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1200字散文

  过年了,朋友发表说说:遥想当年真心英雄,如今已是三轮骏马!是啊,过了一年又一年,我们总在感叹,感叹我们的时间去了哪里,感叹过年越来越没意思,感叹春晚一届不如一届。其实我们最应该感叹的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来好了。消逝的时间沉淀了成熟,相对富裕的日子让年没了惊喜和祈盼,丰富多彩的生活高要求着我们的欣赏水平。所以说我们现在过年是幸福的。

过年散文

  小时候对年的祈盼是现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因为过年会有新衣服穿,会有鞭炮放,会有很多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我现在总说儿子,他的理想只有两件事:一是吃、二是玩,然而想想当年同样大的我,何尝不也是这样。那时家里的冬天很冷,没有新鲜的蔬菜卖,人们在秋季的时候会贮存很多白菜、土豆、粉条到地窑里,也腌制一些雪里红、大白菜,这些菜会整整吃一个冬天甚至加上一个春天。过年的时候不能吃这些了,所以每到过年,人们都会到豆腐房(村里做豆腐的人家)定好多豆腐和豆腐干,这些豆腐还必须提早定,如果定的晚了,就定不上了。虽然买来时只是鲜豆腐,可是母亲会把豆腐放在院子里冻上,变成冻豆腐,也会把鲜豆腐用油炸,做成炸豆腐。说到炸豆腐就必须说说年糕了,为了省油,炸豆腐的油是用炸完年糕的油炸的。南方的年糕是用糯米做成的,而北方的年糕是用黍米做成的。记不清从腊月的哪天起,家里人就开始滔米、磨面、做馅了,由于做的年糕多,需要的人也多,每到这时,左邻右居都会来帮忙,热坑头上,盘着腿,捏着糕,大家有说有笑,说着今年的风调,盼着明年的雨顺,谈笑间对生活的朴实要求、邻里间的和睦都淋漓尽致的展现着。任何华丽的词藻都无法形容那种和谐。

  除夕是要贴春联的,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秦汉及秦汉以前人们用桃符来驱鬼避邪,而自宋代以来,桃符已经演变成春联并开始盛行,对对联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展现自己才华的方式。而如今的对联更是显示了新时代的气息,表现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祈盼。家里的春联是村里免费给写的,一过腊八,人们就拿着自备的红纸到村里的文化站去排队写春联。到了文化站,你会看到几位老人在那里低头挥墨。他们都是村里请来给村民们免费写对联的。尽管屋子里烟雾缭绕,甚至人们过大的交谈声都有些吵,但是屋子里的人没有一个感到厌烦,只有满目的不苟和期盼。除夕就是年,父亲会早早的起来打扫院子,母亲会在没吃早饭的时候就打用来贴对联的浆糊,而我和弟弟这时候是很开心的,因为在这个早上我们就可以穿新衣服了。父亲打扫完毕,我们穿戴一新,跟父亲一起去贴对联、放炮,大红的对联,“噼里啪啦”的炮声,想必“夕”一定被吓跑了吧。除夕晚上要包饺子,记得那时候,母亲晚上要包好多的饺子,而包饺子的时间是从晚上八点开始,因为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正好开始,边包饺子边看电视成了我家过年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回头看过去春晚,音响、灯光与现在相比好像隔了几个世纪,但那时候看春晚就像是除夕晚上的饺子是必须要包的,不华丽、没假唱以至我们如今依然留恋那时的春晚。与其说留恋春晚,不如说,我们留恋自己,留恋我们的朴实、留恋我们的纯真。当春晚零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整个村子被炮声包围着,漫天的烟花绚丽多彩,火树银花不夜天!尽管屋外寒气逼人,但是我总会在院子里笑着看烟花,我想那时候我的笑一定是暖暖的,每一朵绽放的烟花,都有我们的希望。

  初一的早上要吃点心、要祭祖,家里的厨柜会变成临时的供桌,母亲会早早的把点心先给祖先供上,等待我们洗漱完毕后,就开始给我们摆放了。早上吃点心有些小讲究,长辈要喝茶水,小孩子要喝红糖水,先要给长辈行礼拜年,接过压岁钱才能吃点心。而小时候的我总是顾不得吃几口点心就跑出去拜年了,为的就是得一些压岁钱。具说得了压岁钱,我们就可以长命百岁。那时候压岁钱都是一元的,记得有一年,一个亲戚给了我五元钱,我拿着那五元钱回家看了好久,突然都觉得自己好有钱。我的压岁钱会全部上交给母亲,因为母亲说小孩子不能存钱。我对此也从无怨言,因为我觉得我的所有都是父母给的,他们说的都是我应该做的。

  迄今为止,我只在外地度过一个春节。由于工作需要,那一年我不能回家陪父母过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那年除夕的晚上,我依然秉承家里的习俗,边看电视边和同事包饺子,与母亲同时不同地做同样的事,仿佛母亲的身影就在身旁。春晚的节目没记住,但是当时的心情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些心酸、有些孤独。尽管我们穿着短袖放炮,可是我的心却不如在北方寒夜放炮时那般温暖与欣喜。

  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年关”,是新凤霞写的。过年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那时却被称为关,可见年对于有些人来说是难过的。而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即使再困难,也不会把看称为关了。我们在物质上没有了对年的祈盼,那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的都像过年一样,我们在精神上似乎也不需要年了,那是因为逝去的岁月留下了我们青春的容颜,年龄的增长,成就了我们的担当。但是我们永远需要的是团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暖意。

  过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