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古董墟杂记散文
《古董圈》里说:“*最好的古董光景是90年代初的几年,大陆的东西又好又便宜,大批流向港台,着实让人捞了一把。但从十年前,风向转了。只几年功夫,*已是价高物稀,市场不像市场了。基本已无物可买。”
说*市场如此,大陆古董市场大概景况也是这样。连我所在的这个小城市里,也不见得好做吧。
我所在的城市,曾经也是也是全国最早的古玩市场交易之一,位列广东省第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闻名全国。
城中平日的的古董市场摊子有好几处,分布于城中各处。本来,在河堤边摆就的,靠着榕树,就着树荫,望着河水。露天席地,晴日蓝天下进行闲适游逛,是极有风韵的。只是摆的货物有点让人倒胃口。
所谓出土的旧物与怀旧的唱片,旧书籍放在一起,本来也不算违和。但一堆堆的旧电脑键盘,旧鼠标,旧手机,旧式电话机……长长的线缠绕在一起,还有一些茶饼,花瓶之类混放,让人如入废品市场。
实际上,正式的古董专门市场大约只有中心市场这一带,而人气最旺的就是这里逢周日才开放的墟日。
目之所及,这里虽已无复当初的盛名,但市场内外一列列古董商铺还是有宝可淘的。古董商开了多年的`店,手里大多有货底子,就算抱怨“货不好走”,可往店一看,坐的椅子,放的摆件,随手摆的石头,那厚实的资产还在呢。
而人气高涨的对古董专属的周日墟日,四方的地摊上放的绝大多数的是新品和赝品。墟日一到,一早这里便沿路铺陈开,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货色摆了一路。
以前,古董墟上的品种以仿制的高古玉、假翠、新瓷、假画为多。有时,还会有些带泥沾土的屏风、石马。一小盘一小盘随挑的银元,古钱随手可得。反正,一切考眼力,店家对外统称“工艺品”。
但近些年,文玩盛行,开始大受大众追捧。各种手把件及相关品类,如手串、佛珠、核桃、葫芦;以及南红、蜜蜡、松石等各种小雕件和镶嵌品。自然在古董墟也要露个面,湊个热闹。
据说不愿沾或买不起真古董而又想风雅一把的人,都愿上手这些东西。加上又是半文半佛的跨界品,更易受各色人等蜂拥追捧。
市井小巷内,猪肉菜摊前,光膀子的大老爷们脖子、手腕挂满星月、紫檀、金刚菩提等各种大小珠串、各种弥勒观音,已成一道特别的风景。
这些木头石头价钱值不值,我也不懂,我逛墟只图个开心热闹。听听考古挖掘故事,祖传宫廷野史,倒也值消耗一上午的闲光的。
要是说:这些文玩价高不值,以这种价位的市场,会异化了文玩的属性,让人没有了逸情和静气,只剩下金钱与焦躁。那也谈得格调也太高了。
我只觉得市井虽以收入的薄利去买价高质劣的手串是有些不值,但,能自得地欣赏心仪的东西,何尝又不是另一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