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村*扶贫日记
通过精准扶贫,帮助大家早日脱贫。下面语文迷网为大家整理了扶贫日记,一起来看看吧。
村*扶贫日记一
距离蜜蜂发下去有10多天了,从今天开始,我公司开始对市级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帮扶的66户贫困户开展入户技术指导工作。坝塘镇沿江村的施春花家,是我们上门技术指导的第一站。施春花是江西人,2016年底才嫁到沿江村,家*有5口人,公公邓意如、婆婆丁瑞芝都是七旬老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丈夫邓术强靠打零工为生,兄长邓立强至今单身。
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冬天的扶贫项目动员会上,她操着一口普通话跟我咨询帮扶政策,后来我们确认名单时她跟我说:“请你一定要教我养殖蜜蜂,为了学习这个我把工作都辞了,我一定用心学好养殖技术……”,这是我听到的最坚定的选择,我也暗自发狠,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增收,带领他们脱贫。
她迫不及待的带我查看她养殖的蜜蜂。公司第一批给每户农户送了2箱,而她家却有6箱,正在我疑惑的时候,她说:“动员大会之后我立马从江西老家定了4箱蜜蜂寄回来,希望能趁这次机会好好把养蜂这个事学起来”,我说我们公司后续都会有第二批的,帮扶协议上的5箱蜜蜂肯定会发放到位。我仔细查看了施春花的蜜蜂,她很用心的在每个蜂箱里做了一块布盖着,防止春季低温把蜜蜂冻着。为了增大蜜源让蜜蜂有更多的花粉采,她把自家后山的树砍了一半,种上了桔树,到时候可以采集桔花蜜。她把我们赠送的的养蜂技术资料来来回回都看了好几遍,自己购买了一个摇蜜桶满心期待的等着第一次酝酿出的甜蜜。
我深知养蜂非一日之功,带领一群毫无经验技术基础的贫困户更是难上加难。虽然任务艰巨,但我仍然有信心能带领他们在脱贫稳步前行,我感动他们对我的信任,也深知他们对脱贫的期盼,贫穷不可怕,只要肯努力、肯学习,总能找到脱贫的路子,施春花的“甜蜜梦想”也终将实现!
村*扶贫日记二
2017年6月8日,酝酿已久的瓢泼大雨,终于铺天盖地般倾泻下来,暑热立消。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我的扶贫联系点——祠湾村,开展帮扶工作。舲舫乡祠湾村位于罗霄山下的茶陵县中部,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在小康路上,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掉队了。2017年,全村476户人家,仍有28户贫困户。
我直奔帮扶对象谭文芳家。她一家三口,母女俩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大老远,谭文芳就热情招呼我进屋喝茶。
记得第一次去她家,也是一个下雨天。谭文芳因不能行走,坐在门口,双眼望着屋外,一片茫然。村*把我介绍给她认识,我笑着和她打了招呼,挨着她坐下,听她聊生活的难处、就医的苦恼以及对好日子的期盼。后来,我联系有关部门,帮她申请了轮椅,把她全家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范围。她家还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养殖土鸡,我时不时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对她进行救助。慢慢地,生活开始好起来了,她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走动多了,也就亲了。今天,我又挨着谭文芳坐下,了解她和女儿的病情。前些日子免费送给她家的30只土鸡,正在坪里觅食。我告诉她:“土鸡长大后,我包销。”她脸上绽开了笑容。
从谭文芳家出来,我又来到村部。村部是新建的,显眼处挂着横幅——“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村部阅览室里,有村民读书的身影。文化活动室,聚着一群人在看电视。我上了二楼,几位村*正在脱贫攻坚作战图前比划着。村支书告诉我:光伏电站马上要并网了,多亏了驻村帮扶工作队跑项目、跑资金,才使工程项目进展神速。几位村*七嘴八舌地又说起了如何改穷业、斩穷根、脱穷境、换穷貌的问题,虽是老话题却常说常新。祠湾村村支两委很有凝聚力和战斗力,驻村帮扶工作队也很有执行力,实施的帮扶措施惠及每一个贫困户。更重要的是,通过帮扶,贫困户都有了脱贫的信心。
“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攻坚一定赢”,村部会议室的标语催人奋进。
村*扶贫日记三
金井镇蒲塘村位于长沙县北部。我和蒲塘村结缘当然不仅仅是精准扶贫,作为一个乡镇*,还有很多具体的联村工作和群众工作涵盖其中。但是想记录下来的却是精准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这里面是一个乡镇*成长的深浅印记。
我的帮扶对象集中在蒲塘村的龙泉片区,共5户人家。驱车从省道207进入龙泉片区,沿着乡村公路还要开上10来分钟,路边是斜插的山林。下雨天里,滑坡垮塌下来的石子,路上可见几处,心惊后怕,我和我的同事除了把情况向村上反映,就只能提醒组长们遇到灾害天气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告诉农户们下雨天不要出来溜达,远离山林河道,避免危险发生。
桃树组的杨嗲嗲是一个非常和蔼的老人,和老伴范娭毑住在老屋,屋前有草坪,屋后有菜地,老俩口虽然受疾病困扰,但是适当劳作,生活和谐,说起儿子虽然总谦虚的说混得不好,但一脸满意骄傲的情绪还是泄露了老人家的天下父母心。杨嗲嗲是易地搬迁户,新房子在集镇路边,特别洋气,但老人对多年遮风挡雨的老屋很是留恋,有些情绪,可是一听我说,“新房子您儿子满意,您将来的儿媳妇更加满意”,老人也对未来憧憬万分。归园田居的生活其实并不困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才能构建内心无欲则刚的富足精神。
上荷花组的何叔叔,和妻子陈阿姨一起居住,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外嫁多年。他7年前因中风导致偏瘫,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因此陈阿姨一直在家种田采茶喂鸡,干干农活照顾家庭。何叔叔说话不是很利索,却很想和人聊天,一字一词虽然费力但是乐此不疲,除了他的枉自嗟,听得出他也不想不劳而获,终日无所事事,指天望地。他写得一手不错的字,曾经听我的老师说过,看人看字,字写得有筋骨,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的病和他的人生,让我徒留惋惜。人当自强,生病时莫忘积极生活的勇气,劳苦时莫忘相濡以沫的扶持,帮助谁都能给,大小而已,致富全靠自己,时间而已。
上荷花组的何嗲嗲,缘分颇浅,见过两次面,前几天过世了。他和老伴没什么温情,我去他家的时候没见过他的老伴杨娭毑,直到他病危住院,才见到了杨娭毑。娭毑想是被生活所累,磨平了她对亲人所有的热望和期待,不知是不惧死亡还是觉得空空解脱,她对老伴的病情有一种我不能理解的冷漠,但是在老伴真的去世之后,她却痛哭流涕,人心再冷还是保留了一丝初心的温度吧。往后这一户只剩下了这个杨娭毑,彳亍独行,希望他的儿女能温暖她的晚年,希望我的走访能带给她社会的温度。
下荷花组的刘嗲嗲,是个爱笑的`嗲嗲,他的视力模糊,听力也不好,老伴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两位老人和女儿女婿一起居住生活。房子经过改造焕然一新,一家人父慈子孝,生活和谐,每次去,我都能和嗲嗲说笑上几句。生活当是如此,难关跨过去了,便是艳阳高照,坦途平顺,回首看看,从前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关键是一家人一直在一起。
下荷花组的刘大哥,是上一户刘嗲嗲的侄子,他的经历像小说一样,起承转合,大悲大喜。他的父亲年轻时当过村书记,办过村企业,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奈何多年前因病去世,只留一段逐渐淡去的传奇。他的母亲几年前也因病去世了,留下了刘大哥一个人和治病建房欠下的债务。当年的风雨已不堪回首,如今刘大哥房子红顶白墙,厅堂收拾得井井有条,自己在广西打工,收入稳定,俨然是个成功蓝领。贫困是动态的,是一时的,是人生路上的各种历练,再苦再难,也终会过去,一个丰富的故事都是猜不到过程和结局的。
扶贫当扶“志”,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和贫困,我们遇到工作要求的困扰和局限,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始终在朝着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目标行进,不管是帮扶责任人还是贫困户自己,我们要坚信不曾被困难打倒的正能量始终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