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摇曳的风铃散文

  冬日里一个寒风凛冽、阳光淡然的午后,我们结伴而行到一个山区的村庄办事。我们在山村乡间的巷道里穿行,在旅途乏味、心情疲惫的瞬间,猛一抬头,看到了一处别致景观,寒风里一棵光秃秃的大树的最高处,孤凉凉地挂着一只鸟巢,给这个寒冷的冬季平添了靓丽与温暖。生活中这样的鸟巢已经不多见了,我怀着敬畏与新奇随手用手机留下了精彩的瞬间。

空中摇曳的风铃散文

  鸟巢是鸟儿安身之所,温暖的家,即便是四壁透风上下透雨,有了鸟巢,风雨中的鸟儿就不至于那么飘摇那么孤独无依。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养儿育女,直到把一个个雏鸟养大历练然后放飞。

  在纷杂喧闹的尘世中,一对成年的鸟儿要铸就一个完整的鸟巢,确实是一个浩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劳动力,它们要往返成百上千次,衔取多少草根树枝多少羊毛泥团啊。然后在巢里栖息生活、繁衍生存。一个个的鸟儿在成鸟的养育下经历了孕育,孵化,出壳,然后渐渐长大,羽翼丰满,最后一个个离开巢穴,放飞天空。

  记忆中我们是听着鸟儿的故事长大的,乌鸦反哺,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还有七夕鹊桥的传说等都给我的童年增添了丰富的想象和情趣。特别是小学时听老师讲的小燕子学筑巢的故事记忆犹新,乌鸦麻雀燕子都向喜鹊学习筑巢,乌鸦麻雀缺乏耐心,半途而飞,燕子学得最为踏实,所以,现在乌鸦的巢只是个树枝搭起来的空架,麻雀的巢,表面挂了些弯弯的枝条,里面却很是粗糙,唯有小燕子建的巢,既坚固又漂亮。还有老人们讲的老哇和喜鹊的故事更为有趣,老哇懒于筑巢就借宿喜鹊的巢穴来住,喜鹊不允,老哇便放了一个臭屁把喜鹊给熏走了,这便是现在鸠占鹊巢的成语的由来

  曾记得在那春去东来的季节,经常看到南飞的.大雁成群结队地排着各种队形,有秩序地欢叫着浩浩荡荡地向南飞去,再等到来年春天它们又拖儿带女回到北方我们这儿来,这个时候天空下的我们经常为鸟儿的浩荡而有秩序的阵容所吸引。在那稻谷、油葵成熟的季节便是鸟雀觅食的最好时光,成群的鸟儿似乎和老农们在田间地头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也经常看到田间地头有老伯专门拿个竹竿在地里追着赶着吆喝着啄食的鸟雀,无看管的田间也经常会看到农民们用竹竿棍子做成的各种各样的假人物来看护成熟的庄稼,它们穿上人的各种颜色的衣物,头戴色彩靓丽的帽子,在野风的吹拂下飘摇忽闪着,觅食的鸟雀看到这活动的假人儿,在惊吓中便叽叽喳喳地飞走了。老农门在收获的时候已经默认了这种模式,他们对于鸟雀的觅食根本没有伤害的举动。

  记忆中孩提时的鸟巢随处可见,大凡树木密集茂盛的地方便有鸟巢,他们是鸟儿活动的天堂,鸟儿使天空充满了生机,鸟儿给生活增添了活力。那时谁家屋檐下没有一两窝燕子,谁家院子里没有几窝麻雀。特别是遇到花喜鹊在自家院子的树上叽叽喳喳叫的时候,我的母亲经常会说,今天一定有喜事,或是出远门的亲人要回来,别说还挺灵验的,所以一遇到花喜鹊叫,我就会叫嚷着期盼着好事的临门亲人的归来!小时候放学后经常看见小伙伴猴子似的爬到大树上,掏鸟巢里的鸟蛋,有时候会捉到毛茸茸的刚孵出的没有睁开眼睛的雏鸟,拿在手里把玩,这时一旦被鸟妈妈发现,它们会在很远的地方声嘶力竭的叫个不停,小家伙们也只好怀着同情与怜悯把可爱小东西物归原处。我们的童年是伴着鸟的欢叫声一起长大的。

  随着人类文明工业化步伐的加快,随着现在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生活的范围广了。鸟儿也遭殃了,滥捕滥杀鸟儿无处藏身,偶尔在树上房檐下有几个鸟巢也被人们当做碍事的异类而抄除,树洞里的鸟巢也被人堵了。再加之树木的过度砍伐,田野里的果园桃林大量的喷洒农药,地上水和大气的严重污染,导致鸟类越来越少。鸟少,鸟巢自然就少。物以稀为贵。若是在房前屋后或原野里的树上看见个鸟巢,调皮的孩子也常常想着法儿把他们摘除。

  鸟儿们是富有灵性的,它们也明白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因此为了生存它们只能把它们的巢穴建在那高高的人们钩不到的树梢上,或是人迹罕至的山林野外,远离人类,也许是它们逃生的最好手段,逃的越远它们生存的机遇就越大。

  远望,空中的那个孤独的鸟巢,在寒风中不停摇晃着,像一只摇曳的风铃在坚强地歌唱着炫舞着,它似乎在给人类敲响了最后的警钟——

  爱护鸟巢就是爱护鸟类,也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鸟儿永远是我们人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