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求》的感受-别忘了初衷

读《追求》有感——不忘初心

文/ Li Changyu

穆爷爷在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幸福家庭中,老师和同学们都称穆淑媛为“爷爷穆”。从1988年到2018年,从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到现在的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正是穆爷爷的执着成就了今天的学校成就。穆爷爷认为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与普通人不同。他总能在混乱中找到理想的答案,在困难的情况下总能找到满意的出路,但每个人心中都知道穆爷爷提出的问题绝对无关紧要。不是一种冲动的想象力行为。是穆先生带着残雪走过东北师范大学京悦新校区,带领每个人在艾草和破旧的砖瓦厂的荒野上扎营,开始了艰苦而繁忙的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工作。全力以赴,专注于建筑和工程,每天奔赴施工现场。直到那时,才建成了东西两个校园,现在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在这个过程中,穆爷爷遇到了无数的困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无奈,但穆爷爷仍然没有放弃。随着2007年9月西校区的建成,穆爷爷离将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转变为中国一流私立大学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一座横跨人文学院东西方校园的桥梁就建成了。这座桥体现了穆爷爷对学生的爱与关怀。这时,穆爷爷没有停下来。他认为发展不应仅限于学校的硬件设施。从那时起,他坚持要在国际上经营这所学校。最早,穆爷爷访问了许多日本大学,对日本文化,礼节和几所大学有了系统的了解。他暗自下定决心,必须学习在日本办学的经验并培养国际人才。在2002年仲夏,Mu爷爷带着拐杖再次站在丹麦土地上。 2007年9月,丹麦教育和宗教事务部长和丹麦驻华大使对人文学院进行了专访。 2008年,与新加坡签署了一项协议。合作办学意向书;然后与韩国,美国等达成合作。

如果没有《追求》一书,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穆爷爷在背后做了那么多事情,也永远不会知道穆爷爷总是骄傲而充满春风,永远不会停止。他一直都在经历由疾病引起的痛苦。他由于化疗而失去了唾液。他不得不每半小时喝水,每两小时吃药一次。作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生,我很幸运选择了这个地方。当我在校园见到他时,能叫他穆爷爷也很荣幸。我们的学生真的像他的孩子一样,他可以使我们感到在这里,我们是一个真正的家庭。在不久前的捐赠书仪式前,我在上课的路上遇到了穆爷爷。在很近的距离,穆爷爷需要有人帮助他。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近的距离看到Mu爷爷,他的头上满是白发,唯一不变的是他叫他Mu爷爷后仍然能看到这样的笑容。 。他真的老了。我希望他可以休息一下,不再像普通老人那样忙碌。我希望东史人文学院的所有学生将变得更加自我完善,不再担心穆爷爷。我也希望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能够辜负穆。爷爷的期望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