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散文
前几天,一位网络编辑和我聊天,说起了传统文化这个话题,问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当时我答应了,可是在认真打腹稿时,几乎崩溃了。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了,一篇写不完。再加上现在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就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分析起来也得好几篇。
所以,准备从浅入深,说说看法,也算是抛砖引玉吧。因为是在网上发表,就从网络文学这个新生的文学园地说起,因之,我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作为我的开篇之作:传统文学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记得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次笔会上,省上的一位作协副主席说过一句话,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短篇小说,一般的是一个故事、两个人物、三个情节。”当时是在对我们才进入文学殿堂的中年文学爱好者讲心得时说的。那年我才三十出头。其实,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现在回过头品味一下,包含了文学创作上的许多美学理论、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和结构、创作方法和手法、形象的表达、人物的描写、细节的必须和穿插、语言的沟通和用词遣句、人物和情节为什么服务……没有这些,就很难做好故事、情节、细节这个文章。
所谓的传统文学,大而广之,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尽管有东西方之争,实际上殊途同归,传统的文学创作理论,说不清哪个是传统的,走过了几个阶段,但是,这些阶段又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社会是发展的,理论也在不断地探索、探求。当然,窃以为,不能包括“高、大、全”和局限于所谓的*文学艺术之极其狭窄的艺术理论。因为,从有人类,就有了艺术创作(这点以后再详述),因此,广义上说,文学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也是来自于全人类的。
就目前的网络文学而言,很是复杂。从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目的来讲,有自娱自乐的,有几年写不完一个长篇、五六百万字为的是点击率挣钱的,有孤芳自赏的,有爱好练笔的,还有一种是感情发泄的……等等。从写作手法上或者取材上,既有很不错的优美和内涵的,有耐看好看爱看引人入胜的,也大量存在着意境模仿甚至生硬模仿的,有闭门造车为了写作而写作的`,有积累了丰富生活却写不出来面目苍白的,有结构混乱形式不恰当没有表达清楚的。等等。但是既然上网,总是要给人看、见公婆的,又都离不开艺术创作这个手工活,所以,还是和创作理论和文学艺术规律以及美学、审美原则分不开的,因此,传统文学艺术在这里,不免被青春(新兴起的事物)撞了一下腰。
其实,那么多诟病,主要的也就是那么几方面。
简单地说,文学艺术是灵感的艺术,仔细看看,就是那些干巴巴的作品也离不开回答这样的问题:人到底在为什么活着?生活的价值是什么?进而回答什么是生活的意义?小至怎样无愧于自己、家人的人生?大到无愧于这个世界?作为人,生命短暂,但是又如何把握永恒?
有人会说,那些个性发泄的是吗?回答是肯定的。有人问,那些生硬模仿、钻进诗韵中造句的诗词是吗?回答也是肯定的。那些花草鱼虫的作品是么?当然。因为,花草鱼虫是没有思想的,作品给了他们美的享受和生命。因为,都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有思想、有感知。必然会在思想感知下出现的。
这就回到了如何结构作品。看看绝大多数的网上作品,都逃不出这个范畴。关键是,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作品。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作品,一定是一定生活的升华,是用故事和情节结构出来的。但是,又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没有恰如其分的细节来衬托人物和事件,主人公就干巴巴的站不起来。看到网上许多作品,不过是一个故事、一个小说的梗概、一篇好作品的提纲,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情节和细节的描写。有相当部分的作品,为什么没有情节和细节,除了写不出来和不会描写之外,很大的原因是没有那个故事的体会、经历、见识、吸纳,也就是没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当然写不出来感动人的作品,只能写一篇提纲式的小说——那不算小说,甚至于连散文、随笔都不是。让人看出是在编故事!
感性的东西升华为作品,应该是鲜活的,任何人看到,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或者一个回肠千转的故事展现在眼前。这样的作品是在提炼生活中得到的,是用了灵气和悟性提炼出来的。没有生活的积累,当不了文学家或者文学作者,没有灵性和悟性也依然当不了。当然,还要加上文化底蕴,其实,这也存在于积累生活之中。诚然,那些无病呻吟和有病呻吟的作品,有的也很深刻,那是生活所得。但是,离开了那些事情就写不出来别样作品,因为,没有别样的生活或感受,或者感受不深而悟不出其中的真谛。
这就又到了一个阶段:写作,一定要启迪智慧。许多生活的经历、阅历在大脑中集合,这是感性的,超越了感性,感知在自己创作的具体对象上,就是抽象。抽象的东西再次加工,就有了具体的人物、事件、故事、情节、细节,这就如世界在你的大脑中撒下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当发芽时,开了花,结了果,那就是感知和作品的一致性。
所以,网上的文学创作方兴未艾,如果,更好的感知生活、提炼生活,就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好作品。
我在我的《飞天花笺(七):写作手法心得及其他》中写过:“作品应让人物去写,不能以作者的框子去写。”达到了这一步,就是灵性掌握了创作激情。
我还写过:“用外在的真实,才能描写出内心的真实。人的面貌、姿势、动作、语言、心情、故事表现出人的灵魂、思想、感情,就完成了外在的真实。”
我在《飞天花笺(二十三):文学的根须枝茎花果》也说过:“文学和诗歌的创作,所有精品,所有耐人寻味,让人读得下去又爱不释手的,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一个特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都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细密的观察。这就是离不开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热土。根须扎在那里,作品就带着那里的味道。”
因而,我毫不怀疑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反对这个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客观规律,到头来是没有出路的。
传统的文学艺术创作,虽然被撞了一下腰,到底还是要站在创作大军的前沿指挥着的。人,有感情,就逃不出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