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的细节的散文   一、年的细节之叮嘱   咱老家的三十,早饭前,家里的男人去上坟,这是对逝去家人的缅怀。中午吃大锅菜,晚上吃饺子,你爷爷说,没准移风易俗,中午吃饺子,晚上吃炒菜,都没关系,反正就是一家人团聚吃饭,吃啥都香。一般到了下午,各家都会包饺子,自家包好了,还会去当院的各家去看看,没准谁家还在包,就会帮忙一起包。到了晚上,还没吃完饭,就会有邻里乡亲来串门,各家各户都大开着门迎客,年的味道就更浓郁了。   下班后的树爸,和刚刚看完网课的大树凑在厨房一起做饭,树爸可不愿错过这难得的亲子沟通机会,他叮嘱一般地讲说老家的年。   到了半夜十二点,就算到新年了,会有很多人放鞭炮,等到初一清晨,早辈子四五点,现在五六点开始起五更,煮饺子。饭前小辈给长辈磕头拜年,虽然现在磕头已经免了,但拜年的话可得学会说呢!拜了年,一大家的小辈互相串联着来到一家,然后一起去当院的长辈家里拜年。一般男人一队,女人一队,大家一起去拜年,户门大的,几十人的大队伍,特别热闹呢!每到一家都要说拜年的话,长辈们会给小辈们塞糖果和瓜子花生啥的,也不用推辞,拿了吃了,都开心。   一般走这一圈,相当于绕着村子转一圈,从天蒙蒙亮,到大亮才能回到家。这时家里也不断地来人,都是平日里亲近的乡亲,还有远的近的亲人。小辈还要开上车,去给外村的长辈拜年,比如你姑奶奶,姨奶奶,十里八乡的。早辈子都是骑车子,然后摩托车,三马车,现在都是小轿车了;之前都是泥土路,现在都是水泥路柏油路了,简直太方便了。   听到树爸这样说,大树说,我之前也回老家过过年呢!这些我都知道啦!老爸,放心吧!我跟你一起哈,你干啥我干啥。不能给你落下。   听到他爷俩这样说,我耳畔又响起刚刚挂断的母亲的电话,她连说中午忙着照顾表妹一家了,都忘记叮嘱我们回家过年要多穿点,要多给老人们准备年货,还叮嘱注意休息别累着。   对于我家来说,因为娘家是四个姑娘,每年谁陪着母亲过年,是我们很早就开始商量的。这年是姐姐,下年是妹妹,姐姐妹妹倒不开,就留一个外甥陪着过年。今年表哥值班不能回家,正好陪着老妈过年。这样,我们姐妹不管在哪儿,都会特别心安。现在通讯方便了,可以用微信语言视频,非常方便,顿时,不管身在哪儿,都可以凑到小屏幕上,说着自家的年味,道着暖心的祝福。   晚饭后,树爸和大树一起出去采购,大树爷爷还特意叮嘱,家里都准备齐全了,就等你们回来过年啦!树爸问了许久,大树爷爷才说,要不带几个萝卜回来吧,做馅料挺好吃的。   有时想想,真的要感谢网络,让我们可以隔空在一起。让老妈老爸时刻看到远行的我们真实的生活,让他们可以安心。   感恩,祝福,迎新春!   二、年代细节之我家的年   每家的年,都会有不同的细节。细节虽不同,但幸福的我们是如此相似。我来说说我们家年的细节。   清晨,我们驱车回家过年。五十公里的路并不算长,归心似箭,很快就到了村附近的小路上。这两列树,树龄很长,守着村口,迎来送往。其实,熟悉的场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但唯有这两排,对于我们这个村子的人,会尤为熟悉。   进了院子,大树爷爷奶奶迎出来,大树爷爷安排带着大树爸爸和大树去上坟祭祖,大树奶奶和我则在家做饭。大树或许分不清去祭奠的都是谁,但一大家的男人凑在一起,虔诚地焚纸,祷念,他会清楚,这一家人的血脉亲缘。   早饭是我们强烈要求的红薯粥,大树奶奶身手利索,一只手高举着盆,缓缓泼洒,一只手执长勺绕圈搅拌,架上箅叉子,将馒头,菜放稳当后,烧火,不一会儿功夫,粥香饭香扑鼻而来,煞是诱人。   早饭后,婆婆收拾家,我和大树去大树大伯家包饺子。去的有点晚,已经包的差不多了。一圈圈盘着的饺子,真是寓意圆满。   下午,各家都在家贴对联,包饺子。我则看到喜欢的,就拍照。活没有多干,记录的场景不少。大家一起来看看哈!贴对联的祖孙三代。大树爷爷,大树爸爸,大树。大树爷爷一直说,因为大树奶奶个子高,下面的孩子们都个子很高。这方面,奶奶是功臣呢!你看,像不像WiFi呢!大树爸爸个子不够,但太极功夫在,脚蹬门框保持平衡,看看,像不像练家子呀!撑不住了,大树爷爷赶紧过来帮忙,帮大树爸爸撑着。WiFi信号更强了,也是,我手机的无限量网,可以支撑我和大树还有笔记本电脑,在这方面,老家变化真是太大了。之前,不到村里最高处,想用手机打电话,是没门的呢!   团圆饭吃起来,大家依次道说祝福语,大树说的那句:古稀双庆,花甲重开,祝福爷爷奶奶福寿无疆,爷爷奶奶都笑得合不拢嘴呢!大树爷爷说,家里所有的福气,都是归功于老太君(大树奶奶),没有她的付出,咱们家过不上现在的好日子呢!大树爷爷还说,咱们家这一代代的努力,都是为了过好日子,咱们家的孝道传承,和睦相处,是咱们共同的福气。   大家都知道我写文章,非让我说几句。我说:别人都羡慕我有这样的好家庭,我则感觉,我写的这份真实感动了很多人,而我则真的没有写出大家对我好的万分之一。大家对我的照顾,包容,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成长许多呢!我就感觉,我就是有福气,成为这家人的一份子,我们都有福气,成为一大家人!   今年的夕阳很美,缓缓地暖暖地将村庄笼罩。明天,明年,肯定又是一个旺旺旺旺的丰收年!   小家的喜庆,分享出去,大家的快乐,传递回来。我们不忘,为了我们的幸福安康,有太多人值守岗位,他们各司其职,用小家庭的不团圆,来守护我们大家的团圆年。再次,我们亦不会忘记他们的无私付出,用一份真挚的祝福,来为他们祈愿!相信,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热闹的春晚开始了,这是年必不可少的细节,家人团坐看春晚,相守的,相守在一起,分隔的,隔空在一起,我爱着的,爱着我们的`亲朋好友们,我谨代表我们树之家,祝福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祝福高考学子心想事成,金榜题名,祝福满满向大家,欢乐融融共你我。   三、年的细节之归   中午家人团聚吃饭,树爸小酌一杯,故而下午返程时,由我开车。高速上车不多,始终保持90迈车速,在下了高速的一瞬,小妹打来电话问:晚上吃啥呀!   咦,都没有说我们回来,她怎么知道呢!负责接听电话的树爸说:想喝红薯粥呢!小妹说:玉米面有,红薯没有,你们想办法哈!树爸说,木问题。等着哈,这就到家。   晚饭又是一场小团圆,外地的小妹,市区的哥哥姐姐来了,家人团坐,吃点清口的萝卜黄瓜,喝上一碗红薯粥,聊聊天,煞是舒服。   又回到家后,树爸疲惫睡去,大树打开书本写作业,我则习惯性地来记录这两天的所遇所见。   先跟大家介绍这匹马。一首民谣:“沧州狮子,景州塔,淮镇街上的石儿马。”大家或许都熟悉,但淮镇的石儿马,又有谁注意过呢!可能生活在淮镇的居民,会非常习惯它的存在,但真的关于它的记录记载,则是少之又少。很多已然不可考,用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   我所见到的石儿马是这样的,马半身露于外,半身藏于泥土之下。看到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形容的,大家可以对照发挥想象,去设想一下石儿马的全景图:   淮镇石马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约长5尺、高3尺,通体肥胖,昂首挺胸,神态安然,前右腿伸出,左腿蜷跪,两后腿全力蹬地,似久卧欲立。头部缰套齐全,背上有鞍鞯、马蹬,鞯四边刻有缠枝的牡丹,中间是变化云纹,造型质朴厚重,颇具汉唐石雕的风韵。石马造型生动优雅,纹饰雕刻精巧美观,有关专家从体态和纹饰分析,推断石马为明朝遗物,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95年被定为"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石儿马的马鬃和马鞍部分,被时光打磨得光滑如镜。我们正巧看到一个四五岁的顽童,在与其嬉戏,爬上,跳下,夕阳斜射,马垂头低吟,两两相对,似乎在说着什么。   树爸遥指着小桥南端的位置,说那是马家大车店的旧址,大车店,就是现在的旅馆。之前是住宿食宿在一起。是回族店。这是一条通泊镇的要道。也足见旧时此镇的繁华。   顺着石儿马北边的小胡同一直向东,就是他所上学校的旧址。一座石拱桥横跨在滹沱河故道上,两侧是木制的栏杆,向东西看去,虽,故道无水,但民房却顺河道的流转而立,东风凛冽中,似乎仍可见旧时风光。   马儿半身藏于土,或可以说是石儿马的归程,或许是对它最好的爱护。马儿与顽童亲密嬉戏,或是它的日常,也算给这匹700年左右高龄的马儿,多一层温暖的烟火。   时间往前推移。正午门前的箩筐。   阳光率真地将箩筐的纹理,在水泥地板上勾勒得如此清晰。晃一看,竟然有点像一个大葫芦呢!   再一小时前,箩筐里装满的,是有玉米瓤子。用来烧火,一般会用到树枝等,但若是熬粥,则需要玉米瓤子这样的柴火,烧的持久且火旺,熬出来的粥,又软又糯,锅底一层嘎巴香甜得很,锅边一圈脆皮更是让人垂涎欲滴。这都是儿时的记忆,此刻情景重现,真是让人欣喜。亏得是二十年的老媳妇了,喝了三碗粥后,愣是坐都坐不下,也不怕家人笑话哈!   时间再往前推移,下面是从清晨六点开始的绕村拜年时的遇见。   拜年时,看到不知谁家的光伏发电房顶,据说造价数万元,可以利用光能发电,这是造福子孙的好事呢!之前总是听说,现在实打实地看到了,可见,高科技已经深入我们如此普通的村庄内部。据说村里已经有几家安装了,还有很多人在观望,在谋划呢!   村边小路两侧,总是可见这样的树根堆。树根或大或小,代表着不同的树龄。其中,大多是枣树。在前一晚大树爷爷的叙述中,我知晓,在这个村子种植了一百多年的枣树,现在仍有迹可循。村边,可以找到树龄一百多年的老枣树,仍可以挂枣。枣树种植最鼎盛的时期,是枣粮间作,即可以有枣树这样的经济作物,又可以保证粮食的基本种植。   20年前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时,枣很好吃。高产,质量好,村里种植热情高。想来就是算鼎盛时期。   可随着村庄附近工业的发展,天气,污染,品种,技术等都在影响着红枣的治疗,种植成品提高,收入不高,导致村民无奈将这延续一百多年的种植,荒废,乃至非常廉价地变卖后,将其连根拔起,有用的,被按需带走,没有用的,就堆在村子的角落,变成一缕缕炊烟的支撑。   枣乡枣难寻,或许是未来的现实。仍期许,可以留住这份清香,让其再重归往日。枣农一年年为着红枣付出,红枣为枣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日子。   这是天即将亮时,我们走到的村最东边。一棵大树守着村口。小路向着远方蜿蜒而去。小路也顺着村庄的纹理,融入村庄。路边是树,树在屋前。瞧,那棵树的树杈上,有几个篮球般大的黑球。远看,还以为是白色垃圾呢!近看,却发现是几只身形矫健的母鸡,正在树杈上酣睡。村庄,树木,家禽,如此和谐。主人说:白天可以来看,它们确实很厉害,飞上飞下,那叫一个麻溜。   这是晨起起五更后,家人陆续来到了,屋子里站满了人。我站在冰箱一侧,看到紫罗兰静默伸展,被这旺盛的生命感动。   时间推移到年三十夜。   大树爷爷、爸爸,大树,还有我一起看春晚。   我问及我们村庄的历史。   大树爷爷说了很多。首先,说到的,是石儿马。顺着石儿马旁的滹沱河故道,一路向西,说到李家渡口。就是现在的李口村。说实话,我一直以为是黎口。大树爷爷说,李家渡口,说明当时滹沱河在此水流很快,往来船只很多。才能形成渡口。现在这里已经不通水,渡口已经无处可寻。故而,简称李口。   李口与我们的村庄罗庄,相距只有数百米,从李口的村南可以看到罗庄的村北。   罗庄。顾名思义,姓罗的在这里立村。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之前考证张氏家谱的时候,知晓大约是从大槐树搬过来的。从(邢台的)清河搬到乜村。从乜村搬到罗庄。清河有张氏祠堂,由清河县建造。   罗庄是一个很小的村子。目前村民不足八百人。有张、王、李、史、兰、刘、罗、臧等姓氏。其中,张为大姓,约占总人口半数有余。   村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村办企业,主营汽车驾驶室,据说当时的销路很好的。很多村民都在那儿打工,外销很广。后来也曾有过一些小私营企业,但存在的时间或长或短,目前主要以农业种植,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目前村里有很多外出打工的,一个外出务工人员的背后,就是一个留守的家庭。到了年关,有的,将家人接出去,在外地过年,有的,则回到家里,陪伴过年,有的,则无奈两地相望,过一个不算团圆的团圆年。   树爸算是村里借学习跃农门的一个。凭借刻苦的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现在我们虽然并不能年年都回家过年,但家里的老人都特别理解,我们回或者不回去,他们都会大力支持。   说起自己的上学路,就不得不说村里的小学。   学校几易地址,树爸和大树爷爷说了很多地方,都曾作为学校存在过。我并不熟悉村庄的方位,故而很难书写。唯一清楚的,就是他们所提到的所有位置,现在都不是学校了。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源萎缩,老师变动,村和其他村合并成中心校。曾经村办学校一个教室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教全科的时代,终于成为过去。孩子们虽然需要辛苦地走到外村才能上学,但所受到的教育,却正规许多。这个村里出了很多大学生,有的留在外地,在南方,在北方。都事业有成,曾经的村办小学,也算是桃李满天下呢!   村里消失的,并不仅仅是学校,还有大机磨,烘炉(打铁),场……   过去的苦日子或许真的不会重来,过去的那种各家家人相依的场景,也是很难再现。   打工、求学、留守,这样略显冰凉的字眼,成为这个村庄的标签,我们在年关感知团聚的幸福,而在这份暖暖中,品悟那份充斥团圆年之外的艰难和孤独。   席间,会和侄媳妇说到打工。她将孩子的教育放到第一位。对此我特别感动,在如此物欲横流的时代,仍将孩子放到第一位的,足见她的远见,和隐忍。现在的日子,或许会有艰难,但走过艰难,困苦,走过困惑,迷茫,才能和孩子一起真正成长,不是吗?   年,也是一个小舞台。我们可以站在旁观的位置,去看每一个小家的团圆。   细数过往,展望未来。我们如何走过,才可以拥有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进行的思考。   或许,也是一个村庄,应该进行的思考!   那个叫罗庄的村庄,真的很小,地处两县交接,民风淳朴,村庄和谐。   去罗庄,是归,离开罗庄,亦是归。家与家重叠衔接的,是爱。   年在继续,初二,初三……年的细节,亦在继续,团圆,幸福……

年的细节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