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忽略了谁散文
前几天开会的时候,谈到了一位学生。
一开始进入到这个班的时候,一直表现出那种“好好学生”。小孩儿长得帅气逼人,稳重踏实,每天上课认真做笔记,下课认真上机。是从来都不用老师花费心思叮嘱的好学生。
刚来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不会五笔,也有人以前学过但也只能勉强会打几个字。但他的五笔速度每分钟超过50字,这在同一起点的其他学生之间,不得不让我刮目相看。但因为他平时不爱说话,也没有太深的接触和沟通。但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频频发难的话语却使人发现他怪怪的:常常一个问题要翻来复去讲好几遍,但他仍按自己的想法做,结果在那里“卡”住;一个人常在走廊里走来走去,见到人又盯着不说话。我很难在心里接受大家的说法“问题”孩子。我常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这样?
忽然想起很久以前一位朋友对我说:下班刚和先生单独聊了几句,旁边不足四岁的儿子便泪汪汪儿地*:“爸爸妈妈都不喜欢我了,谁也不理我。”
看来孩子们都渴望被关注、渴望被重视、渴望被大家把他放在焦点上。
这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因为是一家仅有一个孩子,所以孩子有认为自己是小黄帝的思想,而是应该正确地审视:孩子希望和身边的人一样处于同一高度上,被尊重、被重视。
我们不能否认,当一个孩子特别淘气的时候,通常能更多地牵引我们的视线,因为我们担心他在淘气过程中破坏了什么物品或是伤了孩子自己;当一个孩子正在梨花带雨或是大发脾气的时候,也能更多吸引我们的关注,因为我们想了解孩子受了什么委屈或是弄清楚他为什么生气。
但通常,一个孩子,常常很自觉,不吵不闹,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上课自觉,学习自觉,作业自觉,休息自觉,在家长老师面前都是不反常态的好好学生。或许,有时被家长老师当做不惹事儿的榜样来在调皮的孩子面前夸耀表扬一翻。但是,我们反省一下,对这样让我们老师和家长都省心的学生,我们无意识中是不是对他们这样的孩子就少了一些关注?少了一些叮嘱?少了一些被我们当作焦点的机会?我们更多地关注那些出类拔萃的尖子,我们更多地关注那些调皮捣蛋的“差生”,可是我们忽略了谁?忽视了谁?对了,忽略了那些在成长轨迹中循规蹈矩的好孩子。我们把心思、把视线更多地投给了其他孩子,这些孩子自然被我们忽略忽视。我们不知他们敏感的内心发生着发生了什么样细微地变化。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学生*飞,那时他很调皮,早上不上操,晚上不上自习,害得我们班主任早上天没亮就跑到各宿舍敲门,上操的时候如果发现他不在,就在课堂上等着他,一发现目标立即让班头儿他们几个块儿大的男生堵住门口,慢慢把他夹在中间抬起来狠狠地往地上摔。虽然那时大家只是看个笑话似的一哄而散。但是我很羡慕他。因为他受到了老师更多的并注、受到同学们特别是他们那帮摔了他却仍是铁哥们的关注。
而我,一直是老师眼里那样一个很守纪律的好好学生。
那么,我们不排除可能,本不调皮的学生为了博得更多地关注而调皮;那些拔尖的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受关注而拔尖;那些不声不响地好好学生因为不声不响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某种未知的转变。
我们不否认,那些思想积极地孩子可以争取为拔尖儿的被并注者,但是,是不是也有一些学生效仿了另一些人?
在我的课堂上,我会发现,一位同学真的有事儿被批准出去接电话,但接着就有人在座位上大声手机聊天,于是又有人公然握着手机出了课堂。且不说学校不允许课上接电话是不是合理,但我看到有些人在效仿、模仿、为了成为“公众人物”在“出线”。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反思一下,是否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让他们感觉到了“冷场”?如果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进来,结果会不会不同?我当然也不舒服,因为我本身也缺少了别人的关注。
综上所述,不论四岁的孩童,还是十四岁的少年,亦或是近四十岁的我,我们都渴望被充分关注。我们渴望被重视。
也许成年之后,我们会慢慢地了解,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用各行各业的成功去成就自己,但是在那些还很小的孩子心里,我们除了教会他们懂得展现自己的道理、除了鼓励他们争取成功的话语之外,是不是在日常的点滴中,多一线问询的目光?多一抹关怀的微笑?多一味肯定的颔首?让他们拥有一个多一次走出人群走到人前的机会?
关注孩子,关爱孩子。你的爱是满的,但分给每个人的时候,希望他们得到的、感觉到的不是残缺的和倾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