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腊八粥的散文随笔

  婆婆爱喝腊八粥,每次哥从日照回来都给她买一箱,可姐姐们不愿让她喝,因为她有糖尿病。哥说:娘都八十七了,喜欢吃啥就吃啥吧。我看她抱着一罐腊八粥,笑嘻嘻地喝着,心里总是酸酸的。

婆婆的腊八粥的散文随笔

  对于我为什么要写“婆婆的腊八粥”这个话题,还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一九八二年秋,我毕业分到了矿山任教,不久,邂逅了我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应邀去他家做客正逢腊月初八,虽是周五,哥和两个姐姐都从外地赶回来,说是过节,其实不说大家也能猜到。可就是这种合家团聚的气氛,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和谐。一碗香甜的腊八粥,几个入口回味无穷的肉包子,让一个没经历过这个民俗节的我舒心难忘,于是,我和他就这么简简单单地进入了婚姻生活。

  有人对婆婆说,看你儿媳走路的精神劲儿就知道很厉害。可她却回答说:厉害不怕,只要讲理。有人提醒我,你婆婆可不好惹,婚后可得小心。更有人私下议论:看着吧,这对个性强的婆媳过不了几天就会吵起来的,大有幸灾乐祸之嫌。

  婆婆是个很聪明的老人。她明白地告诉我:小温,妈对你好是因为我希望你对我儿子好。我对你不好,儿子会难过。儿子心里不好受,我也不会舒服。所以,妈必须对你好。我心里清楚,遇到了一位通情达理婆婆。

  婚前,我和他谁都没做过饭。可婚后,婆婆和我商量,为避免日久产生矛盾,还是分开单过。我想,这样也好,彼此自在,减少摩擦,不会做的我可以学,反正每天吃不了夹生饭。

  爱人每天下班都比我早,等我进家,饭菜都已经放到桌上。他偶尔加班,我就边做边等他回来。后来,每遇到他在家,饭都做得很好吃。我不由得问,是不是你做的。他说是娘做的。

  我明知道婆婆就是婆婆,偏心向着儿子,可这是人之常情,她没生没养我,就是因为儿子爱的女人,她就得用心和这个陌生女人相处。我也一样,婆婆不是妈,可她是我爱人的母亲。我爱这个男人,就要爱他所有的亲人。

  调整好心态,我就不再多心,反正每天能吃到婆婆做的可口饭菜,心里自然感激。其实,婆婆就是这样的人,别看嘴上说让我们单过,不一起开伙,可她还是不放心我们两个各自在家娇生惯养的老小,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需要她慢慢引导。

  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我慢慢品出婆婆的性格:依着她,顺着她,让她高兴,听她安排,我们就能得到她的关怀,特别是当她知道我怀孕后,更是绝口不提分开单过的话。

  一天中午下班,老远就看婆婆站在高坡上招手。等我走过来,她满脸堆笑说:小温,快回家,妈给你做腊八粥了。几个随行同事羡慕地说:瞧你多有福啊,老婆婆做好饭等着,回去正好过腊八节!我吃惊地望着他们,真是腊八了?他们笑嘻嘻地点头。我美滋滋地跟在婆婆身后回家吃饭。

  进门揭开锅,我看到的不是稀粥,而是一锅红米饭。婆婆看我迟疑的样子,笑着解释:咱老家的腊八其实就这习俗,虽然离开多年,可饮食习惯没改变。你看这锅里的腊八饭可是由大米、小米、黄米、糯米、红枣、花生、红豆、云豆混在一起做的。过去可没这么多米,家里有啥吃啥。第一次去婆家时,哥和姐都在,吃的是肉包子和腊八粥,可这次我不知说什么好了。

  想起从小总羡慕伙伴一进家,饭菜就在桌上,母亲收拾灶台等孩子们回来,而我脖上总挂着钥匙,在邻居家等父母下班。他们忙于工作,平时一家人很少相聚。当母亲吩咐我把蒜剥了皮,等她下班泡蒜时,我知道年快到了,哥哥们都会从外地回来,我就可以像伙伴们一样,玩儿回来,进门就能看到爸爸妈妈,饭菜放到桌上等着我。在我心里,腊八就是过年的标志,不外乎就是企盼过年时,那种一家人和和美美聚在一起吃饭的幸福。

  现在,婆婆给我做腊八饭,过民俗节,享受另一个家庭的关怀和照顾,这是何等的幸福?五谷杂粮混在一起,做成饭也好,熬成粥也罢,不都是为了体现家庭和睦,共享丰收的喜悦吗?妈妈说“里层父母,外层父母都要一样对待”,我为什么不能像爱妈妈一样爱我的婆婆?其实想想,身处外乡,婆婆给予我的,远比我给她的多得多。

  矿山高低不平,路窄台阶多。快分娩时,婆婆把院长请到家里,还邀请一位老姐妹陪着一同守候着我生孩子,对我无微不至照顾令人心生暖意。那时,母亲还没退休,我也没姐妹。婆婆的两个女儿都大我十来岁,受她影响,对我也疼爱有加,就连妯娌也与我如同姐妹。爱的氛围,让我和孩子沐浴着大家庭的温暖。

  刚做母亲的我不知如何喂奶,怎么抱孩子。婆婆耐心指导,一点点教我。月子不能吃咸了,可又不能不吃盐。她就将核桃仁儿炒了,再碾成粉末,拌一点点盐,让我蘸着吃,还将炒熟的小米熬成喷香的粥。俗话说:坐月子的女人吃六顿饭。这是形容初为人母的日子随时饿了,随时吃。喂孩子吃奶需要营养,婆婆既要做稀饭(鸡汤、荷包蛋、小米粥,鸡蛋龙须面),还让我吃暄腾腾大花卷,不等我饿就把饭送过来,似乎掐着手指算的一样准,知道我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喝红糖水了。

  婆婆很开明,既遵循传统养生,又注重新方式补充。整整一个月,她什么都不让我做,甚至不允许我下地,所有洗洗涮涮的工作,都叮嘱儿子负责。出月子时,为给孙子过大满月,竟炸了三十多斤面的黄糕,送给街坊四邻,分享我家的幸福。她还特意批准我吃了四个饺子,两个炸糕呢!

  由于她的悉心照料,我没落下任何月子病。婆婆是个传统观念很强的人。她总说:闺女和媳妇不一样,闺女好嫁到人家伺候别人去了。媳妇不好,生下孩子姓咱家的姓了。说归说,她对家里每个成员都一样对待,只不过情感的天平稍稍有些倾斜。平心而论,她对我的确比对闺女好。家庭聚会,她每次都将两个闺女安排在厨房,让我陪孩子在客厅。我说我给做点事,她就说:烙饼容易糊叫你三姐做吧;煮饺子容易烂,让你二姐看着吧;面条煮不好就一锅粥了,让你姐她们煮吧。吃完饭我去洗碗,她说甭管了,你性子急,别把碗打了。不管怎么着,她总找理由不让我做。时间长了,姐她们也有微词。

  有一次因为包饺子,二姐开了句玩笑,我生气了,将擀面杖往桌上一扔,不做了。婆婆当时就拉下脸数落二姐不该那么说。她说,世上读书最难,小温都学会了,做饭算个啥?二姐、三姐和嫂子都哭了。公公耳朵聋不知发生什么事,看大家的表情也唉声叹气。我觉得自己太任性,不该把姐的.话放心上,还耍性子扔了擀面杖。二姐流着泪向我道歉,我哭着说姐是我不懂事,姐别计较。一家人又有说有笑地一起做饭,一块吃饭,快快乐乐地度过一天。

  我父母去世早,婆婆和公公对我更加关怀备至,说我没爹没娘,也没姐妹,一个人在外乡,不能让我有孤独感。每次回婆婆家,她都做我爱吃的饭菜,两个姐姐更是对我嘘寒问暖。

  和和睦睦的日子一年年过去,公公病逝后,婆婆也没有了往日的精气神。她说:什么也干不了了,没用了。听到这话,我心里格外难过。

  每次邀她到我家住,她都开玩笑说:不去了。家人都知道,婆婆年纪大,腿脚不利索,从楼房搬到平房后,她觉得出入*,更不愿再回到楼里,可住在平房,两个姐姐比我们付出更多的辛劳照顾婆婆。姐姐们受累,我心里也过意不去,可又能做点什么呢?

  婆婆半个多世纪没回过故乡,常叨念记忆久远的人和事。为了却她的心愿,在几位好友的帮助下,我亲临蔚县,拍摄了很多照片,制成动画,用笔记本电脑播放给她看。她听着,看着家乡的变化,笑得像个孩子。

  去年春天,我要去南方采访,走之前去看望婆婆。她抱着一罐哥买的腊八粥,喝得津津有味。离别时,我说:妈,等我回来给您买南方好吃的。她笑着摇摇头,抱着那罐腊八粥说:还是腊八粥好喝。谁知这一别,竟是我和她的最后一面。

  今年的腊八节快到了,我不禁想起离开了十个月的婆婆,想起情同母女的三十年婆媳相处的岁月,想起第一次见她时,家里呈现的洋洋暖意,想起那碗香香甜甜腊八粥,我的泪又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