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野味散文
童年,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带着我们的记忆,日复一日,渐流越远。然而,总有一些物件,一些画面,能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神经,唤醒我们曾经的记忆。
我的童年,经济上是贫穷的,然而我们的心灵却是欢乐、甜蜜的。小时候,家里缺吃少喝,平时的饭菜都是清汤寡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肉星。然而,清苦的日子并没有让我们失去欢乐,没有鸡鸭鱼肉,我们就出去寻找属于我们的“山珍海味”。
乡村的田野不仅是我们的乐园,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春夏秋冬,我们总能从那里寻到美味,让肚子里的小馋虫美餐一顿。
下面就跟随着这些温馨的记忆,寻找我们儿时的回忆吧!
这个东西大家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普通话怎么说,我们的方言叫gudei,也有地方叫gudi。扒开皮儿,里面是白色的毛毛,像丝绒一样光滑,放在嘴里一嚼,甜丝丝的。
这东西一般喜欢长在河边,特别是沙地里,春天草木发芽的时候,它会从草的中间钻出来。每年到这个时候,小孩子都会成群结队地去田野“递(拔的意思)gudei”。由于gudei的下边白色部分是完全包在草根里的,很容易拔断。所以我们一边拔着,嘴里一边念叨着咒语一样的话语,都是父母们教的,具体是什么忘记了,那意思就是让它乖乖出来,不要断。
一般的gudei有成人的半个手掌长。偶尔,在河边水草丰富的地方,在一堆枯黄的长草下,当你很小心地将一根gudei慢慢一点一点拔出来时,那简直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相对于普通的gudei,它长得简直就像成精了似的。这个时候,那种兴奋劲儿,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
这个东西是偶然在网上发现的,一直想不起来它的名字,原来它叫“甜根”,你一定想不到,这就是“gudei”的根。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是不是很像甘蔗呢?小时候没钱买甘蔗,秋天草木枯黄的时候,我们经常去野外挖这个根来嚼,那种甜甜的味道,虽然比不上甘蔗,但我们却一样嚼得很开心。
看到这个东西感觉特别亲切。榆钱,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美食。那时候,每年冬天一过,春寒乍暖,榆树刚开始发出暗红色的芽包,等不及长出榆钱的我们就开始上树掰榆树枝,连芽带皮撸到嘴里。嚼一嚼,黏黏的。因为榆树皮是嚼不烂的,所以我们过完嘴瘾就会把榆树皮吐出来。榆树芽、榆树皮虽然没有榆钱香甜,但也让我们的馋嘴巴过了一把瘾。等再过几日,当榆树的枝丫上缀满肥嘟嘟的榆钱时,大街小巷都充满了孩子的欢笑声。
以前写过一篇有关槐花的文章,这里就不多说了。槐花可以生吃,也可以煎饼,包包子。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包槐花包子,不过年代已经久远,现在早已不记得槐花包子的味道了。
其实喜欢槐花,并不是它有多美味,而是槐花的香味独特。每年槐花盛开的季节,当走在马路上,突然飘过一阵槐花的香甜,童年的回忆便浮上脑际。那一串串散发着香味的小花哟,寄托着多少童年甜美的回忆啊……
对于桑葚,大家应该不陌生,因为现在市场上卖得很多,而且都是紫色的,个儿也大。一次在路边看到小贩在卖,就买了一点尝鲜。然而,当满怀激动地一嘴咬下去,却并没有尝出童年那种香甜。什么东西,一旦变成商品,上了货架,就失去原来的味道了。
小时候,有那么几年,我们村里兴起了养蚕,村后便有了一大片桑树地。那时候大伯母家也养蚕,于是到了夏天,当大人们去采桑叶的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和妹妹,便不辞遥远辛苦,硬是蹬着与我们体型极不相称的大金鹿牌自行车追随而去,为的就是摘几个桑葚解馋。大多时候,我们摘到的桑葚都是绿中稍微带点红,酸甜的。偶尔,在一堆肥大的叶子底下发现一颗紫得发黑的桑葚时,我们能兴奋得心跳到嗓子眼。
还记的这个东西吗?我们当地叫灯笼果,秋天的时候经常在玉米地里见到,开始外面的皮是绿色的,等变黄的时候就成熟了,扒开薄薄的一层皮,里面有个黄色的小果儿,酸酸的。
这个,我们叫“铃铛瓜”,因为长得小巧,大概有爸爸的大拇指头肚那么大,就像缩小版的甜瓜。秋天庄稼收获的时候,它也成熟了,一般在花生地里经常见。那个时候最喜欢这个,每年收花生的时候,都要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地里,因为总是能在不经意间,当我坐在地头被太阳晒得耷拉着小脑袋时,就会看到母亲提溜着一串“铃铛瓜”过来丢在我面前。当看到皮已经变得微黄的小瓜时,我就像发现了宝贝,迫不及待摘下来往嘴里送。
而今,田里农药施得太多,这种“野味”已经很少见了。
这个东西忘记我们那里叫什么名字了,偶然间在网上搜到的,学名是萝藦。扒开外皮,里面是雪白的一层绒毛,甜丝丝的。秋天的时候跟小伙伴们去野外玩,经常摘这个果果来吃。不过摘这个东东要很小心,因为它的根蒂会冒出来一些乳白色的汁水,黏黏的,沾到衣服上很难洗。
深秋时节,这个绿色的果果成熟后就变成了黄色,慢慢干瘪,然后并爆开,里面的白绒毛也老了,会变成小降落伞随风飞到各处,散播下一代。
这个我们叫蚂蚱菜,多生长在菜园的.菜畦边上,或者春玉米地里。记得那时候,妈妈去田里干活,傍晚回家经常摘一些回来,择洗干净后,放在开水里焯一下,加点盐和味精,用蒜泥一拌,那味道,比菜园正经的蔬菜可香多了。
现在农村的地越来越少,吃野菜却成了现代人的时尚。现在真正野生的蚂蚱菜很难看见了,偶尔见到菜市场有卖的,也是大棚里人工种植的,早已失去了童年的味道。
这个东西我们叫“宝宝”,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反正发音是这样的。扒开皮儿,每一个凸出来的小刺刺里面都有一粒种子,似乎是白色的吧,忘记什么味道了,只记得小时候去野外玩的时候经常剥开来吃。
这个也喜欢长在花生地里,我们土话叫“焉有”(谐音,不知道是哪两个汉字)等到花生快熟的时候,它们也成熟了。成熟后的果儿是紫色的,一串一串,像山楂一样,很甜。上面这些果儿都没有成熟,然而,孩子是等不到它完全成熟的,刚刚开始变紫的果儿已经不苦了,一旦被发现,很快就进我们的肚里啦!
那个时候,这个似乎是最好吃的野果了,每次在野外发现一棵,尤其是当发现绿叶下面一串串的小果儿都是紫色的时候,我们简直要兴奋死了!!
这个就是完全成熟的“焉有”,紫得发黑了。很少能见到一整棵都是这样的果儿,因为通常没等到它完全成熟,就变成孩子们的美餐了。
这个我们老家方言叫“刺瓜”。在网上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图片,最后搜“苦瓜”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它。外貌有点像苦瓜,大概有鸡蛋那么大,椭圆形的。没成熟的时候是绿色的,跟市场上的苦瓜一样的颜色,还有一身小刺儿。成熟后变成橘黄色,把皮掰开,里面是深红色的果肉。说是果肉,其实就是一层肉皮儿,薄薄的果肉下就是一颗颗的种子。果肉的味道是说不出的一种甜,有点怪怪的。
小时候,村里很多人家把它种在院墙跟下。当秋天果子成熟的时候,我跟姐姐还有妹妹三个人经常结伴出去溜达,搜寻哪家的“刺瓜”爬到了墙外,然后,我们便趁四下无人,爬上去摘下来。
那时候我很喜欢这个东东,倒不是因为它多好吃,就是喜欢它的样子。经常,摘回来的刺瓜我都舍不得吃,而是用细绳栓住,挂在墙上好看。
怎么样,看到这些儿时曾熟悉的东西,你是不是也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