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西陵峡归州江底的古城散文

  去过长江三峡旅游的朋友,一定知道位于三峡大坝南岸的新县城秭归县(茅坪镇)。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从30公里的长江上游归州镇搬迁而来。也不知道如今在归州镇的长江水下,有一座古老的县城-----秭归县。

忆西陵峡归州江底的古城散文

  三峡大坝截流以后,长江的水流表面上缓缓地流淌着,穿过了雄伟壮丽的瞿塘峡、巫峡,便到了位于西陵峡倚山临江的秭归古县城,今天的归州镇。

  秭归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公元前三百四十年,屈原诞生于现今“三闾公社”的香炉坝。据《水经注》载:“秭归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宅,虽畦堰弥浸,犹保屈田之名”;又说“县北六十里有屈原故宅,垒石为屋基”。《博物志》中也有关于“归州有米田,屈原耕之于此,产百米似玉”的记载。至今,在秭归的“三闾公社”还保存着屈原少年时期读过书的“读书洞”、洗过脸的“照面井”以及“屈原庙”、“玉米田”等名胜古迹。

  屈原故里的秭归城,座落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城垣高大坚实,因状如“葫芦”,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由石头垒砌而成,所以又叫“石头城”。

  据《水经注》载:秭归城相传称之为刘备城,是刘备征吴时所筑。在《三国志》里,也有过刘备在秭归活动情况的记载。蜀汉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为了报孙吴杀关羽之仇,不听军师诸葛亮的劝阻,执意伐吴。他亲自统领大军,在秭归一带活动了一年有余,终因兵败而逃鱼复(今四川奉节),不久即病故于永安宫。这大概就是当年刘备在秭归筑城抗吴的情况。

  但是,在此之前秭归是否还有城呢?据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引《宜都山川记》载:“江水东径一城北,其城凭什岭作固,二百一十步,夹溪临谷,据山枕江,北对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回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前面所指的大概是楚城,后面所指的很明显是丹阳城,这可能就是秭归最古老的'城了。

  自刘备在此建城以后,晋、隋、唐等代均相沿于此设城,到了宋朝端平三年(公元一二九六年),元兵由北而南,打到这里,秭归城才从江北迁到江南的南浦。南浦又名南逻口,或叫南牛口,溪名南逻溪,即现在的窑湾溪。至今当地群众仍叫这里为东门头,后面山上也还有残留的城墙。

  又据《元史. 地理志》载秭归城曾迁至新滩,但因新滩地势险峻,交通闭塞,未及修城便改迁白沙。

  白沙又叫白沙市,即今旧州河。洪武初年迁城来此,城周三里,门四,永乐、正统年间先后对州城进行过修葺,到了嘉靖四十年(公元一五六一年)由于“久雨基地陷裂,城仓倾圯”,州城重迁北江,在刘备故城的废墟上,重建新城;至清代嘉庆初年,几经重修的故城竟遭受兵祸,付之一炬。现在保留下来的“周五百四十二丈七尺,高一丈九尺”的秭归城,是嘉庆九年所建、光绪年间重修的。

  历尽沧桑的秭归城,江南江北,反复迁徒,水患战火,累遭破坏。未来重建此城,不知耗尽了人民多少血汗!到*夕,城内但见秀垣断壁,瓦砾遍地;杂草丛生,一片荒凉。解放后,党和*大力从事了古城的恢复工作。以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五零年比较,仅房屋建设投资即增加二百五十倍。

  今日的新秭归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那一幢幢大楼四处耸立,把踞山临江的古城装点得更加美丽;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的“屈原故里”牌楼,红柱黄瓦,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新城外茂密的桔林,郁郁葱葱。人们目睹那累累的金桔,饱尝那阵阵桔香,能不追思那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能不吟咏着那千古绝唱的《桔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