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三伏天的散文(通用21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三伏天的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

  入伏的第三天,却好像是三伏天的样子,清晨的凉意在家里的四楼还存在的时候,以为今天可以是郊游的日子,便按照家人商讨的意见,一顿丰盛的早餐之后,九点整便出发了。

  南郊曾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两年多些的时光,上班总是经过的地域,近十年后的今天,这里的风致竟出人的想象了,因为城市的开发区在这里向外不断拓展,农田被变卖,田垄修成一条条宽大的马路,路沿那原有的田野,建筑不同的企业,区区相邻,还有尚未开工的大厦及其辅助的各种设施,是郊区的宁静受到前所未有的纷扰,或者是命运使然,就该如此。而且,不用几年,会彻底消散。

  我自己,我们,至少是我仍然试图找到田野里原有的宁静气息,旺盛的植物是一个可以凭借的依靠。一条细细的河流,虽然两堤已经铺为油路,油路上还不时通通叫嚣着来往的车辆,但是路两旁那茂盛的灌木,高大的杨树,绿色的植被,一直延伸到河水的咫尺之距,甚而落入水中,不知为什么这么伤感。

  水边也有垂钓的两三闲人。草丛中卧着一头黄牛,还有机警的白羊,一动不动,在绿色的植被之间雕塑一般。新蝉在旭日初升时,已从土穴里钻出,爬上树干,留下一腔可怕的蝉蜕,成虫硬翅飞走了。那树上的鸣叫,该是今晨的新蝉吧,一个两个的。说蝉蜕可怕,是因为儿子首次见它,为它翘起的利爪所不习惯。我摘掉一个,他的母亲说可做药材,研末冲茶,清热败火,特治小儿口疮。

  一个人,在寻找蝉蜕的时候,不觉惊扰了几只鸟儿,从地上的藤蔓,不高的排林上飞走。哦,是黑白相间的一种不知名的鸟儿,其中一只较大,妻子说是野鸡,我以为不然,便轻步走过去,要看个究竟,哪怕再惊飞它,也便更清楚的看它的羽毛和首身。但是,我走到了好像是他们藏身的小树下,却没有它的动静,又听到一声高处的鸟鸣,却是另外的一只大鸟,展翅从两行绿色勾勒的河道之上一线天上飞走,蜻蜓的模样,既有雄鸡那么高长。

  鸟没有看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鱼儿也没有捕捉一条,不会是河水受到污染的缘故吧,怕是我们准备不足,又或者天气闷热,鱼儿有它特别的生活规律。藉此,我还是在一棵巨硕的杨树下,静静的坐了一个钟点,汗水夹背纵流,心却宁静平常,是我不可多得的野趣。入伏的天气。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2

  又到三伏天了,又是总能听到人们在抱怨着说天太热,然后议论一番城市楼房太密,空调和汽车太多什么什么的。我在遇到人聊这个话题时也会点头表示认同的,但我自己从来不主动跟谁说天气太热如何如何的,这样的习惯已经至少有40多年了。

  可能是60年代的少年儿童都没有多少脂肪的缘故吧,儿时真没有留下夏天热得怎么难受的记忆。记得真切的是16岁那年在鞍钢参加工作做锻工学徒时知道,再热的三伏天比起我们厂房里的温度来说都算凉快的。我们那厂房里有为三台空气锤加热锻料的煤气加热炉,每天上班后先把锻料送到炉子里,然后点火开始猛烧。铸铁镶嵌耐火砖的炉门留有一个观望孔,那小孔一直向外吐着有点发蓝的火苗。冬天时省事了,厂房内不用暖气也不冷的,但夏天也是照旧这样的点火加热锻料,同样要把那些铁块子锻料烧到一千三、四百度,然后我们用小吊车和大铁钳送到空气锤的砧子上,轰轰隆隆地进行锻造。那边是熊熊燃烧了一两个小时的加热炉,面前是一千多度的锻件,这时我们周围的气温能有多少度呢?从来没有测量过,而且这必须趁热打铁的工作也不允许我们想什么热不热的,只能想着在锻料冷却之前有限的时间内,把锻件加工成图纸要求的尺寸和质量。现在想想,那种场合的气温不会比现在洗浴的房低的,而且我们都穿着大帆布的工作装。不知道厂房里有多么热,但知道干完活走出厂房时,不管外面是三十几度,我们的感觉一概是凉爽的。所以,真没理由说三伏天热得如何如何的。这样的工作我干的时间和抗战的时间一样长,自然早已养成了三伏天也不抱怨天热的习惯。习惯不抱怨天热,那时对工作也没什么抱怨。现在的孩子们听听那样的工作可能都要摇头,但我们那时候不一样。1966年开始后,升学的出路没了,知识分子都是改造和利用的对象。最好的出路是当兵,但除了“大院里”的子弟外,一般人很难当上的。其次的出路就是当工人了,厂里厂外都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标语,何况1966年时的初中和高中生学生全都上山下乡了。下乡青年们的梦想就是回城,都说是只要能回城,干什么工作都行。所以,我们“69届”中直接分配进厂的,都被看成幸运儿的,哪能还抱怨工作如何如何,天气如何如何热的呢。

  1978来大连上学后,夏天时更不能说天怎么怎么热了。就感觉大连的夏天来得比较的晚。5月和6月时都很凉快的。头一年夏天时特别急着下海游泳,不到三伏天就是不行。本来在路上乘车已经感觉很热了,但是一到海滩上,暑热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海水可真是凉啊,不到三伏天下海游泳感觉就冷。就是三伏天时游时间长一点,上岸时也要瑟瑟发抖的。又一次我游到距岸边数百米外锚定的小渔船上玩儿,结果上船后发抖的不行。真有点害怕自己不能游回岸上去了。对大连了解得多一些后知道,这个海滨城市是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而且市区与半岛衔接处的地峡只有四公里宽,所以几乎是四面四海的小岛,因此气候完全受海洋温度变化影响。春夏之际,海水温度的的上升缓慢,自然气温上升不快;而秋冬时海水温度下降也慢,所以秋季很长冬天不太冷。在这样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更是不该抱怨夏天的天气怎么怎么热了。当然,不是说大连的夏天一点儿也不热,三伏天当然要比平时更闷热一些。但再怎么热,每年气温过30度的天数都是屈指可数的,在国内还算是可以避暑的地方的。现在的大城市气温越来越高,我在留学生家长QQ群里聊天时,听各地群友说各大城市的气温,好像比央视天气预报的还要高似的。前几天,“灿鸿”台风也给大连提高了点气温,只一天过30度后又回归20多度了,早晨家附近山路晨练时还很有凉意的。与国内好多大城市相比,大连确实不太热的。现在退休在家,三伏天也不外出,总在QQ群里感受各地的高温,真是更没理由在大连抱怨天气怎么怎么热了。如果我在群里说大连也热,那准会被群友们批评是矫情的。

  这几年,我不愿提天热的事儿又多了个原因,就是担心儿子在美国那边更热。儿子留学美国就读的学校在新墨西哥,是美国西南一个内陆州。儿子被录取后我就开始查资料,了解那里的各方面环境如何。资料上介绍说,那里是戈壁的环境,夏季最高气温能接近40度的。当时真有点担心海边长大的儿子,能否适应那里的干燥炎热气候。后来儿子说没有像在北京上学时那么热,而且因为那里是高原,晚上还是很凉爽的。是的,真正难熬的三伏天主要是晚上,热得睡不好觉才是难受的。但我去年看儿子时还是避开了盛夏,在10月下旬到那里去的。10月时那里的气温相当好了,感觉和我们这边的9月份时的气温差不多。校园内湖水碧碧,草坪多多,更有处处百年老树矗立,掩映低平校舍。但驱车郊外时,确实是散落着荆棘灌木的戈壁,想想夏日当空时定会十分炎热的。我问儿子夏天时怎么样,儿子说反正室内和车内都有空调的。我想儿子不愿说环境不好让我们担心,所以口气才是轻描淡写的。不过,这里的高原戈壁也有独特的风景,那就是无与伦比的星空夜色。在这里晚上看到的星星又亮又多,在这里看到纵贯夜空的星云可真是银河。怪不得冥王星的发现者克莱德·汤博从1955年起,一直在儿子现在就读的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任教,退休后他仍居住在这座名为拉斯克鲁塞斯的小城,直到1997年在这里逝世。前几天又有关于冥王星的重要新闻:“7月14日19时,“新视野”号历经9年,飞行48亿公里后,在距离冥王星12500公里的位置上掠过,拍摄下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冥王星图像。“新视野”号上还载有冥王星发现者克莱德汤博的骨灰,这让他成为了有史以来飞得最远的人、离冥王星最近的人以及相对太阳而言最慢的人。”理所应当的,克莱德汤博的名字和成就再一次被全世界的人关注,相信拉斯克鲁塞斯应当是天文爱好者心中的一座名城。

  真的,近两年来儿子时常提到一个美国朋友乔治,他就是从纽约跑来这里看星星的,而且还和儿子上届的一个女生在这里结婚了。在读博士结婚在美国很正常的',儿子也因此这样认识了乔治,后来还在他们的婚礼上签字做了证婚人。上周,乔治又邀请儿子一起去看一次难得的什么几大行星排列,儿子在例行的家信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没一会儿,天就要黑了,乔治把望远镜装好,对向天空。一开始的时候,天上还有些云彩,但是仍然挡不住耀眼的金星。而木星是稍微晚一些的时候才开始明显的。随着天逐渐黑下来,两颗星在肉眼下也已经很明显了,在望眼镜里甚至可以看到木星的四颗卫星。我当然是不能满足于只看两颗星星了,于是乔治又将望远镜对准了土星。看土星的时候,终于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闪亮的点,而是一个能看到一个有光环环绕的黄色球体。我“敏而好学”,问乔治为什么土星的四个卫星那么完美的在一条直线上。乔治想了想,从最基本的开始教我。记得当年在去威海的船上看到的漫天星星,那个时候星空对我来说是毫无规律可言的,我除了能够抬头看以外,根本在星星之间找不到头绪。不过这一次根据太阳系的轨道平面来讲天空划分为不同的象限,我也大概可以找到北极星和可以看到的太阳系的行星了。这倒是这次夜间观测的意外收获。”我想,儿子只是得到一点星星的科普知识,谁知道这位乔治日后是不是也会成为克莱德·汤博那样的天文学巨人呢。我相信,他肯于离开纽约,在这小城不畏戈壁炎热一心看星星,不会一事无成的。儿子的专业里天文学比较远的,但同也早就关注思考星空的康德很近的。康德有名言道:“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儿子的专业可以说研究人们“心中的道德律”,自然也会思考到哲学意义的星空。他和乔治在这里看星星多具有象征意义啊!两个年轻人正在如先哲康德一样,继往开来地进行着深沉和持久的思考,至于夏天的天气是否炎热,是根本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内的小事情。想到这个层次的问题了,自然以后更不会主动提起三伏天热不热的话题了。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3

  仰望天空,只觉得太阳的光芒照的眼睛有些睁不开,我知道这样对眼睛不好,所以就用后背面对明媚的阳光,我已经好几天没有这种感觉了。

  我恨不得躺在地上感受,阳光给我带来能量与美好愉快,放松的感觉。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只小昆虫在地上爬。

  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外壳显得非常的亮,就如刚磨完的快刀一样,我蹲下来仔细一看,只见他身上是绿色的外衣,一个黑色的小脑袋只有0。3cm那么大,他的长大约为2cm长,爬行速度也不算慢。我并没有去打扰他正常的生活,只是出神地看着他到处的爬行。

  “轰隆隆”几声巨响,只见天空中的太阳不见了,天空开始慢慢的阴起来。随后又是几声雷响。

  便感到身上有时感到凉嗖嗖的,应该是快要下雨了,心里还想着刚才天气还好好的呢,怎么又开始下上了?话音刚落,倾盆大雨就开始下了。

  这就是三伏天,响晴的天空,几声雷响,乌云密布,就开始下雨了。

  下了几十分钟的雨,天空中的太阳又出来了。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4

  现在已进入夏季最湿热的时段——三伏天。

  7月18日晚上,妈妈说:"在家都待了一天了,我们下楼转转吧!"我兴奋地欢呼起来。一下楼,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风婆婆却羞怯地不出来,好像放假了,她去哪儿了?我认真地思考着。初伏天就这样骄傲地来了。我本来开心地跳跃着,可是炎热的天气让我和妈妈不停地出汗。我生气地说:"这是什么鬼天气,太热啦!"妈妈温和地对我说:"回家吧?"我无可奈何,只好点头答应。到家的时候,我已经是汗流浃背。

  美好的心情就这样被伏天毁了,我恨炎热的三伏天,我真想把它从气象里删除,可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呀!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5

  一大早,金蝉就开始“知知”地叫,新的一天又开始了。碧空如洗的蓝天,冒着蒸汽的大地,这就是郑州的三伏天。

  街上的行人走的匆匆忙忙,有的打伞,有的带帽,有的靠着凉阴走。他们虽然做了如此行动,但还是无法阻挡头顶的汗往下冲。汗擦了再流,留了再擦,袖子都被汗水浸湿了。

  路两旁的大树低拉着叶子,打着卷,树叶显现着与他日不同的墨绿色,显得毫无精神。相反,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让那些匆匆忙忙赶路的行人更加烦躁了。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多了,就连院子里最小的树也有知了,这一切都是拜三伏天所赐。

  除了人和树,路边的流浪小动物也显得大汗淋漓,瞧:一只小狗趴在树荫下,嘴巴张的大大的,舌头伸的长长的,好像要晕倒了一般。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还穿着大毛衣,真是太不容易了。

  路边的大树下还有几个老爷爷在乘凉,他们拿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的,靠在结实的大树上,昏昏欲睡,头一垂一垂的。

  看了这些景象,三伏天好像更热了……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6

  三伏天应该是一个闷热躁动的时节,可今年的三伏天却大不一样,雨已经淅淅沥沥下了快半个月了,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气,乌云低的都快挨着楼顶了,雨水执拗得从云里继续往下洒落,感觉就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湿棉被一样,看着屋里墙角隐约长出的小蘑菇,我多么盼望能晒晒太阳,去去湿气呀。

  昨晚又下了一夜大雨,今天忽然天气转晴了,大家都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有抓紧晒衣服被子的,有出来透气的,有摆摊买卖的,形形色色的人让外面一下热闹起来。

  我和妈妈也迫不及待的加入了外出透气的大军,妈妈说:“昨晚下了那么久的雨,河里水一定不小,咱们去河边看水吧。”我欣然同意。来到河边,看水的人还真不少,大家真是不谋而合。以前微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河现在却黄沙滚滚,波涛汹涌。河里还夹杂着各种各样的杂物,有树枝,浮萍,杂草,垃圾,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连天的大雨让河水暴涨了许多,有些地方水已经淹进了田里,花生,玉米都在水里泡着,有些农民伯伯已经开始了自救,开着水泵往外抽水。相比农民伯伯的烦恼,河边的人们明显快乐了许多,有些人拿着渔网,抄网,在河边忙个不停,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捞了满满两大桶的小龙虾,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看着他们穿着大裤衩在水里被冲的东倒西歪,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我问妈妈:“他们都不怕危险吗?”妈妈说:“当然危险,我们可不能学他们,下水玩是开心了,可水火无情,我们还是应该到游泳池那种有安全保障的地方玩。”

  我们在河边没待多久,天空又开始乌云密布,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砸了下来,猝不及防的人们就像受惊的鸟儿一样四处散开,我和妈妈也意犹未尽回家了,看样子扒着窗户看雨的日子还得继续呀,真是一个清爽的三伏天。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7

  三伏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方才,还是火辣辣的太阳天,知了趴在树上“知了,知了”地乱叫着,好像在说:“热了,热了!”小狗找了个阴凉的地方趴了下来,不断地吐着舌头,喘着粗气,仿佛在说:“不得了啦,热死了!”一滴汗珠儿落在地上,就像滴在了那滚烫的火炉上,“嗞”地化做了一股白烟。小鱼儿也受不了这么炎热的三伏天,来了个“鲤鱼跳龙门”,跃到水面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不一会,狂风大作,风“呼呼”地刮着,刮得人们心里起疙瘩。树叶也被刮得“沙沙”作响,只听得“咔嚓”一声,细枝被吹断了。再看看天空,原本还是烈日当空,现在变成了黑漆漆的一片。

  雷公爷爷似乎看不惯这闷人的天气,“咚咚咚”地敲起了大鼓。

  闪电婆婆似乎也来凑热闹,用明晃晃的利剑挑破了这黑色的大幕……

  不一会,便下起了豆大的雨点儿,“噼哩啪啦”地落在雨伞上、打在窗户上、掉在屋顶上……

  转眼,雨珠密集了,像是一张雨帘从天而降,把街心花园里的树叶冲刷得油亮油亮的,一尘不染。一刹那,雨帘变成了瀑布,像是天上哪位神仙把一盆清水打翻了,倾泻下来。这时,雷公爷爷大发雷霆,怒吼声把大地震得颤悠悠的;闪电婆婆也火冒三丈,喷出几道刺眼的光茫,把天空照得亮堂堂的。真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啊!

  三伏天,就像一位魔术师,把天空的彩幕翻过一层又一层;它又像一位导演,把天地间的情节安排得有条有理;它更像一个小孩,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乱发脾气……

  三伏的天,真是变化多端啊!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8

  秋风卷起石榴叶,狠狠地朝地面拍打下去,我听见了什么东西碎了……

  小时候的我总是单纯地以为成人的世界*而又刺激。我曾愿意用自己手里的那根棒棒糖来向大人交换。他们只是对我笑了笑,我不明白那个笑容的含义,但我以为笑就是好。

  拉扯的童年就如梦般过去了,所谓的最美丽的蜕变到了。

  我幻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操场绽放我的青春,也曾幻想过用一场雨来诠释自己的独特。我承认我胆小,这些我仅仅是在脑海中留下了电影中会出现的片段,有些破碎的片段。

  轻抚,那淡淡的天空,这是我的奢华没人能懂。

  曾有那么一瞬间,我被那个蓝的不明显的天空感动到落泪。我看到了她的宽容,看到了她微笑背后的泪珠,甚至看到了,她也在对我微笑。那个微笑,原来是不同的。

  离开小时候,新鲜的空气,新鲜的旷地,新鲜的天空。

  我还是会抬头看那片天空,只是当初的那份感动早就跑的无影无踪了,只有那几簇白云愿意留下来,也许是出于善,也许是……算了,我已试着不去计较那么多了。倔强的仰着头,脸上仍然摆着那个淡淡的微笑,很淡很淡的。坐在水泥地上,有股凉意从心底慢慢地渗透而来,我亦想躲,却无法躲掉。习惯性的动作——双手合十,样子像是在祈祷什么,但我没有。

  我不信,会改变了那么多。我等了。余辉回了家,夜悄悄从天空滑落,她以为她的黑可以震慑住我,让我赶快回家,但是我分明看到了那张熟悉的脸孔,即使她上了妆,很浓郁的装。我又被吸引了。

  我睁大了眼睛,要把她给看透。有东西将要从眼里流出来了但我不敢眨眼,我怕又会错失了她,终于,我找到了那双深邃眼眸,曾让我流过无数泪的眼眸,只是画上了黑色的眼线,和她以前的样子差了太多,眼神中多了几分冷漠。可总觉得少了点东西,说不出来那是什么。

  我直视着她的眼睛,眼泪还是夺眶而涌,顺着脸颊,往下淌,滑到了手心里,凉丝丝的,更冷了。

  原谅我的懦弱,因为我又看到了那一缕缕的光明被吞噬,看到了你过早的尝遍了生活的味道,还有你那个从眼神里传来的笑容,所以我逃了,低下了头。

  天更黑的深沉了,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9

  三伏天还没结束,而让人大汗淋漓、毛骨悚然的秋老虎已经迎面扑来。重庆连续二十几天37摄氏度以上高温,有十多天突破了40摄氏度,局部地方甚至高达43摄氏度。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去外婆家,走路要十五分钟左右。虽说是上午九时,但太阳已经把大地烤的炽热了。

  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到没有树阴的空地上,地面也变成了金黄色。路边的小草有气无力的耷拉着。天空中只有太阳,没有一小朵云彩,天空比平时更蓝,人们没觉得这种蓝的空旷和舒服,反而让人产生畏惧。走了不到两分钟,我已是满头大汗,直喊:“热死人了。”

  终于,我们走进了一片小树林。说它小,只是因为面积比较小,而那里的树,哪个没有十几米高,哪个的枝干不是那么粗壮,哪个的树叶不是又多又大又绿。所以那儿是别有一番风景,相对来说那里边就要凉快的多了。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在那里没有直射进来一丝的阳光,每一棵大树底下都有五六位老人,坐着小椅子,手拿大蒲叶扇,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在闲谈着。草坪上,三个一起,五个一组,在玩泥巴的小孩多得数不过来。再往前走,大概有近十个孩子在大树旁玩捉迷藏。快要走出小树林时,一声“将”把我吓了一跳,原来是两位老先生在下象棋,在围观的人把两位老先生紧紧的围在了里面。

  走出了令人凉快的小树林,我又感觉热得受不了。往常人多得挤得水泄不通的街道,现在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因为有许多人都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吹空调呢。

  一丛一丛的小草也热得躲到树妈妈的衣裳下。三伏天的景也不是单一的骄阳似火,其实在大片的骄阳似火中也有一小片的绿树成荫。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0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并都印在我国的日历上。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

  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伏天之所以酷热,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开始到夏天,太阳从直射赤道逐渐变为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散热最少。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并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伏天,特别是中伏和三伏天。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1

  “三伏金藏暑正隆,火云万里日轮红。”三伏天是一年中最潮湿闷热的日子,今年的三伏天更是要持续40天之久。有人说,“三伏天热,宜伏不宜动”。但我认为,作为公职人员,三伏天里尤其应该挺直身板,不做“伏”人,为老百姓们撑起“遮阳”“挡雨”“伞”。

  即便“三伏炎蒸,汗流如雨”,干劲不能“伏”。“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在这样暑气熏蒸的日子里工作,难免提不起劲。然而,炎炎烈日下,大马路上有坚持执勤的交警,田间地头有东奔西走的驻村*,户外有调研走访的领导……暴晒下的他们都不畏炎热,我们更不该散漫无力、滋生惰性。当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既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也要谨防夏日饮食作息不当引起肠胃不适、感冒发烧等症状。只有及时调整好自身状态,才能鼓足干劲做好各项工作。

  即便“风卷微尘上,霆将暴雨来”,担当不能“伏”。三伏天多暴雨,易出现洪涝等灾害。为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我们要勇于担当,积极响应*的防汛工作部署,排查隐患,做好应急准备,始终将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陈陆同志在洪灾中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往返搜救被困群众,用生命兑现了“守好庐江”的承诺。像陈陆这样“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同志还有很多,暴雨洪水来袭时,正是因为他们冲在一线,拼死相救,才换来了千千万万百姓的安全、千千万万家庭的团聚。

  即便“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思想不能“伏”。盛夏的天气变化多端,可能刚晴空万里,一会儿又乌云密布,可能东边日出,西边却有雨,因此不要怀有侥幸心理,伞要常备。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思想万万不能懈怠,要多做准备以应对突发状况和不时之需。越是形势一片大好,越要警惕“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勿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麻痹大意。常怀忧患之心,常在“战时”状态,才能经得住狂风骤雨的考验。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2

  吹了一上午的空调,看了一上午的电视,出去歇会儿,放松放松,我走向阳台,“哇,不会吧,好烫啊!似乎从冰山到了火炉里!”

  火辣辣的太阳无情无义地烤着大地,太阳光依然是那样刺眼,那样强烈。今天好像没有一丝丝风吹过,一切在骄阳中静默着,煎熬着,消融着,似乎可以闻见一种浓浓的焦味,好热呀!才来了几分钟,就像在火海之中。

  现在,好寂静。鸟不飞了,热得飞不动了;蝉不叫了,好像嗓子都冒出了烟;叶子不叫了,仿佛晒焉了。没有风的吹拂,没有雨的滋润,这世间万物都好难受啊!好可怜!雷公啊,您就大慈大悲,下场大雨吧!

  哇噻!冷饮店里已挤得水泄不通,都快挤爆了。你要一个,他要一个,营业员都快忙不过来了,赚死了!钞票好多啊!马路上,车辆似乎也不像以前那样来来往往了,少得屈指可数。一个个“全副武装”太阳帽、太阳镜……现在还有人在买车,老爸还在苦口婆心地推销车。他满头大汗,可似乎一点也不嫌热,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老爸为了赚钱,连热都抛之脑后,出乎意料啊!

  我好难受,但不知道,是因为老爸的辛苦劳动的成果而难受,我们却在家里舒服地吹着空调而感到羞愧,还是自己热得难受,唉!好热啊!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3

  炎热酷暑的“三伏天”到了,它给我们带来了闷热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很不寻常的天气。

  那些在街头行走的时尚美眉们打起了小伞,太阳烤着她们,她们不得不用手去擦化了妆的脸。对于她们来说,“三伏天”实在是太不好了,阻止了她们对时尚的追求,带来了出行的不便。

  在电瓶车上的工人们要顶着高温去上补习班,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遮阳工具,闷热的风让他们昏昏欲睡。对于他们来说“三伏天”是一种考验,即使中了署也不能不去上课。

  还有些人在“三伏天”就不敢出门了,因为门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蒸笼”,他们只能隔窗盼雨。对于他们来说,宁愿被雨淋湿,也不愿带高温帽子。

  北方的农民伯伯也是一样渴望下雨,他们每天求天地,就是为了让处于生长期的秋粮“喝足水”,而近来的小雨还不够它们喝几口呢!

  “三伏天”可真糟糕极了啊!它不仅让我们失去了春天般的活力,而且还要每天顶着骄阳,无精打采。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4

  暑假的“三伏天”酷似蒸笼,把人热得无精打采。要是吹着空调,吃着冰激凌那该有多爽……“准备好画具,马上出发,别迟到了。”妈妈的话把我从无尽的遐想带回现实,每周五下午三点是我学绘画的时间。说走就走,我带好画纸画笔,跟着妈妈一起下楼了。

  妈妈骑电动车载着我,一路上热浪袭人。看着被烈日骄阳烤晒的马路仿佛能把鸡蛋煎熟,一家小店门前趴着的狼狗闭着眼睛睡午觉。是想躲避这烈日炎炎的酷暑吗?还是正做着清凉的梦呢?道路两旁的柳树热得垂下了头,树上的知了烦躁的叫着。我不禁自言自语道:“太热了!怎么还没到啊?要是能请假就好了……”妈妈听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的说:“心静自然凉,我们不能因为天气热就耽误学画啊!”

  看着妈妈大汗淋漓的样子,辛苦的陪着我还安慰我。真是后悔刚刚说的话。妈妈说的对,怎么能退缩呢?克服困难坚持下去,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一定会结出胜利的果实。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5

  最近我们当地算是进入了三伏天,这日子过得也算是热烘烘的,叫人受不了。地表温度爆升到50度,气温足足有37—38摄氏度。一大清早五六点钟气温还算是比较舒适的,可是一过七点以后天气就异常燥热,到了中午十点多,气温升高得就叫人踹不过气来。

  这么热的天气,我只会选择坐在家里写作业。幸好这段时间家里安装了空调,房间里凉快很多,但是要是一走出房间门,我就感受到一股热烘烘的炽热。下午三点多,小伙伴开始约我出门玩。我们走在大街上,马路上空荡荡的,除了来往的车辆,看不见多少行人。即便有自行车电动车的出现,那些骑行的人也是把自己裹着严严实实的。我们走到一处街角公园,在一棵大柳树下的冷饮摊驻足休憩。伴随着知了声声,我们惬意得吃着冰棍,喝着冷饮,闲聊漫谈了好一会儿。冷饮摊位的不远处是一处下棋的石桌石凳,几位大爷围坐在下棋,手上的蒲扇不停的摇曳。一位大爷脚边还趴着一只小黄狗,只见小狗吐着大舌头哗哗哗得喘气,显然是被热坏了。

  到了傍晚六点,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公园的广场上陆陆续续得才出现许多居民游客,大家躲避了白天的酷热,这个时候可以开开心心得出门溜达了。然而这个时候,冷饮摊位的生意依然是最红火的。雪糕、冰棍、冰淇淋、各种冷饮应有尽有,摊位老板忙着招呼。我跟几个小伙伴找了一处公园里的小亭子休息,看着夜晚的灯光霓虹。

  此时此刻,不经意间一阵清凉晚风吹来,清润了广场每个人的心,也引起了广场上大一片群众的欢呼与雀跃。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6

  二十四气节中的小暑过后,天气开始进入三伏天,一个多月的时间分别为头伏、二伏、三伏。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这个时候,在南方,正是早稻收割和晚稻栽插季节,俗称“双抢”,也是农民最繁忙的时候。

  因为繁忙,再加上收进来的谷子需要晒干,所以农民兄弟们最怕下雨了。可老天总是爱捉弄人,三三伏天里,感觉总有一个三伏天会下雨,头伏不下二伏下,二伏不下三伏下,而且一下就是一个伏,让人颇感无奈。于是,在进入每个伏的第一天,有经验的老农特别会去留意当日的天气了。早上看见太阳出来了,心里有了一丝的愉快,但谈不上有多少欢喜;等到中午还没下雨,心里就有点高兴了;及至到了傍晚还未见下雨,他们心里就会像落下一块石头似的,眉间完全舒展开来,开心地自言自语:“好,好,好,这个三伏天不会下雨了。”因为他们知道,三伏天的雨非常有规律性,第一天是什么时候下雨,下多久,第二天乃至这个伏都一样,雨水差不多每天准时来准时去。如果不下雨,这十来天就不会下雨了,村民们就可以放心地把收割进来的谷子,挑到晒谷场去晒了。

  那时候,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晒谷场,家家户户都分有一两块晒谷的位置,大概可以放下四五个“围折”(村民用竹篾编织而成的长约5米宽约3米的竹垫子,专门用于晒谷子)的范围。村民从田里收进来的谷子,就直接倒进“围折”里铺开翻晒。用“围折”的好处在于,谷子晒在“围折”里不会掺杂到泥沙(那时的晒谷场都是泥地);另一个是“围折”可以收卷,平时翻晒(收割上来的湿谷子在晒的过程中要经常翻动)和收谷子都很方便。特别是碰到下雨的天,“围折”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出来了。三伏天的雨是说下就下,没有太多的时间酝酿,而且往往是在中午前后下。早上村民把谷子晒出去了,到了中午时分,天空中突然聚拢来一些乌云,雨点就跟着来了。直害得村民们慌手慌脚,拿笤帚的、拿簸箕的、拿竹箩的,一家老小齐上阵,妇女们忙着把“围折”圈拢,让铺开的谷子重新堆积到一起;稍大一点的小孩一般负责用簸箕把堆积好的谷子盛进竹箩;男人们则迅速地拿起扁担,把装满谷子的箩筐挑进屋内,整个过程忙而不乱。偌大一个晒谷场,看到的都是村民急迫的样子,喊声、责备声响成一片。很多时候,还没等谷子收完,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砸落下来,很快在空中连成一片,哗哗啦啦,成漫天之势,急速而滂沱。一些来不及收谷子的村民只好把“围折”像包春卷似的,左右两边往中间一拉,将谷子包在里面,让“围折”帮着遮风挡雨。

  三伏天的雨来得快去的也快,下的时间一般不长,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半个来小时,只是雨势过大的话,原本干爽的晒谷场被雨水浸湿了,村民们不好再晒谷子了,只好待大雨退去之后,把没有来得及收起的谷子收回家了。不过,这种状况多半只会发生在第一天下雨之时,有了第一天的手忙脚乱之后,第二天再下雨,村民就早有准备了,一到差不多的时间,只要天空阴一点下来,就赶紧去收谷子了,谷子也就再不会淋到雨了。

  三伏天的雨就是这样,它既让村民有些无奈,又给村民平添了不少生活情趣:“今天这雨来的太快了,把我赶得手忙脚乱的,还真折腾人。”,“今天要不是我收的快,谷子就让雨淋湿了”,“唉,今天在田里做事没来得及收谷子,明天又要重新晒了”,“多亏你帮忙收谷子,要不我家的谷子就全淋湿了”,有胜利者的痛快,有无奈者的失意,也有互帮者的欢愉。这,也许是三伏天的雨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7

  在炎热的伏季,从义乌小商品城到城铁火车站这段人流密集的路段上,每天都会看到一位少年推着便利购物车,上面摞着很高一沓子齐鲁晚报和威海晚报,以及其它一些各式各样的报刊杂志,在人流当中穿梭叫卖着,成为一道惹人瞩目的靓丽风景。

  记得第一次遇见这位卖报少年,那是在六七天前的一个上午,我到义乌小商品城去购一些生活必需物品的时候。回来的路上,就看到一位十二三岁的男孩,脖子上结着鲜艳红旗的一角,全身上下穿着一套天蓝色的校服,怀里抱在一大叠子晚报,穿梭在人头攒动的人行道上不停地呼喊着叫卖着。我看着他那满脸流汗的样子,真有点于心不忍,“小朋友,你用我的购物车推着卖吧,这样能少减轻一点你抱着的压力。”

  “谢谢,不用了大爷,您买一份晚报看看吧,它可以帮助您在乘车时打发旅途中的寂寞时间。看完了以后,还可以用它来扇扇风,帮助您减少一些旅途空间里的暑气。”

  看着孩子满脸流淌着汗水,我就递给他一元钱说道:“我不乘车,我是出来购物的。”

  说着话,一辆‘T’字头的列车,鸣着悠扬的笛声开出了车站。少年拿起了一份齐鲁晚报盯着远去的列车看了一会,又拿起一本《威海文艺》夹在晚报中间,然后走到我坐的公交站点的候车棚里递到我的手里。见暂时没有了路过的人群,就摘下挂在脖子上装钱的小布袋,从里边拿出一台平板电脑,坐在我的旁边打开念道:“要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不忘恩负义,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

  这时,又一波人群走了过来,卖报纸的小朋友立马把手里的平板电脑往身旁的小布袋里一塞,放在刚坐的长条椅上,捧起旁边的那摞报纸就迎了上去,“叔叔、阿姨,买份晚报看一看吧,它可以打发旅途当中的寂寞……”那些俊男靓女没有一个人看一眼卖报少年,就像没有人注意到城铁站四周那些流光溢彩的广告站牌一样,任由卖报少年的喊声回荡,一个个径直朝着正前方向城铁的进站口方向急急奔去。“叔叔、阿姨,买一份晚报看一看吧”的声音,听起来就好像朝阳里生长拔节的歌唱一样,显得是那么的铿锵有力。

  卖报少年的声音,不断地在城铁站的候车厅回响着。我打开折叠在晚报里的杂志一看,杂志封底的右下角所标的定价,一惊,“12块5?”心想:“这孩子,真会做买卖。”于是,我急忙把购物车推到卖报少年的跟前,说道:“我暂时没有零钱,我把购物车先撂在这儿,给你推着卖报,还省点力气。我就住在城铁东站旁边的蒲头村,等一会,我再带着零钱过来取车。”卖报少年听了摸了一下脖子,又低头看了看胸前,说道:“钱不要了,爷爷,那本杂志是我看过的,本来就是送给您随便翻翻的。谢谢您,等我今天卖完报纸了,挣的钱就能够买一辆购物小推车的。”听了少年的话,我向他投去了赞赏的一笑。

  临近中午的时候,老伴刚把午饭拾掇上饭桌,就听到楼下传来“卖报……”的喊叫声,我一听那尾音还带着点稚气的叫卖声,就知道是那位英俊的卖报少年了,于是我急忙找出准备好的12元钱的零钱跑到楼下,见少年的报纸已经卖完了,于是接过他递过来的手推车说道:“这么快就卖完了,上楼吃点午饭吧。”

  “不啦,谢谢大爷!给,我给您买了一瓶可乐,谢谢您借我的手推购物车用!”

  我没有去接卖报少年递过来的可乐,而是把早就准备好的12。5元钱递过去说道:“谢谢你,好孩子!爷爷不能喝带有甜味的饮料,给,我回来找到零钱了。”

  “不!不要!不要!”他摆着手连声说道,“我已经说过了,爷爷,那本杂志是我以前看过的,是送给您的,不能算钱的。我爸妈老掐着我的耳朵嘱咐我,人要学会感恩、给予、报答和奉献,要知恩图报!”说着,他举起手里的一沓子五角、一元的零钱说道:“看,大爷,这是我今天第一次卖报纸的收入,一共是49块9,扣除一瓶饮料钱,还剩下46块9,这些钱足够买一辆手推购物车了!”

  看着他那满脸高兴的样子,我十分纳闷地问道:“你爸妈他们在哪儿,是干什么工作的?”

  “我爸妈都是搞建筑行业的,他们现在在很远的甘肃,我爸妈说我们国家现在正着重建设开发大西北,那里活多,钱好挣,他们要趁国家有好政策的机会,在那里多干几年,多攒些钱,准备好我将来上大学的费用。”

  “那你现在?”

  “我现在和奶奶在一起,我奶奶眼睛不好,我得挣钱给奶奶买药。”我摸了摸孩子的头,夸道:“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回到家里我就打开了手机,在微信上发起了“买一份报纸,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希望”的动员。一会工夫,微信的转发率刷刷地直线上升。第二天,我又特意赶到了义乌至城铁站的繁华路段。刚从家里走的时候,我心里还寻思着如何能验证一下转发微信产生的效应呢,到了城铁东公交站点,发现站牌棚里已坐满了不少聊天的老人,看到卖报的少年推着购物车过来了,他脖子上的红旗一角,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那么的鲜艳。当我准备要买他的报纸时,那些早就坐在站点棚里的老人们哗啦一下全都围了上去,只一会工夫,手推购物车上的晚报就所剩无几了。这时,我把他手推购物车上的剩余报纸拿到了公交站点的长条椅子上面,对他说道:“孩子,大爷帮助你把这些报纸卖完,你赶快再去批发一些过来吧!”

  卖报少年听了先是一愣,瞬间就明白过神来,说道:“谢谢大爷!”

  说着,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欢快地跑去了。在坐的几位老人有的帮助递送报纸,有的在帮着收钱币,我仔细观察着,每次收的钱币都是只多不少,我正暗自高兴,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咱们帮助这孩子买几张报纸能解决多大点问题,还不如咱们每人拿出几个钱集起来捐助一下他。”

  我听了,就把那本杂志的事告诉了他们,“这孩子很善良很坚强,我们要是真的捐助的话,他肯定是不会接受的。”

  这时,不知是谁在后边说了一句:“那我们就天天来到这里,多买他几份报纸吧!”

  对这个建议,大家一致赞同,连声说:“好!好!”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8

  三伏天,乡村有晒伏的习俗,选个晴朗的好天气,将家中的衣物被褥全部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去霉湿之气。

  三伏天,读书人晒什么呢?读书人,只能晒书了。

  晒书,我总觉得是件很风雅的事。长日风轻,绿荫深浅,在小院里,搭上一个板架,将屋中满架的书,一摞摞抱出来,一本本渐次铺开,让书沐浴在阳光里。这样的暴晒,于书是有益的,就像是我们沉浸在书海中,感觉到自在惬意一样。

  也有人把晒书当成自己人生的一次秀,就秀出了故事。清朝著名学者朱彝尊,满腹经纶。传说有一年六月六日,他袒胸露肚晒太阳,恰巧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康熙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晒书。康熙感到奇怪,就和他聊上了。经过一番交谈,康熙觉得朱彝尊确实才华出众,便封他为官。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形成“晒书节”。

  此事多少有点儿蹊跷,似不可信。但袒腹晒书事,古已有之。比他更早的东晋名士郝隆,三伏天里,仰卧在太阳底下晒肚皮,别人问他在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在晒腹中的诗书。”

  郝隆和朱彝尊晒书的故事,多少总有些秀的成分在里面。也可能,这只是旧时读书人推销自己的一种方法,大概还是“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思想在作怪吧。

  清人潘平隽是个好书之人,他在《六月六日晒书诗》中写道:“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一岁一年,这些诗书伴随诗人度过了半生,喜的是全家人一起忙着晒书,诗书传家久,其乐融融。

  书晒在外面,就难免被盗。桐城人张祖翼在《清代野记》中说:“文渊阁每年伏日,例日晒书一次,十余日而毕。直阁学士并不亲自监视,委之供事下役等,故每晒一次,必盗一次。亦有学士自盗者……究其弊,皆以国为私之病。”由此看来,图书的散佚,并不是晒书之罪,那些盗书之人,都是以国为私的晒书之人。

  现在,保存书的条件好多了,晒书恐难得一见,但还是会有人羡慕晒书之趣,作家陆苏就是这样的人。她在文章中写道:“每每想着就开心得醉的事,莫过于在某个好太阳的日子,在燕儿筑巢、青藤掩映的庭院里,布衣布鞋、素面素心地晒书。”

  选一个晴日,晒一回书,看阳光安静地从书上拂过,如拂过那些我们安静地捧书而读的日子。

  书籍温暖,时光安祥。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19

  今年夏天的“三伏天”是40天加长版,酷暑难耐,还赠送了10天。

  天热,就喜欢贪凉,我用冰盒在冰箱冻了好几盒冰块儿,熬了一锅绿豆汤,放上白糖,晾凉了盛一大碗,放进半盒冰块儿,美美的喝下去,那叫一个字——爽。

  看着碗里的冰块儿,想起了已经消失几十年的老冰窖,还有童年吃过的天然冰。

  小时候,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的四爷对我说过,明清那会儿,老北京城里有好多冰窖。早先,民营冰窖不让办,一直到了清末才能办。到了民国,老北京城里又有了很多私营冰窖,在四爷家住的永定门外护城河南岸,就曾有家同合冰窖。

  冰窖除了土窖外,还有用钢筋“洋灰”建的半地下和全地下冰窖。

  当年,老北京的冰窖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供皇族贵胄用的官窖,一类是王爷一家子专用的府窖,还有一类是民窖,就是咱们老百姓的冰窖。

  上中学那会儿,我常去东关老冰窖胡同找同学玩儿。他的父亲曾经说过老冰窖胡同的由来。因为紧挨着运河,每年的冬天,人们把运河里的冰取来后,就近存放在那儿的冰窖里,时间长了,这条胡同就因冰窖而得名。

  《通州地名志》记载:1987年前后冰窖遗址填平建房。

  时至2009年,在棚户区改造中,那里的房屋都拆迁了。

  还有一处老冰窖,在西海子公园西北不远的鱼藕社。想当年,远远望去,冰窖大棚搭得足有四、五层楼高,非常壮观。

  据说,这个老冰窖最初是清末民初一个姓李的人挖窖建的。1960年后的三年间,老冰窖由荣誉军人蓝某接手。再后来,鱼藕社接手经营了20多年。最后由通县市政管理委员会接管,迁到商业街北口外,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就停业了。

  头些年,偶然碰到一个朋友的叔叔讲了老冰窖的事儿,他曾经在鱼藕社干过。他说,老窖冰的活儿,有“冰上”和“窖内”之分。“冰上”就是打冰运冰。这活儿要手艺,干这活儿的人,都是在有经验的师傅带领下忙乎。主要有界大线、划块、采冰三道工序。

  打冰要在三九天干。界大线是在冰面量出能裁出多少块冰儿。划块要宽窄一样,大小均等,冰面上要有清晰的划线。采冰要使冰镩,这是专用的凿冰工具,头部尖,有倒钩。用冰镩把冰凿成一块块,每块冰大约二尺长一尺宽,厚度约一尺。冰要先从远的地方开始打起,一排一排退着打,一直到出冰的河边或湖边。

  冰块儿打出后,要用冰镩的倒钩搭着冰块儿外边用力拉,拉到还没打的冰面上,用鸳鸯扣套住冰块,从冰上拉到岸边,然后两个人一组,用扁担下的挠钩子夹住冰块儿,抬起扁担装车,运到冰窖口。

  卸冰块儿入窖,则先从距离冰窖口最远处码起,一排排,一层层,码满为止。这活儿同样要手艺。

  后来,老冰窖安装了“传送带”,工人从冰窖口把冰块儿放到“传送带”上送进冰窖依次码放。为了不让冰块儿粘连在一起,要用稻草分开,然后埋上土,封住冰窖口。到了第二年夏天,打开冰窖,开始外卖。

  那会儿卖水产的、卖汽水的、饭馆、医院、药店也常去老冰窖买冰,各有各的用法儿。

  记得1980年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和未婚妻到西海子公园玩儿,老远就瞅见鱼藕社的很多人正在公园的北湖采冰,采好的冰块儿,被装上手扶拖拉机,一车又一车运往老冰窖。

  我家住的回民胡同38号大杂院北边儿,是大红门副食品商店,商店南门内左侧是卖鱼的柜台。幼时,到了夏天,我和发小儿们有事儿没事儿,都爱往大红门跑。那天,我们刚走到南大街南口儿,就看到二门诊门前的路上有辆拉冰的三轮车,撒丫子就向三轮车跑去。到了跟前看到,三轮车上整齐码放着大冰块儿,冰块儿的下面垫着草帘子,上面盖着麻袋,水珠从车上滴落下来,车后的路上留下长长的水印儿。我们忍不住摸摸车上的冰,真过瘾。

  蹬三轮的板爷我认识,家住东大街,是大红门东侧通县三轮车社的。他光着膀子,戴着草帽,脖子上搭块手巾,肩头和后背都爬满了汗珠子。

  来到大红门南门,卖鱼的脚蹬黑色长筒雨靴,戴着皮围裙,把冰块儿搬进店里,放到柜台前的地上,用锤子把大冰块儿砸成小块儿,用簸箕撮起来,放到柜台的池子上。忙乎完,又把带鱼、黄花鱼、墨斗鱼、海蟹码放到冰上,上面还要覆盖一层冰块儿。

  我们围着瞧卖鱼的砸冰,就在他们砸冰的空档儿,手脚麻利的小伙伴,立马捡起那些崩到四外的小冰块儿吃。冰块儿要是沾了泥土,就用手攥着,过一会儿,融化的冰水就会把冰块儿洗干净。攥冰块儿的手指则被冰得凉凉的,再过一会儿又火烧火燎的。

  卖鱼的收拾利落了,给了我们每人一块儿冰,个个心里美滋儿滋儿的。

  拿着冰块儿,我们一边玩,一边用舌头舔。也有的干脆放进嘴里含着。

  那年月,我们可没少吃冰,兴许是那会儿皮实,要么就是西海子湖水干净,愣是没有跑肚拉稀的,您说怪不怪?

  有一年暑假去了永定门爷爷家,看到四爷用网兜兜着很多冰块儿,放到屋里的铜脸盆里,很快屋里就凉快了。还见他把冰放到水桶里,从水缸舀了三瓢水,然后把西瓜放进桶里。过了一个多钟头,我们就吃上了冰镇西瓜,那滋味儿,真是又凉又甜又解馋。

  大概是1979年夏天,邻居彭大爷家买了一台雪花牌电冰箱。一天上午,彭大爷让老伴儿给我们家送来一大碗冰块儿,我一下子吃了多半碗。

  再后来,冰箱、冰柜、空调接替了天然冰的功能,冰窖行和其他不少行当一样,在不经意间渐行渐远。

  其实,也没有多远,只不过是挪了一个地界儿,有心人用笔墨把它们搬进了史书里,给后人留下点念想儿。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20

  “热死了,热死了……”知了在枝头叫喊着,在它的歌声中,我慢慢睁开了睡意朦胧的双眼。新的一天又到来啦!

  吃过早饭,妈妈问:“中午想吃啥?”我一脸茫然:“我也不知道。”妈妈也是无奈的一笑。我自告奋勇的说:“要不我去买菜吧。”我全副武装,向着菜场出发。刚到楼下一股热气袭来,让我有点后悔一时的冲动。“谁让我在妈妈面前夸下海口?保证完成任务的呢。”我只好硬着头皮去买菜。

  路上的行人走的匆匆忙忙,我的打伞,有的戴帽,有的靠着阴凉走。路旁的大树叶子打着卷儿,显得无精打采。相反,树上的知了却叫个不停,让赶路的行人更加烦躁了。店铺门前的小狗趴在那儿,嘴巴张的大大的,舌头伸的长长的。在这样的日子里,它们还穿着大毛衣真不容易呀!

  看着这景象,我感觉更热了,真希望三伏天赶快过去……

  描写三伏天的散文 篇21

  三伏天是夏季里最炎热的一段时期,尤其是最近几天,高温连连,最高温度甚至达到了40度左右,热得人都喘不过气来。

  瞧,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天上的云彩好像被太阳烧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大地如同一个巨大的蒸锅,人们在蒸锅里哗啦啦的淌着汗,感觉随时就要被蒸熟了。路边的花草树木被晒得无精打采,全都耷拉着脑袋,没有一点儿生气。小鸟也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小狗热得趴在地上吐出舌头不停地喘气。只有那树上的知了一阵接着一阵,没完没了地叫着:“热死啦,热死啦!”

  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人们都躲在屋子里,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冷气或电风扇带来的凉爽,谁也不愿出去与那毒辣辣的太阳为伍。只有那辛勤的环卫工人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他们顶着烈日,挥汗如雨,不为别的,只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美丽。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是每个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干净整洁的环境。他们日夜操劳,默默无闻,他们是最伟大的人!

  多希望这炎热的夏天快快结束,凉爽的秋天早日来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