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礼仪散文
这尘世,有许多东西被我们忘记了。
少年时。
母亲曾告诫我:吃饭时,爷爷未动筷子,你们小孩子决不能动筷子。
我仰头问:为什么?
这是规矩。母亲正色道。
从那以后,每次吃饭,我总是眼巴巴地盼望着祖父早点动筷子。然而,祖父是位慈祥纯朴的老人,总是轻声细语地对我说:娒,吃饭吧,多吃饭长得快。然后,看着我吃进了第一口饭,他才笑呵呵地开始吃饭。
在祖父的纵容下,我很快就将这个规矩抛置脑后,母亲责备我,我总是振振有词道:是爷爷叫我先吃的!母亲只好无奈地一声叹息。
长大后,我当了教师,后又作了记者,在迎来送往、交际应酬中,我才知道,这小小的饭桌之上竟有如此众多的'讲究:什么主位、二位、三位、买单位许多时候,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该坐哪里合适?后来,我采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坐在离门最近的位置,因为这里最卑微。我想,将自己看低一点,把别人看高一点,终归是没什么错的。
许多时候,在一些交际场合,我看到一些人互相推让主位,你推我让,心里也不禁嘀咕:中国人繁文缛节太多了,有这个必要吗?
我是个随性之人,什么事都希望简单一点。虽然在外面吃饭喝酒时常守着那个卑微的位置,在家吃饭却从来大大咧咧,即使跟父母同桌进餐。什么位置、谁先动筷,向来不讲究。在家嘛,随便一点好。
一次,我随朋友出差湖北广水,当地的友人热情地为我们接风。酒足饭饱之后,当地的一友人有事要先行一步,他伸出左手,掌心朝己,右手执筷在空中划半个圈后说:我吃好了,你们慢慢吃。
我倍感惊诧,忙问其中是否有何讲究?同行的朋友夏烈在当地创业多年,熟知当地习俗,便向我介绍起这一用餐手语。原来,该手语共有三种:左掌心一律朝己,一种为右手执筷指在掌心,表示父母健在;一种为右手执筷置于左掌之上,表示父母有一位健在;第三种便如那位朋友所示,其意为父母双亡。
我恍然大悟,忙问这手势到底有何深意?对方一怔,笑道:我也不知道,祖祖辈辈就这么传下来的,听老人们说,这是告诫我们,每次吃完饭,都要想想父母我心头一热,端酒起身:为这规矩,我敬你一杯!
是夜,在宾馆里,我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吃饭时,我,我们可曾想到过父母吗?
古人云:仓禀足,知礼仪。在这个物质愈益丰富年代,礼仪已经日益发展,什么餐桌礼仪、办公室礼仪、会场礼仪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的讲座,更是掀起了一股全民学习礼仪的热潮。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确是一个不错的东西,可是,当我们学会彬彬有礼、有模有样、规规矩矩地用十足的礼仪去对待领导、客户、朋友时,却从未想过该用怎样的礼仪去对待生我养我、付出一生、日渐老去的老父老母。这实在是一种讽刺与嘲弄。真心待人自是不错,可我们对待他人也需要礼仪去支撑规范,对待父母难道就可以忽视吗?他们才是我们这一辈最需要铭记与感激的人。
回家吃饭时,父母坐在主位吗?父母未动筷子,我们动筷子了吗?向父母敬酒时,我们是双手执杯,站起身来吗?
我们给予他人,甚至陌生人足够的尊敬;可对赐予生命、奉献一生的父母却少了起码的敬意。
突然,想起一位朋友的一桩小事。其父早亡,是母亲将他拉扯大的。他是一位孝子。其母去世后,三年之内,每次吃饭,他一定会盛一碗米饭放于主位,旁边端端正正地放上一双筷子。他说:古人要为父母守孝三年,这我无法做到,当我至少可以用米饭供奉母亲三年,母亲一生不容易,我们做这么一点儿很难吗?
是的,尊敬父母的起码的礼仪,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