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的散文随笔

  每逢思故乡,便会想起家乡的村戏。

戏的散文随笔

  在乡间,有着两三千口人的大村庄,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特别是喜欢吹拉弹唱的更是一抓一大把。我们村的戏班子在改革开放之初,因村里资助、群众捐赠,拥有一部分戏装、道具、器乐。爱唱戏的都是耕田种地、操持家务的农民,整日忙忙碌碌的,只有到了冬天,背靠满囤的粮食,人闲心畅,戏迷们凑到一块说,眼看过年了,咱们抓紧排几个戏年下在村里耍耍。这样说着大家的心便热乎起来。

  被戏迷们誉为“村剧团团长”的王大伯,六十出头的年纪,爱好戏曲,而且懂得些戏曲的门道,平素也爱吼几嗓子宽喉大腔的曲剧包公戏。每年冬天,为村戏排练,王大伯早组织早行动,东奔西走地约合戏迷朋友,乐此不疲。排戏大多在他家房背后的一孔老窑洞里,为了让大家排戏不受冻,王大伯生火,架上早先刨下的干树疙瘩,火旺旺的。

  在窑洞温暖的气氛里,王大伯翻着复印的'戏剧本子在一旁指导说戏,唱生的、唱旦的、唱丑的,演练着念唱做打,做司鼓、拉大弦的入谱和韵,几个爱唱戏的大姑娘、小媳妇也在为做配角练走台步、甩水袖、咿咿呀呀地应和。到了中午,戏迷排戏顾不上回家吃饭,王大伯的老伴便会蒸出一锅热红薯送过来。甘甜的热红薯和着戏迷火热的心,使土窑洞的排练现场充满了人间温馨。

  村戏排演的大都是警世益人的《秦香莲告状》《三子争父》《清风亭》《拉荆笆》等,也有现代戏,如《小二黑结婚》《朝阳沟》《李豁子离婚》等。戏迷们为排练好一出戏,都拿出看家本事,吃苦熬夜,为的就是在过年的节日戏台上为群众献上一桌视听盛宴。

  在村戏的排演中,有时也会出现男女演员排演出感情的事,演绎出别样的人间好戏。在年节戏台上,演员们积极投入,台下的观众指指点点,演公子的是谁谁的男人,演小姐的是谁谁的媳妇,真是演啥像啥。周围村庄的乡亲们这台戏看罢看那台戏,在方圆一二十里地,提起哪个村谁谁唱的哪出好戏,人们大都耳熟能详,说出一串名字来。

  这些年,因外出打工,村里爱唱戏的大多各奔东西,难以相聚,村戏也渐渐地销声匿迹了。虽然电视网络普及到农家,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但在节日的喜庆里,很少看到那些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乡村梨园戏曲了。

  村戏渐行渐远,令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