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竹林发新笋散文
初夏的夜晚,凉爽而宁静。一个人坐在屋里良久,突然才想起早晨从乡下老家,拿的一包母亲已稍煮出水过的新鲜竹笋,还放在车的后备箱里。我立即下楼拿回来,存放于冰箱保鲜室。
暮春时节的五一劳动节,放假回到乡下老家,就发现屋后院坝轮坎上的竹林里,冒出了毛茸茸尖尖的新笋。有些已长在了竹林的边缘,怕以后长大成竹后,遇风吹雨淋偏靠在屋檐,只有掰掉吃笋。
“妈,隔几天您把那些长在轮坎边边上的笋子掰了,只留下竹林里的”,我对母亲说。“我晓得,等长大一点再掰,还有那些长在上面地里的,也一起掰了”,母亲回答道。其实,母亲这几年一直就在这样做。
房后竹林在我的记忆中,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从公路边搬到这里,新修建房屋过后,父亲在屋后栽下的竹子,慢慢就变成了这块竹林。只不过现在的竹子,已不是父亲栽那种的那种竹子了。
当年新房屋修建起的第一个春节过后,不知父亲从那里挖来几株竹子栽下,还从另外的地方背来一些肥土倒在周围。当年春天只见竹子成活了,发了一些新叶,并没有看见长出新竹笋来。
第二年春天,那几株竹子周围就长出了几根新竹笋。一年发几根,两年发多根,三年发一片,年年雨后春笋蔓延,就繁衍成了一块竹林。父亲看见新笋成竹,新竹成林,心里充满了无比的喜悦。
在乡下老家,有很多竹子品种。常见的有水竹、斑竹、荆竹、木竹、甜竹、刺竹。刺竹和甜竹长在荒郊野外,竹子矮小茎细,不能削篾作编织。但竹笋可以食用,特别是甜竹的新笋,掰回来不用浅煮出水,就可炒食还甜脆爽口。
在房前屋后栽种的,多数是水竹、斑竹、荆竹。斑竹高大节长茎粗,地块窄小不适合栽种。荆竹耐贫瘠的土壤,竹茎有很强的韧性,新笋冒出时毛茸茸的。新笋成竹后枝叶繁茂,遇风吹雪压仍不弯腰。
水竹喜欢湿润的土壤,竹茎修长不是很粗。新笋包裹着麻斑皮壳,生长速度很快,几天功夫就串出老高。父亲当年栽水竹,不知是考虑坎上有水田,渗出的水会造成土壤湿润,还是水竹生长、繁衍都快的原因。
记得当年栽竹子时,父亲说:家园需要自己去培植,一个家园前前后后若不栽点花草树木,就不象一个家园。屋后栽竹子既是一种风景,还可以用来削篾编织一些日常生活用具。他还说:古人就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当时就父亲说这些,对于栽竹子的实用性,我是懂得的。对于是一种风景,我却似懂非懂的。在后来的学习和人生的磨砺中,我才明白了父亲心目中的风景,也感悟出了竹子的品格。
父亲栽下的竹子,逐年繁衍生长,串满了整个台地,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竹林。虽然每年都要砍伐一些,用来编织生活用具,但不影响它的茂盛。年年萌发的新笋,四季长绿的竹叶,始终映衬着这个家。
记得我去当兵的几年间,父亲把跟着叔父住的爷爷,从另外一个县接到家里来。爷爷在我们家短住的近一年时间,用那竹子编织了不少的生活用具。削下来的黄篾也编织了篱笆,用着挡鸡鸭不进菜园地。
父亲栽竹子前修建的房屋,到九十年代初期,又拆除了重新修建。因为在七十年代修建的是土木结构的土墙房,后来就改修砖木结构的砖墙房了。竹林的竹子,象一个历史的见证者看着家的变迁。
居住在竹林前的家人,天天与屋后的竹子朝夕相处。姊妹们长大成人后,陆陆续续从这个家走了出去。弟弟后来也在离家几百米的公路边修建了新房。竹林的`竹子,象一个忠诚的守护者陪着我们长大。
那块竹子一年四季都不乏一种美景。春天时新笋冒出尖尖角,成年竹枝泛新绿。夏雨里竹枝餐风沐雨,叶尖上的雨珠晶亮剔透。秋月下竹影婆娑,摇曳着竹叶的摩擦声。冬雪中竹叶上覆盖着雪花,绿白交融相映成趣。
竹林的长绿不但让人养眼养心,还能享受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清晨当睡梦初醒,就听见鸟儿在竹林里嬉戏鸣唱。白天斑鸠从竹林飞下,在院坝*自在觅食。夜晚鸟儿们又归巢于竹枝间,茂密的竹林成为了它们理想的栖息地。
两千年后的几年间,家里只有父母居住,我们节假日回去就同父母吃住在一起。零陆年盛夏,那块竹子突然开花了,后来父亲就患病未能治愈。一个秋雨绵绵的上午,缀满竹花的枝头挂满雨珠,象流泪一样看着父亲永远地离开了。
父亲走后的时光里,每当回家看见开了花的竹子慢慢死去,就触摸到了我失去父亲的难过和伤痛。开了花的竹子,不能再长出新笋了,原来的郁郁葱葱,才一年时间就成了一块朽竹烂叶之地。
我决计还是要栽上竹子,重现父亲心目中的风景。想着水竹开花,父亲走了,我倒不憎恨水竹,可我不想再栽水竹了。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栽种了荆竹,才四五年时间,竹林地又恢复了原来的盎然生机。
看着那生机勃勃的竹子,密密麻麻的竹林,一种无比的欣慰洋溢在心。因为我传承着父亲的秉性和爱好,没有在他离开后丢失那块美丽的风景。为了让竹子能永远陪伴他,在给他修建的墓碑石上,还镌刻了竹子图案。
竹林美化了家居环境,竹子也教会了我做人。人生一路走到今天,我一直象竹一样虚心,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象竹一样的气节,处世为人刚直不阿;象竹一样的品格,临寒不凋勇往直前。
不管是父亲栽下的水竹,还是我后来改种的荆竹,屋后那块竹林都让我钟情珍爱。人生还有的岁月里,我会精心呵护它的生长。不为每年掰吃几根新笋,只为留存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感恩父亲栽竹给予我人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