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养花为镜照育人之道散文

  去年春天,老公忽发养花雅兴,购置数盆花草于家中,一有闲暇便浇水施肥,伺花弄草,可谓无微不至。然而就在他信心满满要把花草养壮养茂盛时,花草却一盆盆枯萎了,仅剩一盆文竹奄奄一息。老公兴味索然,将那盆文竹弃之阳台一角,不再过问。我本对养花无兴趣,只是于心不忍,偶尔给文竹浇点水,以为它不久也会完全枯死。孰料今年春天,文竹竟又郁郁葱葱起来。老公养花的情趣因这一小片绿色重新焕发,他总结教训,购置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减少了浇水的频率,倒有几盆长得生机勃勃,但仍有萎靡不振者。分析原因,原来花草各有各的特性,要养好花,必须要研究花的习性。

以养花为镜照育人之道散文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看着老公养花,我自然联想到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来。唐太宗李世民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养花为镜照照育人之道,可以照见什么呢?

  有这么一说:“花都是浇死的。”初养花者,往往雄心勃勃,自以为精心照料就可使花草长得茂盛,过度的浇水施肥让花草不堪重负,必然导致夭折。花草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自己奋斗,同样,人的成长也需要*发展的空间。现实是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将孩子送进了各种兴趣班;我们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所谓的好成绩(考试考出好分数),大量进行机械训练。在这以爱为名的“过度浇水施肥”中,孩子们失去了*玩耍的.快乐,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兴趣爱好的培养,失去发展特长的机会,失去了生存能力的锻炼……花草的夭折是可见的,孩子们失去的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养花要懂得花的特性,有的喜阴,就要放在室内;有的喜光,就得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有的喜湿,就得保持土壤的湿润;有的要酸性土壤,有的爱碱性……依据花的特性养花,花自然艳丽,叶自然葱翠。育人如养花,也应因材施教。童话大王郑渊洁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说:“应该用一百种方式去教育一个人,而不是用一种方式去教育一百个人。”然而实际上我们正是用一种方式去教育一百个人。五六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听一个老师讲课,一个学校采用一种教学模式,一个或几个省的学生使用一种教材,走遍大江南北,我们的课堂大同小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都成了空洞的口号。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束缚在一种教育模式下,他们的个性怎能得到张扬?

  园丁研究养花之道,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两者都在研究,两个研究的立足点却大相径庭。园丁研究的是不同花的不同习性,探究每一种花最合适的管理方式,立足点在花;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立足点不在学生而是教师自己。不必感到诧异,不信请看:当我们在研究一节具体的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怎样设计一些亮点,让听课老师为之一震,怎样让整节课的设计做到新颖独特,在各级赛课中脱颖而出。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声誉,有几人去关注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再看写论文,我们写论文不是为了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当然也没有可推的成果),而是为了评职称,为了评骨干教师或名师。以前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虽是抄,还讲究个抄的技巧。现在抄论文连技巧都不要了,直接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想抄不想抄。你只要抄了,再交一点钱,文章便会发表,你就可以拿着载有自己文章的刊物去评职称评骨干教师。诚然也有教师是认真搞科研的,他们潜心苦读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实时把握教育发展的脉动,不时抛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他对教育科研投注的精力越多,对学生个体关注就越少。一句话,教科研的立足点是教师自己而非学生。

  园丁看到花草有枯萎之象,便会心急如焚,想方设法施救,如若救不活,也会痛惜不已。花草长不好,会得到园丁的格外关注。学生学不好,得到的却是家长的训斥,是教师的嫌弃,是同伴的冷淡。他们也在不停的努力,但因不适应目前的教育模式而进步微乎其微,永远落后于同学。他们没有错,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他们获得的信息是学习不好就是他们的错。因此他们与孤独为伴,陷于深深的自卑自责当中。就这一点而言,人不如花草也。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