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几年“青春”仿佛一下子成了热门词汇,青春文学也因此带上了不一样的标签。然而所谓的“青春”故事,仅仅是情绪的荷尔蒙耸动,还是时代浪潮对成长的摩擦?今天我们就来推荐一些经典的青春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美]J.D.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那个带着棒球帽的少年形象,一度被那时候的青少年争相模仿。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

  在作家苗炜看来,霍尔顿并非垮掉的一代,也并非叛逆,只是天生的不适应现实世界,是天性使然。霍尔顿只是一个拒绝成人世界的年轻人,不愿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对现实世界抱着一种怀疑、逃避的态度,宁肯与这个世界对峙、隔阂。“是一种未被污染的纯真,倒不见得是叛逆,只是不愿接受成人世界的准则。”

  经典语录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的活下去。

  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里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的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你一定得认识到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要马上。你再也浪费不起多一秒的时间了,你浪费不起。

  《在路上》

  作者:[美]杰克·凯鲁亚克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派作家。青年时代生活放浪,做过各种杂工,曾遍游全美及墨西哥,着有小说18种,后死于酗酒。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作家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狄安、玛丽露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玩女人,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作为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代表作,《在路上》一书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我们看见这一代最优秀的人毁于疯狂、(他们)食不果腹、歇斯底里、衣不蔽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认识到《在路上》的价值。

  经典语录

  他们因为疯狂而生活,因为疯狂而口若悬河,也唯有疯狂才能拯救他们自己。

  我们依偎在一起,盯着天花板,不由哀叹既然上帝明明知道生活这样悲哀,他干嘛还要创造出人类来。

  我是作家,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作者:朱天心

  眷村作为特殊的历史产物,是*历史中特殊的一笔,它代表着一代人的身份、乡愿以及情感交融的文化侧影,作家朱天心,也是从眷村中成长起来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就是她对眷村生活的回望,小说集从早期新鲜利落、清新浪漫的描摹(《方舟上的日子》、《绿竹引》等),到八九十年代沧桑复杂、浓烈得几近呐喊的名篇《时移事往》、《想我眷村的兄弟们》等,刻画出一众不胜乡愁和困顿的老兵、在眷村成长、选择、流离的女孩和少年,作品语言活泼开阔,情感浓密,思韵犀利,令人深味青春的美好纯朴和成长的尴尬与代价。其间夹杂对家园身世的追怀,对人心人情的描摹,对世事和自身的反思,生动而深刻。

  经典语录

  那年西南情势正紧,两人也没有惊动谁,安然地在小十字街找了间小屋住下,乱世里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一向不过如此。

  反正还有好多青春,有时要用一用,用一用,才感觉得到的。虽然我的青春剩下的也不多了,继续把它用完吧,可以的话,那就放慢速度吧。

  我承认,我没有摘成任何人的桂冠,我甚至也失去了当初想为她们——春风蝴蝶女子——加冕的勇气。 我再没有任何话可说了?? 所以,最后一个离开*的(不管你是谁),请不要忘了关灯,并忘记它的黑暗。

  《你好,忧愁》

  作者:[法]弗朗索瓦丝·萨冈

  《你好,忧愁》这部小说因为准确地表达了整整一代人的心态,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畅销达近百万册,并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语。随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那个落拓少女塞茜尔的形象,几乎成了战后一代“叛逆”的法国青年的代表。无怪乎西方的报界在二零零四年报道萨冈去世的消息时,都着重回忆了这部给现代人的心灵留下深深烙印的小说。

  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萦绕,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

  经典语录

  我忘却了死亡的时间,忘却了生命的短暂,忘却了世间美好的感情。

  *自在地思想,*自在地瞎想,*自在地少想,*自在地选择我自己的生活,选择我自身。

  除非爱得极深沉,或者厌恶得极强烈,才会佯装睡觉。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日]村上春树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为了逃避父亲所作的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这个比俄底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迫使少年出走,在寓言载体的森林里遇到暴力,未知的力量和爱。

  《海边的卡夫卡》不算得上村上春树上品的小说,但小说中对暴力的异类刻画,对成长撕扯的无名疼痛,迷雾般的混沌,犹如青春对于前路的恐惧和困惑。穿过重重地隐喻,才能体会到村上想要表达的成长最晦涩以及“黑暗”的一面。

  经典语录

  这往下你必须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不管怎么样。因为除此之外这世界上没有你赖以存活之路,为此你自己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顽强是怎么回事。

  如果拥有令人吃惊的了不起的想法的是你一个人,那么在深重的黑暗中往来彷徨的也必是你一个人。你必须以自己的身心予以忍受。

  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青春》

  作者:[南非]J.M.库切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自传体小说,《青春》不同凡响,它并非采用这类作品常见的第一人称途述,主人公也是一位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但库切总是称之为“他”。库切写“他”十九岁到二十四岁几年间的生活经历,一个南非大学生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饭碗不用担心,却还是郁闷。这个岁数的年轻人不是意气风发就是躁动不安,却玩不出轰轰烈烈的名堂,由于生性缺少热情,干不成大事也惹不出乱子。他也需要被爱抚的感觉,但性爱从来没有给他带来生命的光辉,只是在吞噬时间和精力……

  这种内敛的性格,这般平淡无奇的生存状态,还能做出什么样的文章呢?可是,库切就有这样的本事,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就让他写得楚楚动人。他把年轻时的自己作为他者来观照,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经典语录

  他在证明着这一点:每个人是一座孤岛,你不需要父母。

  长大是不是就等于长得丢弃了渴望,丢弃了激情,丢弃了灵魂中的一切强烈的感情?

  然而痛苦并不使人感到像是净化人的沐浴。相反,它使人感到像一潭脏水。在每一阵新的痛苦之后出现的他不睡更聪明、更坚强,而是更迟钝、更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