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的散文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一段最让我不能忘却的记忆,那就是四年的知青生活。

不能忘却的记忆的散文

  1976年夏天,我高中毕业了。快毕业的那几天,学校动员我们去黑龙江支边,那里是中苏边境。我听了非常高兴,到祖国的边疆去,扎根边疆,保卫边疆是我从小的梦想。可拿户口本去迁户口时,老师说,你的户口已经迁到农村去了。我不信抢过来一看,顿时傻眼了,父母已把我的户口迁到当地农村了。我回去找父母,吵着要到边疆去。父母明确的告诉我,就是怕你走那么远,才提前把你下乡了。我欲哭无泪,跟父母闹了好一阵别扭,还是带着无尽的遗憾到父母为我选的生产队——石燕桥镇四村二组(当年的石燕区新华公社四大二队)当知青了,这一去就是四年的时光。四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间,可它却给我留下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记得下乡的第一天到生产队干活,为了跟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我特意穿上一件带补丁的衣服,脚穿一双草鞋,高高地挽起裤脚,把粗黑的长辫子剪成了齐耳短发,背着一个黄挎包,意气风发的来到生产队里。瘦瘦的,脸上布满皱纹的谢昌坤老队长打量了我半天,问我干什么活行。我不知天高地厚地说,干重活吧,队长就安排我去挖红苕沟。拿起那笨重的锄头不知该怎么挖下去,队长就过来给我挖个样子,叫我照着挖下去,于是我挥舞着锄头使着蛮劲挖起来。不到一个小时,手上就起血泡了,疼痛难忍。但想到刚开始干活,不能让贫下中农笑话,只好咬紧牙关继续挖。一会儿血泡破了,满手鲜血,用手巾包起来再挖。收工的钟声终于敲响了,我一个上午只挖了一条红苕沟,等直起腰一看,自己都忍不住笑了。我本来是沿着队长挖的样子挖下去的,可不知怎么越挖越小,到最后成了一条蛇尾巴,队里的社员们笑我挖的.是“虎头蛇尾”。

  下午干活队长不让我去挖红苕沟了,因为我手上的血泡根本不敢握锄头,叫我去跟一些社员挑粪水浇柑子树。好心的队长给我选了一付最小的粪桶,我挑起粪水上山了。很多人一起挑,我被夹在大伙中间,走到半山腰时,我的肩疼的要命,想歇一下,可是后面的人让不开,山路又弯又窄,无法歇气。只好硬着头皮挑,快到山顶了,实在不行了,就换一下肩,谁知刚一换肩,扁担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粪桶也摔在路两旁碎了,后面的人也遭了秧。我吓得不知怎么办好,队长安慰了我一番,又找了一付粪桶给我挑。第二挑我万分小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可是刚走到山脚下一块水田边,小心翼翼地换肩,但扁担还是飞了。这一次很精彩,扁担飞到水田中间插着,粪水倒在了水田里,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说这次总算肥水没落外人田。队长再也不敢叫我挑了,只让我在休息时给大伙读报纸。

  第二天队长不叫我去干那些活,让我去和大娘们一起扯草。一边扯草。一边听大娘们东家长西家短地拉家常,日子倒好过一些,但心里却很痛苦。现实的苦累和那枯燥无味的生活,把我刚下乡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击碎了。想到毕业下乡时的豪言壮语,想到我们憧憬的清风、桃柳、牧童、短笛,哪儿去了?这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可以让我干点什么?银锄闪闪,梯田层层的美景为什么只出现在我们作文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带着这些幼稚可笑痛苦彷徨的心情,继续接受着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渐渐地学会了挖土、挑粪、栽秧、打谷。其中的几多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品味。

  慢慢地和社员们熟悉起来,他们身上的淳朴善良时时感动着我。记忆犹新的是晚上分粮的情景,只要是收获的季节,晚上收工了以后,生产队都要分粮,全队的人带着丰收的喜悦和激动,像过节一样,大人小孩拿着箩蔸、背筐,涌向生产队的保管室,欢乐和幸福弥漫在这个全队最大的坝子里,因为分粮就在这里进行。粮管员拿出大称来,一家一家的称粮食。这时不断有人嘀咕,一会他的称旺了,我的称平了,他要多我一点,我要少一些。不断的争吵,不断的分粮,有意思得很。我们知青不那么计较,称多少跟我就是多少,从不去斤斤计较。再加上我们想早点分了好走,所以,粮管员最喜欢先跟我们分。有一次,分了好多红薯,我干了一天活,实在累的不行,根本没有力气把它挑回家。我说,谁要就给谁。队里贺德云大爷听了我的话说:“傻孩子,这是你的劳动成果,你的口粮,不挑回去,吃什么?如果你挑不动,等我分了粮以后帮你挑回家。”果然,贺大爷分了粮就帮我挑,我跟在后面还一溜小跑才跟得上。几次我都要贺大爷歇歇,让我挑,可贺大爷知道我累,不要我挑。他一直帮我挑到家门口,我让贺大爷到我家吃了饭再回去,可贺大爷放下挑子就走了。任凭我怎么呼喊,他就是不回来。那时已月上柳梢,望着贺大爷的身影消失在银色的月光里,我感慨万千,多么淳朴善良的农民啊!那身影、月光、树影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我们虽然常常和苦与累为伴,但一腔热血时时沸腾,虽然常常和寂寞与郁闷为伍,但时时也有欢乐与幸福,生活就这样在空虚与充实的矛盾中进行。

  那个年代的文体活动很多,所有的文体活动都离不开我们知青参加。那年“十一大”召开了,大队组织我们去宣讲十一大精神。我们就每天晚上收工后去一个队宣讲,全大队轮回下来,要半个多月时间。那时真的非常辛苦,白天出工,晚上收工了,饿着肚子还豪情万丈去宣讲,常常要到晚上十点过才结束,我们还要走几里路回家,一路上大家还唱歌说笑话。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好友陈茂情饿的昏倒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她是饿的,以为她生什么病了,吓得直哭。大家七手八脚把她背到医院,医生说,她是被饿的,我们才松了一口气。我们就这样苦并快乐着!

  下乡四年终于回城了,后来很多人为我们这一代抱屈,说我们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农村,浪费了美好时光。但我却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几年的知青生活与农民朝夕相处,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中国农民的正直、朴实、勤劳、节约的美德。这段艰苦的岁月对我后来的人生态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懂得了该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工作。“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代人的特殊经历,也是我们的财富,空前绝后的财富。我把这段时光永久地珍藏在我的记忆里。青春无悔,无悔的知青岁月,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