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随笔散文

  我也喜欢书法。可我却写不出好字。于是,我就看。看别人的书法。

书法的随笔散文

  好在自己居住在西安,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里,想欣赏好的书法,并不是什么难事。

  记得自己刚到西安的那一年,我就去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古代书法大家作品的宝库。我一块石碑一块石碑朝前看,看了大半天。但是,谁要让我对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字,点评一下的话,我只能说出一个字:好!

  这并非我不想多说。相反,看到那些字时,是觉得心头不由颤动,真想脱口而出说点什么,但那种想说的冲动,最终只挤出一个“好”字。

  这就像在初恋中,第一次给自己喜欢的人表白,心中纵有千言万语,说出来只是寥寥几字。

  但评价书法,又和初恋时的这种情况又不太一样。恋爱当中的人,一旦胆量变大,没有了害羞,那表达起自己的爱慕之情时,语言完全是流利而通畅,甚至滔滔不绝。

  评价书法,与胆量无关。后来我知道了,评价书法,首先要有书法理论修养。不然,对书法的评价永远只会用“好”或“不好”。这其实等于没有说。因为每个人都会用这两个字来表达自己对书法的感觉。面对不同风格的书法字体,都用“好”还是“不好”来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就像看见了人,只说男人和女人。这实际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人是不相符的。

  我要是老去碑林博物馆看书法,光门票也是一项开支。自己又不是研究碑林的专家,也没有必要经常去那里,自己只是喜欢书法,看看而已。所以以后就经常(主要是周末)去另外一个地方看书法。这个地方就是碑林隔壁的书院门,一条主要经营文房四宝的、古香古色的青石街道。这里面有好多卖字画的人。

  在书院门,对于书法作品,也有不少人是自产自销。这些人中,年龄大多中年以上。在他们商铺的大方桌上一角,放有他们的名片和简介。名片我基本都一一看过。他们都有与书法有联系的,许多文化机构的职务:ⅩⅩ理事、ⅩⅩ院长、ⅩⅩ书法家等。我把他们的“名号”和他们写的字,做了一下对比,我认为都是相符的。至于他们在书法界有没有名气,名气有多大,我不知道。

  我到书院门看这些人写字,也是一看一上午。从这个人看到那个人。没人写了,我就看他们原先写好的字。

  我喜欢楷书,不管是欧体、柳体,还是颜体,都觉得很美。每当看着这些人泼墨挥毫时,我感觉自己手中都攥着劲。

  抵挡不住这些写字人的诱惑,从书院门离开的时候,我自己手里也多了一套笔墨纸砚,拿回了家。

  开始的时候,也练得认真。从一笔一划开始。每天下午下班,练上几张。后来,就慢慢坚持不下来了。再后来,笔墨纸砚上就有一层薄薄的灰尘。

  我也嘲笑自己在这个事情上的不坚定。有点叶公好龙的意味。但对书院门,我有时还是专门拐过去看别人的字。

  在书院门,我从来也没有买过字。尽管我对有些人写的字十分的赞赏。这好像并不是钱的问题,百十块钱自己还是掏得起的'。

  我担心自己会买的一发不可收拾。好字太多了。就像玩摄影的人,有了一个标准镜头,就还想要一个变焦镜头。有了广角,还想要长焦……好想永远没完没了。因为太喜爱。

  所以,我只是看字,从不买字。

  前几年,自己的新房子装修成了。有了自己的一间书房,尽管不大,总算有了自己搁书的地方,很是喜欢。后来就想在书架的对面墙上挂一副书法作品,显得书房的味道更浓。

  说来也巧。我的一位同事,很喜欢书法。比起我来,人家是真喜欢。多年来一直坚持练字。现在已经写得很好,在单位很有名气。

  于是我就让他给我的书房写副字。他先是客气,后来欣然答应。一周以后,交给我一副字。打开一看,是用小楷写的宋词,有好多首。我大概数了一下,有七百多字。每一个字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看着是那么的舒心。要是结合书写的内容一起看,更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我找人把它裱好装上木框挂到了墙上。

  乔迁新居的时候,有朋友问我那是谁的字,写的不错呀,可否是名家。我回答,那是我的一位同事写的。字好,人品更好。

  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在宾馆内的书店里,我看到了启功的字在卖。

  我对启功也是感兴趣的,曾经买过专门介绍启功的书。我看完墙上挂着落有启功名字的条幅,随口问了一声价格,老板报出了我想不到的价格。老板倒也实在,给我说:“这是仿写的,不是启功本人的作品。要不然不会是这个价格。”

  冲着这个价格,我真有了想买的冲动。但我最终没有买。我担心拿回去以后,别人问起来,你该说是真品,还是赝品。

  我觉得,人更需要的是实在。这也许是我看过许多书法作品后,得到的一点感悟吧。以后若有人再让我评价书法的好坏,我或许也会说上“实在”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