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一步散文

多走一步散文1

  有的人多走一步,在一步间邂逅幸运女神,到达成功的彼岸;有的人多走一步,一步中崩损了辛苦垒起的城堡,从山腰摔回山脚。多走一步,于我们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多走一步?

多走一步散文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门各派的学者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据理力争,汇成了我国思想长河中最绚烂的一朵浪花。其中影响最大的一脉——儒家思想,由于意识到社会形式的转变,巧妙地将统治者的需求纳入了自己学派的观念之中。从而得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的特殊地位,并在严苛的环境下流传下来。儒家思想多走了一步,符合了当时社会需要,终得以绚烂。

  同样是诸子百家,墨家的遭遇便令人唏嘘。他们的思想是当时最先进的也最使百姓敬佩的思想,他们誓为天地的良心!只可惜他们所祈祷的天下大同对一个封建专制的社会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他们的思想在君王的眼中也只能作为动乱的诱因。墨者遭受了屠戮,也只因他们比别人多走了一步。

  不仅在中国,罗斯福的新政推出了国家干预经济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把美国从经济大萧条的噩梦中解救出来,凯恩斯趁机推出了福利国家,想让国民彻底告别贫困窘境,可发展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这一政策养出了多少懒汉,又加重了多少*的负担。

  夺走一步,经济之花开得绚烂,再夺走一步,便会花落叶枯,果实都不剩下。

  在生活中,有更多多走一步的故事。

  体育课上,老师教我们篮球。三步上篮时习惯跳两步的人需多走一步。我上前,带球,跳了四步,还是犯规。

  讲究茶道的人也都明白,茶以第二遍水冲最精,第一遍香气不沁,再多冲一遍香气便淡了。

  人生是一次艰难的旅程,由于不是有线,所以很容易跨出跑道,前功尽弃。其实前进后退,一步间的智慧,说到底,还是要掌握一个“度”。

  多走一步,世界迥然不同,结局是好是坏,尽在我们自己心中。

多走一步散文2

  很多人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职场上,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却恰恰相反,不是退一步,避而不谈,或者逃避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更进一步,多走一步,再试试看,也许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来自经验、知识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所谓经验,是指在遇到问题时,从自己所知道或者所经历的事情里寻找相似的片段,作出最有效、最得当的应对。所谓知识,则是指大量占有信息,从中得到启发或直接找到可供借鉴的例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积累的经验、掌握的.知识有效组合,与自己实际的观察和思考,综合去应对面临的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案,是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多走一步,多思考,多尝试,在别人放弃的地方,别人尝试认为无效的地方,再坚持一下,再尝试尝试,再应变一下,也许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能就会有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了。

  而这,正是办公室菜鸟和职场高手的功力差距所在。

  每个都知道人脉资源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希望能快速积累起来自己的人脉资源,但又有多少人,会将各种场合交换的名片和那些陌生的名字,能转换成自己行走职场的助推器?

  很多人在交换了名片之后,带回来,整理一下,分门别类一放,从此卡片是卡片,陌生的名字还是陌生的名字。但有些人,出差回来之后,会给卡片上陌生的名字,或者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发个短信,发封邮件,从此便开始建立起了联络的通道。慢慢的,那些陌生人,那些陌生的名字,就会变成你熟悉的人,开始建立起联系,也许某一天,你就可能会在他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深入交往和交流的机会。

  有一次出差,我几个同行都和一位行业中的专家交换了名片。当时人员众多,场面有些杂乱,我相信他对我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大家的交流也仅限于自我介绍和简单寒暄。出差回来后,我写了一封邮件给他,除了表达对他的敬意之外,还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我其实并没有寄希望于他能回复,不料,当天我就接到了他的回复,不仅详细解答了我提出的问题,还给我介绍了另外一位专家,让我就某个问题,可详细向他请教。

  那一刻,我真的开心坏了。只不过是多写了一封邮件而已,不仅建立起来了我与他的沟通机会和通道,而且,因为他,我又认识了另外一位专家。后来,因为交流机会增多,我们也有机会在其它场合见面,所以我与他们的交情越来越深,他们也在我的专业发展道路上,给了不小的帮助。

  实际上,很多人,往往就是缺少这一步,所以那些交换过之后趟在名片夹中的名字,其实还是个冷冰冰的陌生人,只有多走一步,建立起联系,他们才能变成真正的活生生的人,才能真正认识你、记住你。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步。世界上的事情没有那么多巧合,别人之所以成功,一定有他成功的道理——试着找到它,下一次成功的就会是你。

  在职场上,能用开放的心态,多些机会去交流,往往可让我们收获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会让我们多一些靠近成功的机会。

  我每年都会从学校招一些应届毕业生,因此看到过很多新人成长的过程。

  有一年,我带三个应届毕业生,这三个人的工作方式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们的成长也是。

  小A,永远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上司布置的工作上。在他眼里,只要工作成果一交上去,就与自己再无关系,至于之后这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被有效利用、上司进行了怎样的修改,他毫不介意,也毫不在乎。“反正我完成你交代的工作任务了,你爱咋改咋改。”这是他的惯常态度。

  小B,爱惜羽毛的典型。要是有谁改动她的方案,她总是一万个不乐意,如果是上司,她就会不依不饶,试图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如果是同事改动,她一定找机会给对方一个差评。她始终觉得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那些所谓的不同意见,不过是欣赏不了她的优秀,或是嫉妒她的能干罢了。

  小C,与以上两位都不同。同样是认真完成工作,同样是爱惜羽毛,但不一样的是,她每次都会拿着上司或同事的修改意见与自己的方案进行反复对比——改了什么、怎么改的、为什么要这么改。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她会追着上司和同事不厌其烦地请教:这个地方,您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您看如果这样行不行?完了他还会拿着自己的工作方案向单位里其他不同的人请教,每个人的职位、资历、观念不一样,她也自然能收获不同角度的方法、立场、角度——把它们积累下来,就成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养料。

  同样是做了一项工作,三个人收获和积累下来的东西却是天壤之别。这就是职业态度的差异,刚开始,三个人的能力和基础其实是差不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A和小B还在做着最基础的工作,而小C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成为公司备受重视和重点朋友的种子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