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土窑的散文随笔

  大集体后期及农村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扬州一带农村出现过烧土窑热。

烧土窑的散文随笔

  我的家乡少游村(当时叫秦家大队)土窑办得比周边早,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办,至九十年代中期执行上级有关精神,毁窑复垦种庄稼,历时二十来年。

  原先,我村只有一座土窑,后来因需要发展到五座。生产砖及大小瓦。产砖、瓦,都要有模子。大瓦模子(村人叫瓦机子)是从泰州溱潼购回来的,切一块加过人工的熟滑的泥块放进模子里,站台上两个人一左一右地转把手,一片瓦坯就成了,瓦坯上有字:“溱潼砖瓦厂。”有人觉得很委屈,明明是秦家砖瓦厂的产品,却要替人家做广告。厂长请工匠回来毁掉“溱潼”,刻上“秦家”,此后,每片瓦上都有“秦家砖瓦厂”字样。去年暑假,我家收拾屋面,发现有的瓦上有“溱潼砖瓦厂”字样,说明这些瓦是家乡砖瓦厂早期的瓦。秦家砖瓦厂办得早,砖瓦很热销。不待出窑,窑的附近水边靠了许多船只排队装货。

  早期制砖是人工坯。将泥土弄熟滑开始做坯,削一块泥巴往砖模子用力掼,俗称掼坯,然后用刮弓刮去模子上多余的泥土,松开模子,一块砖坯制成。后来用机器制坯,直接挖土投进机子,机子就吐出一块块砖坯。由于泥土未经人力加工,不熟滑,机压砖经不住搬运,缺角少棱的次品砖比人工砖多。我家房屋大多为人工砖,砖块大,瓦匠用起来也较顺手。

  家乡窑厂燃料来源是农户送来的秸秆。草是农家宝。特别是分田到户后,农家精心侍弄庄稼,粮食收得多,秸秆也精心管理,垛成垛,不让雨水淋烂。一年几季的秸秆,除了留着作燃料,大部分送砖瓦厂兑换砖瓦。备了一定的建筑材料,农民有条件推倒原来的茅屋,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房屋。至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土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这些土窑用本地泥土、本地燃料,烧出的砖瓦供本地农户。八十年代中后期,短短的几年改革开放时间,农村中出现了建房热,一处处庄台出现了,一排排整齐的瓦房出现了。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小土窑功不可没。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小土窑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建房需求,但也毁掉了一些耕地,长时间取土,使“高山”成了“洼海”;房屋建得差不多了,砖瓦需求量也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基于诸多因素,小土窑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似乎也是在一夜之间,一座座土窑被推倒,夷为平地。

  如今,农村中的小土窑一座也没有了,但办过土窑的地方有的还留下当年的痕迹:如那个地方的砖头、瓦屑特别多,还有大量的草木灰,那个地方还留有大塘,有的养了鱼虾,有的任凭野草疯长……

  土窑没有了,农村中的秸秆过剩了,收了麦、稻,有人往田里放一把火,迅速连成了火海,烟雾灰霾笼罩,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就连飞机也迷失了方向。于是出现了一场新的运动:禁烧。禁烧不仅让天空更蓝,水更清,空气更纯静,大地也更绿了,因为秸秆压在泥土之下,季季改良土壤,岁岁化作肥料,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