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鱼石探秘散文
游览华山时,沿着华山峪前行,行约里许,只见峪谷当中有一巨石横卧,石上镌刻着苍劲的两个大字“鱼石”。这是走进华山峪后、在华山“一条路”上见到的第一个华山景观。
在“鱼石”两字的旁边,刻有“光绪十年六月六日,山内蛟起,冲裂巨石至此,中见鱼形,首尾皆具,其事不知所在,因异而识”的注记。注记记叙了“鱼石”的来龙去脉,但对巨石上的“鱼形”却“其事不知所在”。巨石之上还有“天然变化”等题字。
该“鱼石”为一巨大块石,南北向长约20米左右,东西向宽约10余米,高约10米。在这块巨石的西侧断面上,可以见到数尾“鱼”嵌入石中,其中两尾尤为明显,“鱼”之头尾清晰、逼真异常。最大的一尾“鱼”,笔者测其体长为140厘米,“鱼”头宽12厘米,“鱼”腹最宽处35厘米,“鱼”尾宽10厘米。该“鱼”头向北而尾朝南,好像正悠闲地沿着华山峪向山外游动呢!
“鱼石”的注记说“山内蛟起,冲裂巨石至此”,说明“鱼石”系华山山体上塌落的一块巨石,由于山涧爆发洪水,将其冲运到距离华山峪出口不远的地方而停留下来。因为华山峪在此处宽度增大,洪水至此呈散流状,水的冲力随之减弱,无力将其继续携出山外,故而在此停积。停积处恰在攀登华山“一条路”的近旁,人们见该处出现一块巨石,并在其上发现一些似“鱼”之物,遂将其称作“鱼石”,慢慢地变成了一处名胜。
那么,“鱼石”之“鱼”果真是鱼吗?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说,如果岩石中存在鱼类,应当叫作“鱼化石”,它是鱼类留在岩石中的遗体或遗迹。鱼化石是生活在某地质时代的鱼类死亡后,其遗体或印痕与当时的土石物质一起沉积后,固化在岩石中而形成的。
鱼化石可以存在于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中。如距今约3—4亿年的泥盆—石炭纪是鱼类繁盛时代,故泥盆—石炭纪地层中,发现过很多鱼类化石。以后的一些地质时代的地层中,也有不同的鱼类化石发现。
那么,华山“鱼石”是鱼类化石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
1.笔者经过仔细观察,证实“鱼石”之石,是华山地区常见的.一种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系地下岩浆自地下深处上涌,后经冷凝而成的。地下岩浆是炽热的,其中不可能有鱼类的生存,由岩浆冷凝而成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怎么可能有鱼类化石呢?
2.这块“鱼石”之石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是从华山这个巨大花岗岩体上崩落的一个小分子,它是原生的,不是岩浆喷发时携带周围岩石而成的包裹体。
3.这块“鱼石”,即就是岩浆侵入时携带的片麻岩包裹体,但这些片麻岩是非常古老的,片麻岩形成的时候,地球上还根本没有鱼类呢!
4.至于现代的鱼类,它们根本不会有“穿石隐身”的超凡本领,钻入坚硬岩石、隐身于内。
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肯定地说,华山“鱼石”的“鱼”根本不是鱼化石。
那么,华山“鱼石”的“鱼”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笔者仔细观察,发现华山“鱼石”中的“鱼”,只是具有鱼的相似外部形态而已,它与真正的鱼无丝毫关系,只能说形似而质非,它是非生物形成的。
笔者认为,华山“鱼石”里的“鱼”的形成,似乎有以下两个原因:
1.通过对“鱼石”之石的显微镜下研究,应当定名为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它的成分以石英和斜长石为主,另有黑云母、绿帘石等次要矿物成分,并含有少量磁铁矿、榍石、锆石等。磁铁矿有褐铁矿化现象,黑云母等矿物中的放射性元素呈类质同相分布,并形成了放射性晕圈,显示为褐黄色的斑点。
这块巨石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以石英和斜长石为主,石英颜色洁白,斜长石也以白色为主,这样就使岩石的总体显示出以“白色”为主的基调。而岩石中的黑云母等暗色矿物为次要成分,暗色矿物和褐黄色斑点则呈散点状,点缀于白色的基底上。
矿物在岩石上的分布是不太均匀的,当暗色矿物和褐黄色斑点局部较为集中时,则会在岩石上形成一些隐约可见的色条、色带。如果这些色条、色带排列成一定的几何图形,图形与某种物体相似的现象就会出现。人们发现巨石上的一些几何图形恰似鱼形,于是就将其称作“鱼石”。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2.因为花岗岩是由不同的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性质,膨胀系数也不一样,这样就使岩石产生了片状风化,并形成不规则的剥落。由于这样的不规则剥落,使显示“鱼”形的局部地方在巨石上更显突出,人们更容易看到。这是一个次要原因。
所以说,“鱼石”之鱼并非真正的鱼所形成,它是花岗岩中的不同颜色、不同成分、不同性质、不同矿物偶然而成的似鱼之石。它是大自然不经意间赐给人类的一件观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