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相片散文
小姨用微信创建了亲人家族群,群成员主要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我们的手机上都有微信功能。“五一”小长假休息三天,群里可热闹了,都晒着自己旅游的相片和在家做的各种各样的美食。舅舅一家到北京旅游去了,发来的相片中有*广场的合影,故宫的高雅,八达岭长城的雄伟,还有北京的饭店。小姨一家人在公园花坛前的合影,还有骑着高头大马的英姿飒爽,湖中划船的潇洒。微信群中有正定荣国府的诗情画意,表演红楼梦中剧情的腊像,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含情脉脉地坐在长椅上,晴雯拿着花扇站在树荫下,栩栩如生,吸引着无数的游人。还有在风景区穿着古装的演员扶手弹琴于树下,飘逸的青丝随风轻轻舞动,十指在琴弦上来回拔动,看着相片亲临其境般地感觉到美妙的琴声回旋在上空,像小溪流水一般柔婉动人。母亲用的是老人机,只能接、打电话,没有微信、QQ软件。我和母亲一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我把手机递给母亲,把长发捋到耳后,轻轻靠在母亲的肩上,一起欣赏着家人们发来的五一假期相片,不知不觉地到了中午。
下午,我带着小侄女到附近的公园去玩,坐在石凳上拿出手机翻看着群里的信息。小姨发了两张和外婆的合影,是十几年以前在外婆的卧室里照的相片。相片中的小姨清眸流盼,耀如春华。右胳膊搂着外婆的右肩,纤细白嫩的手指抚在外婆的肩前,小姨将整个身体斜靠在外婆的身上正在撒娇。慈祥的'外婆穿着一件崭新的毛衣,坐在坑上,被小姨撒娇的搂着,对小姨的童心有些无奈,高兴地笑着。
另一张相片是外婆、小姨和曼曼的合影。曼曼是小姨的女儿,在正中间,看上去八、九岁的年龄。小姨左手扶着曼曼的左胳膊,右手搂着外婆的右肩,小姨把外婆和曼曼同时搂在一起,笑得那么幸福,我有些嫉妒了。
外婆去世一晃已经六年了,小姨想外婆了,在家里翻着相册看着自己保存的相片,把自己喜欢的这两张发到亲人家族群中。妹妹秒回地问道:“这是什么时间的相片啊,小姨这么年轻,外婆的身体看上去很好。”我也秒回地回答:“大概是十二、三年前。”我是从曼曼的年龄推算出这两张相片拍摄的时间。
我看着这两张相片,想起了小时候经常跑到外婆家玩,我喜欢吃外婆做的手擀面,手擀面煮好后盛在碗中,热气腾腾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夹起碗中的面条,细看晶莹剔透、放入口中嚼起来很有劲道。外婆家的碗较大,有一次我竟然吃了满满两大碗。表弟、表妹们都喜欢跑到外婆那院子里去吃饭,再加上我有时候达到十来个孩子,外婆的院子每天都很热闹,我们像小鸟一样围着外婆叽叽喳喳的。外婆准备午饭了,孩子们多的时候,要煮上好几锅面条。现在想起来,外婆当时一定很累,现在我的内心有些自责,为什么当时我没有想到外婆累呢?为什么放学后吃蜜似地跑到外婆那蹭饭去呢?每次吃饭时外婆是最后一个,她总说自己不饿,先让孩子们吃饱饭。我长大后才懂得了这是外婆对孩子们的无私的爱。
我记忆中外婆把屋子总是收拾的干干净净的,所有物品都很整洁,八仙桌上的茶杯整齐的摆放在茶具圆盘中。卧室中的家具虽然有些陈旧,却擦得可以照出人影来。
外婆的针线篓是个聚宝盆,有五颜六色的彩线、有剪刀、有直尺、有划粉。外婆喜欢坐在坑头边做针线活儿,家里人多,以前每个人的衣服鞋袜都得一针一线的制作,现在可以买衣服了,有时还需要缝缝补补的,外婆身体好时给孙子孙女们做好些针线活儿。外婆给自己做的衣服朴素大方,从不让孩子们为自己买新衣服,只有在过生日时,才收下做为生日礼物的新衣服。外婆很慈祥,很少生气,有时生气了,也舍不得打骂,怕吓着孩子们。表弟们淘气,有时避免不了打架,外婆就让他们各回各家去。表弟们为了能继续在这里玩,就停止打闹,静下来,去打扫院子,浇浇花,讨得外婆喜欢。外婆喜欢种牡丹花,牡丹有着绚丽的色彩,厚厚的花瓣如珊瑚形状,一团团一簇簇,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外婆的生命就像这美丽的牡丹花,自我无所求,而却给人间以美。
小姨长大后成家了还像小孩一样离不开外婆,每到节假日,都跑到外婆身边,一起度过自己的休息时间。外婆年老后,每天儿孙绕膝,生活的很幸福。小姨和外婆的感情最深了,在外婆生病住院期间,小姨把自己的工作停了,两个月不回家,每天守在外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外婆。
小姨继承了外婆的勤劳。她爱人在市里工作,很少在家,家里的事情都是小姨一人承担,即要上班工作,又要照顾家里,即要照顾外婆,又要照看曼曼。小姨把女儿培养成了一名大学生,现在读大二。小姨和外婆一样只有付出,不曾要求回报。
我读高中、大学后都是住校,毕业后参加工作,每天不知道自己都在忙些什么,竟很少去看望疼我的外婆。一直以为外婆永远在我们身边,不会离开,还会为我们做手擀面吃,谁知在六年前的春天离开了我们,天人两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把这两张珍贵的相片保存下来,洗印好放在相册中,留作纪念。外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