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来自文字的甜蜜散文
童年,有那么一个夜晚,记不清是冬是夏,也记不清自己到底多大,只记得还是小小人儿一个,静静地坐在本村一位老人面前,看老人读一本厚厚的大书。现在回想,也记不清自己当时正读几年级,但书名约略识得:《三国演义》。正是懵懂无知的年龄,全然不知书里有些怎样的文字,只看到老人的脸隔了煤油灯豆大的光看向那书的每行。书一页一页轻轻地翻过,老人的脸仿佛有种陶醉的幸福。微弱的光将老人的身影映在小房破旧的顶壁上,浓黑而庞大,以我今天的经验来看,多少有点使人怖惧,但当时竟觉出老人静默的阅读在这夜的黑色里生长了一种莫名的神秘——这书里有些什么奇妙的东西,能让老人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能让一个顽皮的孩子安静地守在他的身旁?
不管怎样,那个夜晚的画面永远的铭刻在了我的脑中,再也拂之不去,也不愿拂之而去。我的生命因了这个夜晚的记忆而不可避免的与书结缘,学期开始,新发的书里仿佛就飘出一些无法抗拒的味道,怕就是人们说的“墨香”,但我更相信那是来自文字的魅惑。以至多年以后,仍能时时闻到来自书的香馨。及至渐长,能用所学的字词涂抹一点句段了,就更一发不可收拾,无论读着别人还是写着自己,总能感受到来自文字的魅力。一篇一篇读过,一本一本读过,一年一年好像很多时候都在阅读中走过。兴致来时,将自己的“作品”发了出去,有时竟有了一些回音,获得一点轻响,心底里着实咀嚼到了来自文字的甜蜜。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读着,一点一点的写着,后来又被命运撮使成了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更多的有了与文字结交的机会。职为使然,试着用自己的文字尝试指导学生,慢慢地竟有了一些不同于别人的教学收获:语文教师教授作文,仿佛拳师教授拳法,总得自己出来打上几手,演上几番,做一点令徒弟们佩服的事来。而不是一味言传口教,挥舞红笔指指点点,而实际不能写得一篇两篇过得去的东西。我的学生也因了我的影响而有人逐渐爱上了文字,进而慢慢就有人将自己写的一些东西拿来让我“看看”,看看就看看,看着看着往往也就有了惊人的发现:有些学生笔下生出的竟是如此瑰丽,如此深刻,这不正是我接触文字多年来想要的美好吗?这越发激起我的兴致,有时间就想多看看我的弟子们是怎样的激扬文字,书写*。有些考场作文,短短三四十分钟时间,竟能构画出十分美丽的文字,更是令人赞叹。拿到班里读读,让一些老师看看,得到的也是由衷的赞叹,有些学生的一些文章反过来又给了我写作和教学上更大的启示和帮助。就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用文字相互影响,相互激励,有时竟比单用课本或其他来源的名家作品来得更有效果。
慢慢的,有了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存下来的念头,是一种为教学而设的有意收集,也像某个学生写的那样——《有些时光注定该记念》,将学生和我生命中的一些过往记录成文,怀念在心(书名“记念”而非一般常写的“纪念”,正有此意)。好在电子时代,博客、、微博等存读也都方便,一篇一篇地帮学生改好,督促他们将电子稿交于我手,整理之后,贴于我的电子世界。一点一点积累,三五年下来,竟也有了几十篇的数目,尽管各人水平不能完全等一,笔下所涉范围也不尽阔大高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那毕竟只是学生习作,我们不能完全以成年人的角度看待这些尚算稚嫩的作品。但学生们认真地写了,一笔一划,一词一句皆是他们真正的情感或思考,这恰是作文在训练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对社会人生等作以体验和思考的另一重要功能。况且这些习作,经过了学生们的认真创造和老师的精心修改,基本上都能拿到众人面前“炫耀”,或整篇,或某段,或数句,总有一些使人心动的言辞。再教学时,新学生面前就更多了些“前辈”奋斗的痕迹,无论是证据还是成果,总能给新一届学生一些开拓眼界的启示——呵,作文还能这样写?再写作时,某些有心的学生也或多或少地将前面同学的经验学来用用,学了总会有些进步。有些好的句段,有些学生甚至一字不改地塞到自己作文里去,这种做法当然不可取,但至少可以看到前行人文辞的美好,令后学的他们舍不得更改(化用)或者无力更改(化用),只能望文兴叹,自愧不如,先就这样用着再说。当然,一学期下来,总有三五个同学作文水平大有提升,三两年的坚持锤炼,也能写成一个高手,留下几篇让更后的后来者慢慢惊羡;大多学生,作文总比之前有了提高。单以考试作文来说,大抵也能比同类班级高出三五分的分数来,这样的训练,天长日久,或许会在人嘶马鸣的高考场上,助着学生一臂之力。
好多年了,我就这样把这些好的作品博客里存着,课堂上用着,享受着与生俱进的快乐,也没再往前想上一步。前一段日子,同一办公室索彩红老师用了我推荐的几篇学生作品,看到我整理的数量尚算可以,提议我将这些作品整理出书,我心为之一动——或许真可如此?其实这个想法之前我曾经也是有过,不过想着毕竟只是学生习作,数量质量皆不能当得起一本书的份量,也就暂时放了下来,及至今日,各地新课改模式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一项就是编制合适的校本教材,也就想着,与其仿照他人从网上抠取他人只言片语集合成册,冒充成果,不若将学生真实的习作拿来供大家一用,或者还有一些效能。索老师的一句偶然之语,提醒我也督促我试着行动,将这几年存下来的作品再做了一定筛选和校对,奉献于大家面前,既供参考,也受批评。权且以砖引玉,并与大家共勉。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