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范文
4月22日下午,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首映,*人民剧场座无虚席,在简短的首映仪式之后,电影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正式放映。下文是励志网整理收集的《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范文(一)
“这部影片拍得太好了!非常感人!影片还原了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知道驻村工作给*老百姓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米沙·木拉提在观看了《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影片后激动地对记者说。
4月22日下午,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首映,*人民剧场座无虚席,在简短的首映仪式之后,电影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正式放映。
观影中,全场观众都沉浸在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剧情中,被主人公的精神深深感染和折服,很多观众随着剧情的起伏欢笑、落泪……影片结束时,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观众对影片由衷的肯定和赞赏。
观众米沙·木拉提感触颇多,她曾在*艺术学院上学,如今在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公司上班。她说,整部电影让她最感动的一段是阿依古丽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大舞台上勇敢、自信地舞蹈。“她代表了典型的*农村女孩的形象,前些年,这些热爱美丽、热爱文艺的少女们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不再唱歌、跳舞,也不再露出自己秀美的脸庞、不再穿艳丽的艾德莱斯绸服饰,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近几年,随着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深入推进,这种现象得到很大改善,电影中的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联想到现实生活里更多的*农村女性同样获得了*,开始把握自己的命运,这让我非常感动。”米沙说。
观众伊斯拉木江·艾尔肯说:“演员演得太好了,电影催人泪下,这部影片整体效果非常亲民、朴实无华,也很接地气,是一部集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它把驻村*们那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感情都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几十面鼓同时敲响的时候,那种激越的声音直抵心灵。”
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的语文老师迪丽努尔·托合提是流着泪看完整部影片的。她用“非常震撼人心!”表达自己观看影片后的心情。她说,驻村工作队改变了村容村貌,更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没有驻村工作队队员这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就不会有很多人今天美好的.生活。回去后,我要给学生们多讲驻村工作队队员的故事,好好宣传这部电影,让更多学生知道驻村工作的重要意义。相信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开展,*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迪丽努尔说。
20岁的靳正阳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在看了影片之后,他对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给*许多村庄办了很多民生实事,这些民生实事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从精神上拯救了一些人,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影片还以全新视角展示了*人文、*情怀,相信影片能让更多观众了解一个真实的*。”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范文(二)
4月17日,*题材主旋律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人民大会堂首映。
该片故事发生在*的一个村子里,这里原本是“鼓乡”,乡民们最擅长的就是打鼓、跳舞。但是因为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村子里再也没有鼓声,女孩子跳舞也被家长禁止。驻疆*下乡支持农村建设,乡亲们才又慢慢有了欢声笑语,从小喜欢跳舞的阿依古丽终于实现了她的舞蹈梦想,擅长打纳格拉鼓的老人和小孩们也让鼓声再次响了起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首映会上表示,影片生动呈现了*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气息,有机融入了纳格拉鼓和民族舞蹈等民族元素,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在*的社会稳定状况日益受到关注,与宗教极端*斗争愈加严峻的形势下,影片的推出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古丽夏提-阿不都卡德尔表示,电影艺术再现了近年来*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进步的生动现实,表现了*各族*群众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进的良好精神面貌和昂扬的斗志。
该片编剧之一、**自治区政协常委、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说:“愿这来自昆仑山脚下沙漠边缘的鼓声,传递出我们铿锵激昂的心情,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
近几年来,随着*近30万*先后深入*1万多个农村、社区,开展“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驻村工作,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工作队与各族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天山电影制片厂组织精干的编剧团队,深入多个有代表性的“访惠聚”工作点,体验生活,采访采风,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感人素材,展开剧本创作,并将该影片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拍摄。
影片由*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他的《真爱》曾在美国洛杉矶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得过评委会最佳电影奖。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范文(三)
2017年4月17日,由我担任编剧之一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北京举行了首映式。当震撼的纳格拉鼓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激荡的时候,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有千万只鼓槌打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2015年10月,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先生(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和我第一次谈到“访惠聚”驻村工作题材电影的创作时,我的心中一片茫然。“访惠聚”驻村工作的体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每年7万名*,在*一万多个乡村、社区驻村工作,上千万群众直接从中受益。要把这个在*近几年来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牵扯层面最多的政治工作,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我感到老虎吃天,一筹莫展。
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先用最笨的办法。我开始大量浏览“访惠聚”驻村工作的各类新闻报道,文件资料,采访曾经驻过村的*,试图从中采撷到哪怕一个触碰心灵的瞬间。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突然在海量的报道里发现了一篇“鼓声响起的地方”,激动不已的我立即拨通了高厂长的电话。多年担任制片人、策划人、出品人的高黄刚在电话那头兴奋不已,艺术直觉告诉他,这是块上好的“籽料”!
2016年初,在和田仲冬的暖阳下,我和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在*大地上展开了一次收获颇丰的行走。整个采风是在满满的感慨和感动中度过的,故事太多,感受更多,一些场景到今天还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并在我的内心掀起波澜。有好几次,当我正在专注地采访、认真地记录时,接受采访的驻村*早已泪流满面了,毫无准备也根本没有前兆。我的心灵被震撼了。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平日稳健内敛的*变得如此“脆弱”?
近一年的剧本创作过程是艰辛、痛苦与喜悦糅杂在一起的“胡辣汤”,现在每每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分。编剧创作团队之间的商榷、争论、妥协,剧本人物重塑、结构大变、推倒重来,人物死而复生,生而复死,如今都历历在目。我们和剧中的人物谈着恋爱,闹着别扭,时而天各一方,时而合二为一,有时干脆就是他们的“真身”。
在开机前的国庆节,我和高黄刚厂长36小时没合眼,对剧本进行最后一次打磨定型。
2016年10月8日,在美丽的和田秋光中,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终于开机了。作为跟组编剧,我投入到了近两个月的拍摄工作中。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工作者把和田县、于田县的乡村民居,打造成了农村*建筑文化的“大观园”;*一线*演员和来自内地的著名演员们精诚合作,打成一片;导演团队和摄影团队默契联动(均为影片《真爱》团队),不断创新镜头语言,不断突破以往的光影叙事手法,亮点频出;其他服化道、后勤安保部门,更是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
剧组克服*昼夜温差大、转场路途遥远的困难,克服和田多日的沙尘,喀什突来的飞雪,在曙色未明的深秋黎明望着星星出发,在一身尘土满身疲惫中再看着星星归来……
现在,影片终于和观众见面了,我心里的鼓也终于打响了。我爱这鼓声,它给了我太多的美好回忆:在和田的一个清晨,我终于想出了剧本中一个一直没有解决圆满、影片开机后还在困扰我们的高潮处理方式,我立即和厂长、导演沟通,并达成共识——多日思想上的困扰和精神上的煎熬终于释放了。中午,在距离喀拉喀什河渠首不远的拍摄现场,一个沙土丘陵上,我倒在剧组服装厢式货车的车厢地板上,沉沉地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