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授课之前,我反复研读教材,查找资料,最终确定三个板块:倾听花开、品读花语和感悟花魂。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一次次亲密的接触,圈点批注他们喜欢的语句。小组同学之间积极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感悟深刻,表达富有文彩,无不让教师感到意外。教师点拨深化学生的认识,在师生互动中,百合的形象逐渐丰满。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在合作交流时,有的组只有两个同学在讨论,而其他同学则默默无闻,那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可想而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对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我以后应努力的方向。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不断的求索中,力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欣喜。 篇二: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一篇寓言性散文,特点是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应该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本文的重点 ,领会文章关键词句,理解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做到带着正确的情感体验朗读。因此,设计了一个以朗读为主的课型,将朗读中的技巧,如重读、停顿、轻音、延长音、语调等融入教学中,给学生以学习的把手。 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遵循学生认知与情感体验的规律,在认知中体现为“认识百合——倾听百合——欣赏百合——拓展百合”这样四个环节。在情感体验中则体现为“读语言——读内涵——读意境——读自我”,在朗读中逐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受。 (一)教学心得 并不是读几遍文章就是朗读教学,而是应该从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读的效果这三个方面来考虑,设计教学过程。 选择读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或者是文字特别优美的段落语句。 在朗读教学中,应该适当地教会学生正确运用朗读技巧,如重读、停顿、轻音、延长音、语调等来表现感情。 评价的标准,一方面是朗读技巧的正确运用与否,另一方面则是情感的正确表达。 朗读和分析并非那么的泾渭分明。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更好地朗读。事实证明,当学生能以正确的朗读技巧表达出正确的情感时,自然也就对文本有了正确和深刻的了解。也就从读文本、读语言上升到读意境、读自我感受了。 (二)教学遗憾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文章的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还是有待进一步地考虑的。原来的问题设计多为“哪个词语重读”之类的,如果改为“为什么这个词语要重读”也许更能促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内涵。 朗读的方式还可以更丰富些。本次教学,有个别读,有分角色读,有小组读,还有齐读以及配乐读等。是否还可以设计男女生组合读和三四个学生组合读。但是,这样对朗读者相互之间的音色的和谐度要求比较高,也需要经过事先较多的训练。 篇三: 在这次比武活动中,我执教的是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2课《百合花开》。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寓言体散文,从文字上看非常浅显,非常通俗,但蕴含的意义却非常深刻,也非常有价值。它主要通过一株长在偏僻遥远的数千尺高的断崖上的百合,历经磨难开花的过程,显示她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以及执著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后,依然不张扬,默默地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悟生命,是我要做的重要工作。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我让同学通过朗读感悟作品,来读通文气,来读懂文意,来读出文章的深刻的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验感悟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朗读,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才能从模糊到清晰,读、品、悟;再读,再品、再悟。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朗读,其终极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真读书、真感悟,而学生也很乐于参与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激趣导入、解读百合精神、拓展延伸、总结等环节。重点放在了解读百合精神上。这些教学环节基本得到了落实,教学落实在文本之上,落实在具体的字词句上。通过文本的探究,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百合花开放曾面临怎样的困难?百合花是怎么来面对这些困难的?百合花为什么要那么执著地开放?也理解了百合花所蕴含的精神,自然也理解了标题的内涵,理解了这篇哲理散文的寓意。 我把重点放在了课文第八自然段,朗读排比句,理解百合花执著而倔强的开花的原因。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就是那株有着强烈的开花愿望的百合,你打算怎样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再次朗读加深理解等朗读方法多次深入文本、理解文本,进一步理解主题。在回顾部分,采取了全班读,孩子们读得声情并茂,为我的课堂增色不少,成了课堂的一个亮点。学生们把自己深深地融入了角色,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文本及主题。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词句的赏读,重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教师随机点拨。学生走进文本去读、声情并茂地朗读、积极自主地探究、圈画重点词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理解百合的同时懂得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本课中我用 “这时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百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来品读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站起来,或读书,或回答问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我从学生点出的“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为中心扩展开来,以四个“努力”为支线,使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畅谈自己对百合的看法,在品析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百合的品性与精神,体味她那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以及她的坚韧与执著。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总还是有心中不甚满意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放手给学生的同时又不着痕迹的引导,是一个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不敢给学生们充分的*,为引导孩子们向着我的教学环节走,我提出的问题比较多。最后一段的理解,还不到位,“全心全意”一词应该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这一段的朗读指导的也不到位。另外,再从上一环节,引入到最后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你是满山盛开的百合中的一株,这是你的心情会怎样?找了几个孩子说,而我想要的是“骄傲”一词,最后发言的孩子直接说了最后一段的内容,使我手足无措。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努力,争取使课堂上的遗憾越来越少。 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生长在断崖边上,有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的百合,让我们为之惊讶;而真正打动作者心灵的是在此种环境下的淡泊、执着与坚定的品质,它带给了作者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感悟。不仅美在外表,更美在品质的百合花不仅仅是开在断崖之上,也开在了作者的心田上,更开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上。“百合谷地”,让我们感动地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让我们的心在颤动,百合花不仅触动了我们的眼睛,更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上完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学生的精彩发言让我惊喜。请听:“你的肩膀并不宽广,却撑起了最美的天堂。一个灵性洁白的天堂,那儿到处洋溢着感人的力量。为了一个简单的梦想,风吹雨打中你选择坚强。为了一个心底的信念,嘲笑讥讽中你选择坚持? 回顾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1.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整个课堂流程:预习导学—展示点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一次次亲密的接触,圈点批注他们喜欢的语句,为展示做充分准备。展示环节,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感悟深刻,表达富有文彩,无不让教师感到意外。确实展示是一个舞台,学生是最美的舞者,教师点拨深化学生的认识,在师生互动中,百合的形象逐渐丰满;文本深刻的内蕴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时,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热烈,并把本组讨论的要点条分理析,经过谈论,基本读懂每一篇文章后面都站着一个血肉丰满的作者。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为百合花写一首小诗,孩子们诗意的语言,把课堂推向了高潮,也看出百合真正开在了每个人的心田上。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时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小组内的交流;其二,全班内的交流。首先,由组长主持,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发言,学生都很自信的阐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本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得本组成员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然后,由一同学代表本组参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当本组的意见与其他小组有不同,可随时起来发言,通过辩论的方式使学生的思想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3.课堂充满了“语文”的味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为教与学的核心。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理解、品味、欣赏、积累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描写百合的语句,反复朗读,加以赏析。提示:赏析的角度①这个句子体现了百合花的什么品质?②句中的哪些词语值得品析?③如何朗读(重音、语气、语速)?④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修辞的效果如何?这样的一个平台激起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更贴近作者的心灵,感悟文章蕴涵的道理。 4.琅琅的读书声再现课堂。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我要求学生把语句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给予及时的点评与指导,让学生不仅是在朗读方面有所提升,同时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了条件。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注重关注学生的自我阅读,而这种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不足之处: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不够全面。在文章感知方面,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完全文,你仿佛看到了一株怎样的百合?学生只是从文中选取有关百合花的语句概括:我仿佛看到了一株坚持不懈的、有信念的、坚韧、执着的、坚定的百合花;而忽略了对整篇文章的感知。这是一篇寓言体散文,故事性非常强,可从百合花、野草等的角度复述文章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板书设计的欠缺。板书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是非常大的,同时也便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板书其实也是对文章内在的逻辑脉络的梳理,而教师却忽略了。 3.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缺失。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发展。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但是所有学生的发言几乎是大同小异,缺少了个性。学生的回答无非就是看到了一株执着的、自信的、甘于寂寞的…….百合。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能体现自我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通过文章读出自己,让文章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
3、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亟待提高。课前虽然进行了积极全面的准备,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出乎于教学预期的情况,教师处理仓促。教学时间安排平均用力,本来应该出彩之处,学生表现平平,对百合的形象的理解只仅仅停留在执着、坚韧、自信、坚强上,缺少个性化的解读,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却不知从何入手。由此,再一次反映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从而也充分证实了自己自身素质亟待完善、提高。
4、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反思 篇一: “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全班满含激情的齐读中,结束了《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的学习。学习完这一课,我相信这朵执着坚韧的百合花,已经开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底。 这是*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篇寓言体散文,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阐释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成功之处:
5、立足文本,与作者对话。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研读文本,通过品赏词句、感情朗读来感受百合的形象,品味作者富有哲理美的语言,走进百合花的心田。另一方面,又不只是孤立的研究教材,而是追溯其源。在“感悟花魂”的环节中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投影出示林清玄的自身经历,让学生了解林清玄是靠着自己的执着从一名年轻的记者,成功转型为个性鲜明的作者的,从而明白那朵洁白的百合早已开放在了作者林清玄的心田上。通过渗透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崇高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品质的升华。
6、读出浓浓的语文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读”是贯穿始终的。“倾听花开”中让学生投入的倾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形象。“品读花语”时,让学生感受百合花的形象,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我要求学生把语句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给予及时的点评与指导,让学生不仅在朗读方面有所提升,同时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了条件。在整个课堂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读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文本,把握精髓。 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