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自己的线条散文

  在中国书法史上,人们很早便对线条内部运动的复杂性有所认识。如孙过庭《书谱》所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人们称孙过庭的作品能“传晋人法度”,而他的草书显示出他对王羲之系统的用笔方式确实深有领会。这段话正是他对王羲之行、草书线条内部运动出色的解说。

属于自己的线条散文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辑》中有一段与此有关的论述:

  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阁帖”所载张华、王导、庾亮、王廙诸书,其行画无有一黍米许而不曲者,右军已为稍直,子敬又加甚焉,至永师,则非常转处不复见用曲之妙矣。

  所谓“曲”,即指线条边廓复杂的变化,这是微妙的内部运动所留下的痕迹。包世臣指出了从东晋到隋代线条内部运动逐渐简化的趋向。“阁本”指《淳化阁帖》,其中所载王羲之(右军)作品大部分与《频有哀祸帖》等摹本风格不同,线条边廓形状不那么复杂,所以包世臣有“稍直”之说,但他对所提及的作品的观察,是细微而准确的。

  包世臣着眼于形态的刻画,孙过庭着眼于操作的记述:他们正好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线条内部运动的复杂性。

  书法的现代性,潜藏着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向着主观,抽象,有时甚至是观念性的直截了当的自我表现,发展。书法是用线条来抒发和释放作为形式的一种抽象美艺术。线条的质感弹性流畅,生动且抒情,产生了艺术的感染力,与描绘具有特点形态的自然对象和具象绘画相比,可以说书法以线条造型显得更为*,更具主动性。

  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书法线条质感包括线条形态的丰富性、线条的力感、线条的节奏感等内容,培养良好的对于书法线条质感的敏感,我们将更好地领略书法那独特的美……

  线条在书法上就是笔法。常用的笔法有中锋:中锋即锥形毛笔笔尖在毛笔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处在用笔的中心位置。中锋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法的首要特征。其特点是:笔力饱满,内涵丰富。外柔内刚,极富表现力。可以说中国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锋用笔的好坏。

  侧锋:侧锋顾名思义就是将毛笔倾斜,毛笔笔尖的中心位置偏于侧面。其特点是:用笔变化丰富,有强力的用笔张力,爽快中显山露水。缺点是比中锋用笔显得单薄浅显。但侧锋在人物画中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同时也反映出另一种心境下的审美需要。

  逆锋:逆锋是相对于正手位置顺行方向的反方向毛笔运行方法。逆锋运笔阻力增大,笔锋聚散,松紧变化不同于顺笔意味。目的是为了追求用笔的变化,特点是笔力刚硬,力透纸背,但缺少柔劲。不可常用,适可而止。

  拖锋:拖锋即将毛笔倒于纸面上,拖拉运行。特点是转换自然,快慢有致。在人物画求形准确要求下,拖锋比其他方法容易做到,方法实用简便。缺点是用笔比较浮,没有力透纸背的感觉。

  折钗股与屋漏痕:根据自然中的现象与痕迹而追求的用笔方法,是中锋行笔的变异手法,从而丰富了中锋用笔的表现。

  飞白锋:此笔法是从书法用笔中的飞白转化而来。特点是用笔松、毛,看似蜻蜓点水,实则虬劲有力,阳刚而有内力,松散见精神,有一种苍茫的感觉。

  个人练习的肤浅经验是注意起笔、收笔的调锋,使行笔过程处于中锋状态(所谓八面出锋应在此基础上的高层次追求),这样墨特吃住纸,墨色会呈现立体感,线条就会有厚度感,从而达到你所说的线条力度了。以篆书练习线条,篆书达到一定水平,线条也就有力度了 。

  当我们燃起灼热的创造精神,闯进生机勃勃的古典和传统之中,深入探其理念根源,才能不断地使古典和传统艺术重放光彩、培养自已的创造性。

  书法在其本质上,隐含着许多现代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在传统的书法规范中得到启迪,去开拓,探索具有时代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