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生活的艺术
生活是一切文艺的源泉,假如我们没能做好文艺,或者在这个过程中磕磕绊绊不得要旨,那就是我们脱离了生活或者缺少生活。不管多么高深的学问和理论都是来自生活又走向生活的,一旦脱离生活而大谈理论,那就永远摆脱不了纸上谈兵的空泛论调,也就永远没有发言权。
莫言作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其文学造诣不必多说而胜于多说,据他自己所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才思枯竭,江郎才尽,绞尽脑汁搜肝挖胆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无奈回到家乡的小山村。在这落后贫穷的地方,他感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松愉悦,他看到乡亲们不言累不言苦不认输的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与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也是在乡村他看到了闲云野鹤炊烟,一瞬间点燃了他整个文艺的生命,从此才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读贾平凹也能有同样的'感觉。他的文章质朴优美,朗朗然有上古之风,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清新隽永的大小篇章都是一幅幅深动亲切随意而为的生活照,他的小说也是,倘若把他的小说里的内容合盘拖出便是一个活生生的市井生活,其中的风俗人情世故比起现实不差丝毫,这就是文艺理论与创作手法在生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很好范例。
一部《平凡的世界》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低层人民生活的穷苦状态,我在矿区生活多年,读到这部作品,字字入心,句句关情,再看这里的一切都已不是原来模样,一张张灿烂的笑容下面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一个个逼仄的小窑洞里生活着怎样冷暖自知的人儿,凡此种种只有现在才明白地透彻,感受的深刻。一部小说能如此真切的反映生活,想必没有生活过,不经深入的调查是写不出来的。
文艺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是一颗种子,如果离开生活这种土壤,少了经历这份营养,难免会畸形发育,虽然也能开出鲜艳的花朵,但却美而不真,空洞肤浅,就像六朝时期的骈文,词藻华丽却空洞无物,实在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假如你有文艺的慧根,假如你有追逐文艺的不知疲倦的心,务必把它深植于生活的土壤,精心呵护,耐心等待,假以时日定会长成大树参天。用陈鲁民教授的一句话给大家以寥寥慰藉:只要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决心,那么,即使不想成功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