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经归散文

  公历的2012年8月23日这天上午,在都昌新建成的第一中学校园内举行了宋代著名教育家陈澔雕像的落成仪式。适逢这天是农历壬辰年的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这是否在昭示人们,今天的新一中正在积极地与人文、与历史结缘,切实地承载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大使命,为丰富和发展都昌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尽力?

永远的经归散文

  今天的都昌县第一中学,就是在过去的“经归书院”的旧址上新建起来的。

  经归书院,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第四代嫡传弟子,陈澔(公元1260-1341,都昌北炎乡马坡村人,字可大,号云住,人称经归先生)于元至顺年间,在都昌县城的西山山麓,无花山下创办的一所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其所著的《礼记集说》是明、清两代学校、书院之御定标准教材和科举取仕的必备范本。因而“经归书院”随云住先生的《礼记集说》而声名鹊起,名扬天下。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元年御定《礼记集说》为明朝开科取士的专用教材,清代延其旧制未有改变;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皇帝诏命陈澔从祀孔庙,被尊奉为先儒。

  陈澔的雕像神态儒雅谦恭,白髯飘飘,潇洒自若。左手捧一册线装书,右手微抬,单指轻扬,似乎在谆谆劝告人们,立世当守以德立人,以人为本,以礼为先的理学之念,充分地体现了陈澔谦谦先贤的卓然风范和清明广博的学者气概。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曾下令废、毁书院,改为云住祠。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知县陈嗣清重修书院并增建书舍多间,旋即,又遭兵燹。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时任都昌知县的'曾王孙着令陈澔14世孙陈皋训重建堂室,同时更名为经归祠,专祀陈澔一人。1942年6月,日本侵略军攻陷都昌县城时,都昌这座具有六百八十多年历史,全国最著名书院之一的理学教育基地——经归书院,未能逃脱悲惨的命运,遭日本强盗的战火摧毁,存世时长为612年。

  如今,在沉寂了70年的漫长岁月之后,一座崭新的学府——都昌一中,终于在其原址上傲然耸立起来了。这是现代的都昌人对文化的自我担当;对人文的自觉传承;对历史负责任的严肃姿态;对教育实行传承转合的积极作为;是未来一代又一代学子求知和成长的摇篮。所以,我们可以豪迈且骄傲地对世人说:都昌一中,就是一座全新的经归书院,是都昌这块地域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见证者。

  今天的都昌一中,较之于过去的书院在形式上规模更大,规格更高,设备更完整,功能更全面。整个校园占地面积168亩,辟有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三大部分。各部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学校共有教职员工400余人,可以容纳学生近4000人就读。是一所真正的,现代化的高级中学。

  如果说,原来的都昌一中是建在汉代“汇东书院”以及供奉苏耽苏真人的“紫清宫”基础之上,而深受儒、道两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取得了过去那些辉煌成绩的话,那么,今天这新建的都昌一中,则是在此前已具厚重的人文基础之上,又增添了理性且强劲有力的翅膀,为学校明天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更大的能量,将会以更加巨大的育人成就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

  今天,我们在经归书院的旧址上竖起了陈澔先生的雕像,明天,我们还要让“空远”“云住”两大摩岩书刻回到书院,回到属于他们的原始地方。通过他们,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串联起来,构建起一条攀登知识殿堂的邃道,让莘莘学子顺利、便捷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放飞青春的梦想与渴望。

  都昌一中,你就是永远的“经归书院”。“经归”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