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散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散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散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篇1
什么是美?
在当下,美可以是一切看上去令我们心情愉悦的事物;美也可以是任何使我们的外表变得高贵优雅的东西;美更可以是让我们陶醉其中、无法自拔的场景。但在古代,思想家柳宗元对于美,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的这一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这与当代的美的概念迥然不同,当代美,只是孕育在一个或多个实在物中,认为美是客观的,并没有人的审美体验。
但美并不在外物,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 通。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实际上,这正是柳宗元所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在当代,我们往往会错过许多美丽的事物,或者误认为这些就是美,我们会在不经意之间把美实体化,忘却了心灵对美的体验。我们奔波流离,不断去寻找美的事物,即使塞上十个钟头的车,也觉得值得,但是我们从未认真地想过,美到底是什么,美的本质我们真的理解吗?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对于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当代人之所以认为美是客观的、实在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也是客观的。这里 的错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了。“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 界。“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但是,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所以,席勒说:“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显现是人的作品。一个以显现为快乐的人,不再以他感受的事物为快乐,而是以他所产生的事物为快乐”。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是生成。彰就是生成。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一层含义。
美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层含义。当代人认为美是客观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照他们的常识,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是不会变化的,其实这种常识也是片面的。在审美活动中,种种因素都会影响观赏者所看到的美的景象。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这种情况也很明显。同样是读陶渊明的诗,同样是读《红楼梦》,同样是看凡高的画,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以及在欣赏作品时心境不同的人,他们从作品中体验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三层含义,是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美感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在当代,人人都认为花卉是美的,所以在公共场所要建设花坛,到人家家里做客都要带一束鲜花。但是花卉并不是从来就是美的。原始狩猎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花卉很茂盛的地区,却宁愿用动物的骨头、牙齿作为自己身上的装饰,而从不用花卉作为装饰。
在当代,一般人都认为长得胖是不美的,所以很多人都想办法减肥,市场上也出现许多减肥药。但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们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在我国唐代,人们的观念都是肥胖才是美的。再以服饰来说,时代的差异更加明显。古代人的服装,特别是上层贵族的服饰,往往十分繁缛和拘束。越到现代,服饰越是趋于简洁、明快、随便。这也说明美的时代性。
把这三个层面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个命题的内涵得到一个认识,那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们当代人应正确认识美,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美,并倾心享受你所发现的最美事物!
优秀散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篇2
朱光潜谈美,言但凡美者,皆由人生,皆于人看。既如此,美之美也,亦当由人心所决。竹之坚韧,梅之高洁,君子赋之。故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之解读,因人各异。苏子与章同治共吟柳絮,章吟苏和。苏子胜章诗一筹,盖因苏子将此物提升到济世之境,关乎离别,关乎世情,而章诗只着眼于柳絮无根漂泊之美。又如周美成狂追柳三变诗风词风,宛然开花间别枝。而《品中国文人》作者刘小川则敏锐捕捉其惯见盈盈泪眼般娇柔之美,意其长于婉约,失于风骨,大约这便是学者与诗人之别吧。佛理常言,吾心所向即吾之所见,由是观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便是人之理想、经历不同,感受到的美亦不同。
美之立意,古今迭更。容若赋词,常自明代化用而来。故人心尚永何人能知,而纳兰那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却传遍有井水处。自前人之美中体悟,再由我之本心幻化出另样的美,不失为妙笔。五四运动后流行现代诗的风潮,令无数人心驰神往。君看郑愁予《错误》一诗似乎于温八叉《望江南》有异曲同工之巧,而后者宛然一派闺怨清长,前者却别出心裁,从过客的角度抒情,婉转含蓄,让人拍案叫绝。爱默生曾说,我从文字中思考哲学,得到的则是生活,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可见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又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代代传递后,美的事物再次升华的过程。
美的内涵,由我独创。《离骚》中美人香草之用典,众人皆知。由美人代君主,由香草代理想与品格,不仅将哀怨抒发到了极致,亦开中华文化史的先河,意义大焉。西方印象主义画派不也如斯?他们彻底挣脱中世纪的桎梏,高喊美非写实应为写意,鬼才毕加索,将一生心力贯于画布始终,不顾旁人怪异的目光,才有了享誉全球的名声。试想若无打破常理,冲出束缚,何来这世界的精彩无限?何来我们生活的花样百出?可以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更是对已有事物永不止息的翻新,创造即美,这更是美的核心价值所在。
由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国学大师王国维如是说。故美不自美,我心也。踩着云梯登高望远,方有美的新高度。故美不自美,我新也。*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有如是豪迈的神气,才成美的诞生。故美不自美,我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