江疏影自己的路

  2004年江疏影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毕业后,她并没有像同学陈赫、郑恺那样立刻投入演艺事业。而是偏偏反其道行之,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节目中她坦言,当时做这个决定,身边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但她坚定:“我想走属于我自己江疏影的路,这条路没有什么错误和正确,因为那是我的选择”。

  留学的现实情况与江疏影想象的相差甚远。由于语言障碍,她从零开始学习英文,大多数人用一年时间便获得的MA,她却用了足足两年半的时间,期间付出的努力更是不胜枚举。由于选择的是经济学科,所以需要同时学好英文、经济以及数学,这三门她基本都是从头开始。江疏影淡淡地讲述那段往事:“当时有一本1000多页的经济学科书,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天书,但又不想放弃,只能通过一个个查字典的方式在每个单词上面备注中文意思,最后把这本书成功‘拿下’,这本书至今都还保留着。”

  除了学业上的困难,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身边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亲人陪伴的江疏影更被孤独感、无助感包围。一种情感的脆弱亦发明显,如果网络连接出问题,她就会控制不住地大哭起来。但庆幸的是,她都坚持了过来。随后她表示:“那段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造就了我是有价值的,我和其他人不一样”。

  也正是如此,江疏影在《花少3》的异国冒险旅途中,作为团队的“姐姐”担当,不仅承担起照顾队友的角色,更成为沟通协商的关键人物。遇事临危不乱,能够有序的逐一解决。在感情方面,也可以较好地协调队友间问题,成为了团队中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