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似箭,离如胶散文
余秋雨曾在《吾家小史》里写过:“人生中,会有这一天。就像一队人长途赶路。在这天之前,你是一个被牵着走的人,跟在后面的人;在这天之后,你变成了一个搀扶别人的人,走在头里的人。这是一个“成人礼”,却没有预告。”弥勒高铁站一角
离别前,内心的情感总会表现得愈发强烈。
“怎么明天就要去了”,老爸问我,老妈略带请求的口吻说:“能不能后天再去呀!多留家几天,你这走了家里要空唠一大截”。奶奶仿佛听见机密般眼神马上转移到我这里,语气带有一些忧伤,她说“什么?我孙女明天就要去了”。我嗯了一声,心里五味杂陈。只有家人会把别人觉得不起眼的离别情绪延展得格外缠绵。即使每年都有这样的离别,可是家人还是需要时间来习惯我不在家的日子,他们不会因为习惯了我上一次的离家而减弱对我下一次离家时的不舍。永远强烈,永远不舍。
昨天早饭妈妈做了一大桌子菜,各种我爱吃的野菜,饭后小姑执意让我去他们家玩一天。我当时很纠结,想去小姑家玩耍又想在家里陪爸妈一天,这时候老爸老妈默契地说:“她明天就要去学校了,今天就让她在家收收东西。”其实我哪有那么多东西要收,只不过是爸妈希望我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再待一天。
昨天就在家陪难得闲下来的妈妈看了一下午的电视剧。看剧途中我说:“妈,我肚子有点饿了,我要弄点什么吃呢?”老妈边起身边说:“我去给你煮米线”。“我自己去吧”,我说。“你返回来看的剧情我已经看过了,我去煮”,说完话老妈就去厨房了。
妈妈给我煮的米线
一会儿妈妈端了好大一碗米线上来,放了我爱吃的青花,还有好多好多肉。“妈,怎么放这么多肉啊”,我问。“你明天就要去学校了,赶紧多吃点”,老妈一脸严肃,生怕我说不吃肉。“妈,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在学校里吃不上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老妈也哈哈大笑起来。
吃完大碗米线,老妈又问我:“你还想吃什么?苹果吃不吃?橙子要不要?你要多吃点水果,水果对身体好……等等等等”。其实妈妈知道我在学校也有肉吃也有水果吃,只是她心里一直牵挂着,明明已经为子女倾其所有却老觉得不够,总想着还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每每这时才会把这耳熟于心的句子体会得淋漓尽致。
“你有没有算一下,这次去学校带多少钱”,老爸问我。“这次不带了,我现在还有一千多,这学期也不交啥费用,学校的补助发下来这个学期生活费完全够了”,我语气甚至雀跃,但此时心里特别酸。我心疼父亲总是在我面前佯装出一副家里不缺我上学的钱的样子,但我清楚家里有多拮据,欠着多少外债。接着父亲义正言辞地说:“怎么能不带,多带着点做事情你心里也有底气,该花的钱不能省。”接着父亲说了一些我学业上的`事情,我强忍着鼻子酸呛听完他的叮嘱。
我的父母是没有文化的农民,他们于一行一动之中教给我做人的道理,于一字一句之中传达对我浓烈的爱与牵挂。
家屋后景
初中一周回家两天,高中一周回家半天,大学半年回家40天……不敢设想工作后回家的频率会变得多小。
家,是游子的归期,是温暖的港湾,是满身风尘的人儿的心灵寄托。
高一时老爸的留言条
这篇文章由于拖延症写到快结束时被搁置了几天,现在打开就找不到灵感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走得很慢,但我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