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酒散文欣赏

  一

惧酒散文欣赏

  我对于酒的畏惧,始于幼年时期。

  我七八岁时,第一次在亲戚家里坐席。酒桌旁边只有我们三个小孩子,都规规矩矩地坐着。盛酒的器具是那种很小的酒盅,俗称“三钱盅”,里面斟了浅浅的酒。那两个年龄要比我大两三岁,见他俩端起酒盅,我也端起酒盅。见他俩像大人那样将嘴唇靠近酒盅,轻轻吸了一小口,我也将嘴唇靠近酒盅,然而,一股刺鼻的气味却让我皱起了眉头。我鼓足勇气,嘴唇在酒上蜻蜓点水般沾了一下,立即被辣得张大嘴巴,连连呼气。他们便看着我笑。我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怕辣,他们都脸上红扑扑的,笑而不答。带着满脑子疑惑继续喝酒,每次他俩都是吸一小口,而我总是嘴唇刚一沾酒就辣得受不了。到最后酒席结束时,我那盅酒也没有喝完,而他俩却喝下了三盅酒。

  次日又是在亲戚家里坐席,几个大人围桌而坐,我和一个同龄的小孩子坐在大人中间,显得有些拘谨。我面前的小酒盅里依然只斟了浅浅的酒,当我跟随着大人端起酒盅时,因为有了前一天喝酒的经历,忽然产生了一种冲动,想要表现一下自己,于是大胆吸了一小口,并强忍着辣味咽了下去。立刻,一阵火烧似得灼热感从喉咙直达肚腹,我差点儿失声惊叫。灼热感很快就消失了,并没有什么异常发生,我渐渐平静下来,心中也不再惧怕。接下来,大人说话我听着,大人吃菜我也吃菜,大人喝酒我也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再添酒的时候,大人们才发现我的酒盅已经空了,都瞪大了眼睛看我,一脸惊讶,七嘴八舌地说,这小家伙还挺能喝,好酒量啊。给我添上酒,大人们又一齐把目光转移到对面那个同龄的小孩子身上。那个小孩子的酒几乎没动,大人们便七嘴八舌,让他以我为榜样,学着喝一点。我就很得意的样子,那小孩子就很羞涩的样子。再继续喝酒,我还是那样子喝,而那小孩子也开始学我的样子喝。大人们都很高兴说,好啊好啊,将来都是海量啊。不知不觉已经喝了七八盅,我出来上厕所,走路像是要飘起来。那个小孩子也走到院子里,我看他晃来晃去的,就哈哈笑着朝他跑去。没想到我一跑更是东倒西歪,他也指着我哈哈笑起来。我们两个就在院子里晕晕乎乎地转来转去,嘻嘻哈哈笑个不停。后来那个小孩子走了,我也迷迷糊糊在一个房间里睡下了。

  半夜里,我的肚子开始翻江倒海般地难受,不停的呕吐。折腾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还是难受,头昏,脑胀,恶心,浑身无力。回家之后继续难受,母亲只好带着我到村卫生室治疗,医生说我是酒精中毒,打针,吃药,几天后才渐渐恢复正常。

  幼年的无知让我深深体验到了醉酒的痛苦,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此后数年时间里,我再也没有沾过一滴酒。父亲周末从单位回到家,有时候会喝一点酒,我只要一闻到那股酒味,就会有一种恶心呕吐的感觉,仿佛见了毒药一般,总是远远地避开。

  再次喝酒时我已经十五六岁。那是在一个堂兄家里坐席,我一再表明自己不敢喝酒,并且讲了小时候醉酒的经历。堂兄听了,说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一直以为这句话是用来讽刺那些胆小且不辨真伪之人的,没想到却被堂兄用在了我的身上,不由得有些汗颜。仔细想想,堂兄的话似乎不无道理,但是面对这种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气味浓烈的白色液体还是有些望而生畏。堂兄一次又一次地劝我少喝一点,反复强调少喝一点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我推辞不过,只好硬着头皮喝了一点,酒入口腹之后,除了感觉一股熟悉的呛人的热辣味,并没有出现令我担心的痛苦症状。我稍稍放了心,分几次喝光了盅子里很少的一点酒,见其他人继续举杯同饮,似乎意犹未尽,还想试着再喝一点,却被堂兄果断阻止了,提醒我要慢慢适应。堂兄的耐心引导让我很快摆脱了幼年时期因醉酒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从此拨云见日,阴影顿消。

  二

  青年时期,我开始频繁地参与到各种酒场中,对酒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

  家乡人的好客,在酒场上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似乎永远都是通过劝酒来实现的。劝酒的方式多种多样,劝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客人喝的越多,主人就会越高兴。为了劝酒,人们还总结出了一些经典的顺口溜: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似乎喝下去的不是酒,而是感情。

  酒桌上规矩很多,而目的往往只有一个,就是劝人多喝酒。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初次在酒桌上见面,要喝“认识酒”;认识之后还要再喝,叫“加深印象酒”;一桌子人共同举杯喝酒,那叫“同着喝”;两人一组分别喝酒,那叫“展开喝”;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也有讲究。比如从酒瓶往酒盅里倒酒,最后一盅没倒满,酒瓶里没酒了,这叫“胜利壶”,要喝;打开另一瓶酒,先倒出一点儿,叫“开瓶酒”,要喝。酒桌上劝酒的招数花样繁多。有一次我在一位同学家里坐席,遇见同学的一位“表兄”,他问我,家中老父亲可好。我说好。他说,我敬伯父两个酒,祝伯父身体健康,伯父不在场,请你替伯父喝了。又问我,家中老母亲可好。我又说好。他说,我敬伯母两个酒。还是让我替喝。我明白那位“表兄”表面上是在问候我的父母,实际上却是为了让我喝酒,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二者兼而有之”。无论怎样,过后想一想心里都有些不爽。有时候,两个人喝了“认识酒”,第二天见面不一定真的认识。“展开喝”时,是两个人直接进行交流的时候,一方提出来,另一方不能拒绝,否则容易造成矛盾。此时喝多喝少情况也不一样,喝得多说明情感交流很通畅,喝得少说明情感交流遇到了阻碍。有一些人为了所谓“感情”可以不顾一切地喝,以至醉酒。还有一些人把喝酒看的重于一切,他喝了,对*不及时喝,他会把酒泼到对方脸上,最终闹得不欢而散。尽管如此,很多人只要坐到了酒桌旁边,就会渐渐进入到一种亢奋状态,只管没完没了地喝酒,不计后果。

  酒作为一种交际物,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谊,确实起到了增进感情的作用。然而,经历过一些酒场之后,我感到酒场又是一个比拼酒量的战场。酒量大者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应付自如,开怀畅饮,尽显英雄本色;酒量小者往往成为受攻击的对象,推辞,尴尬,难堪,窘态百出。

  刚刚涉足酒场那段时间,我表现的异常活跃,喝酒从不示弱,别人怎么劝,我怎么喝,我也会主动去劝别人喝,你来我往,举杯共饮,酒酣耳热,十分快意,时常会导致饮酒过量。我发现自己每次饮酒过量,当时并无大碍,虽然有些头晕脑胀,手脚不稳,却能够把持住自己,既不会呕吐,也不会胡言乱语,更不会撒酒疯。但是痛苦往往会从第二天开始,具体表现为:头疼,恶心,胃里面像是有一股毒液在流动,又像有一把菜刀在翻滚,苦不堪言。这种情况被人称之为“倒醉”,据说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尤其大。每当因为“倒醉”致使身体遭受各种痛苦的煎熬时,我总是发誓再也不喝酒了,咬牙切齿,视酒如仇敌,看到墙角那儿竖着一只酒瓶子,也恨不得立即抓过来摔个粉碎,以泄心头之恨。可是过不了多久,痛苦消失的无影无踪,又遇到了酒场,亲朋好友坐在一起,把酒言欢,其乐融融,经不住众人相劝,很快好了伤疤忘了疼,还是要继续喝。

  领教了几次“倒醉”的滋味,我开始注意节制饮酒,然而很多时候,因为盛情难却,因为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定,还是免不了要重蹈覆辙。

  一次,我外出时遇到一位故交。这位故交是个热情而善饮的人,他一见到我就拉住不放,非要留下我喝酒。很长时间不见,我也很想与他叙叙旧情,于是欣然接受了邀请。

  那天是在他的宿舍里喝酒,他又叫来两个同事作陪,每人面前一个二两半的玻璃杯子,都倒满了酒。根据酒场规矩,一开始是“同着喝”,并且规定了几次喝干。我十分小心,小口啜饮,暗暗告诫自己尽量少喝。可是喝着喝着,就到了规定的次数,别人的杯子已经空了,而我的杯子里却还剩大半杯酒。酒场上喝酒,不分酒量大小,只注重公平,如果有人喝得多,有人喝得少,多喝的.人心理就会不平衡,就会对少喝酒的人不依不饶。我马上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众口一词,都劝我把杯中酒喝尽。我面露难色,陪着小心,再三推辞,说自己真的是酒量有限,不能多喝,希望他们能高抬贵手放过我。但是他们一致认为,我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他们说,谦虚当然是一种美德,而过分谦虚却是一种骄傲。最后他们又一致认为,我不喝光,就是瞧不起他们。一开始我还能坚持,后来我就受不了了,觉得为了一杯酒这样让人劝来劝去,似乎太不识抬举,太不给人面子。于是,长叹一声,抛开一切顾虑,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几个劝酒者齐声叫好,兴奋不已,说男人就应该这样子,能喝就放开量喝个痛快,何必扭扭捏捏。我被他们这么一说,也有些忘乎所以。于是,又倒上一杯。接下来是“展开喝”。此时,我的心理防线已经荡然无存,完全进入了来者不拒,不计后果的状态。我不再让别人多费口舌,对方喝多少,我也喝多少,端起酒杯尽管往嘴里倒,管它肚子接受不接受。不知不觉,第二杯酒又喝下去了。于是,再倒上一杯。此时,平日话语不多的我已经变得口如悬河,滔滔不绝,别人不跟我喝,我反而要找个理由跟别人喝,一付纵横酒场,无人能挡的样子。

  那天晚上,我是怎么回家的,几乎记不清楚了。第二天,“倒醉”如期而至,恶心,胃疼,痛苦的感觉来势汹汹,熬过几天,难受的滋味依然没有消失。忽然有一天呕吐不止,最后吐出来的一口东西里似乎掺杂着血丝,不由心生恐惧,去医院一查,胃出血。于是,吃药,打针。这期间,几乎没有食欲,人瘦了一圈。医生告诫我,要想好好活着,以后就别再喝酒。我频频点头,一脸沮丧。

  青年时期的无畏又让我的身体数次受到过酒的伤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酒桌上的行为,痛定思痛,决心忌酒。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少参与酒场,偶尔参与也是滴酒不沾。

  那些年里,各种各样的酒席场似乎特别多,单位里组织什么活动,与外单位之间发生什么交往,最后都要在酒席场上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有一回,我有参与了一个酒席场,一直没有喝酒。同桌一位不善饮酒的年轻同事也与我结成统一战线,一直不喝。期间,本单位的领导和一位上级领导一起过来劝酒,所有人都喝干了杯中酒,那位年轻同事也不再与我结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博得了领导的好评。而我依然坚持不喝。领导看我一眼,一句话没说,脸色有些不悦。从那之后,我感觉与那位领导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了。

  三

  人到中年,对于酒场,我的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尽量躲避着,一方面又不得不涉足其间。

  人在社会中生存,相互之间需要交往,而交往又离不开酒场,酒场可以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劝酒能够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很多人聚在一起喝酒,性格不同,酒量不同,地位不同,对酒的喜好程度不同,酒场中往往会呈现一种复杂的局面,劝酒者能在酒场中起到组织、协调、理顺的作用。况且,人们赋予酒里的内容又太多,似乎一切人情世故都尽在其中,因此酒场中盛行劝酒之风也就不难理解了。很多时候,人在酒场中不善饮酒,会被人冷落一旁,变成不受欢迎的另类。

  有一回,我与几个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聚会,我高高兴兴地前往,一心要重温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握手,寒暄,落座,酒场上气氛热烈,酒杯举起来,我却一下子变得小心翼翼,畏畏缩缩,如履薄冰一般。喝着喝着,我又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因为大家杯子里的酒已经喝干,而我杯子里的酒却还有不少。于是,大家又开始一起劝我,因为有了以前太多的惨痛教训,我无论如何都不敢多喝。老同学在一起说话一向无所顾忌,喝酒之后更是口无遮拦,有一位就大声问我还是不是男人,我唯唯诺诺,点头称是,他说,既然是,就把酒喝了。我又陪着笑脸,摇头,无地自容。后来,人家都在那里杯觥交错,欢声笑语,共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只有我独坐在一旁,冷冷清清,有些落寞。

  还有一回,我与几位朋友在一家饭店聚会,大家也渐渐习惯了我的喝酒风格,不再计较我喝多少。酒席快要结束时,有人告知大家,在隔壁房间喝酒的一位领导过一会儿要来劝酒。这几个朋友是一个单位的,他们单位领导要来劝酒,自然是要恭候着。这时,一位朋友跟我谈起了隔壁那位领导在酒场上的喝酒特点:他只与同级别的人或者级别比他高的人喝酒,而与下属喝酒时,他只喝矿泉水,他手里通常会端着一杯水,挨个与下属喝,他沾沾嘴唇,下属必须喝干一大杯,如果下属没有喝干,他就会命令下属喝干。这几位朋友的级别都比那位领导低很多,属于下属之列。我连忙问朋友:如果那位领导来劝酒,我怎么办。朋友说:如果你不想喝,最好出去躲一躲,到时候别让那位领导失了面子,下不来台。正说着,门外一阵喧哗,隔壁那位领导来了。我想躲出去已经来不及了,情急之下,急忙起身走进了房间内部的一个洗手间。站在洗手间里无所事事,我觉得自己的处境既尴尬又滑稽,为了防止有人进来发现,我便把门插了。在里面待了一会儿,闲得无聊,只能听到外面一片噪杂的声音。我想,那位领导要挨个劝酒,一时半会也完不了,就这么一直呆在这个地方,实在有些憋闷。环顾四周,发现旁边的一个窗户半开着,仔细观察了一下,可以从窗台跳出去。虽然人到中年,身子有些沉重,关节也有些僵硬,但是童年时期练就的爬墙上树本领还没有完全丧失。只是落地时,不小心被靠墙的一排冬青划伤了腿上的皮,有些疼痛。但是一想到躲过了领导的劝酒,心中也便释然了。不远处有一个凉亭,缓步走进去,独自坐着,夜风习习,繁星点点,心绪平静下来,环顾四周,凉亭周围生长着各种植物,一片静谧,偶尔可以听到几声虫鸣。我在凉亭里坐了很长时间才又回到酒场上,酒场上的人都惊奇地看着我,问我去哪里了。原来,我在凉亭里独享一份清静时,房间里却发生了很大的混乱:在我跳窗而出之后,恰好那位领导要上洗手间,却打不开门,朋友想起我刚才是躲进了洗手间的,于是都聚到门口大声喊我,可是无论怎么喊,都没有动静,就很奇怪,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动静,怕发生什么意外,马上找到服务员说明了情况。服务员不敢怠慢,立即拿来钥匙把门打开了,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一时间,都有些匪夷所思。恰在这个时候我回来了。等我把事情经过跟他们一说,大家才恍然明白了什么,一时间看我的眼神却都有点怪怪的。

  人到中年的无奈居然让我把童年的一些顽皮招式施展出来,想想真是有些哭笑不得。

  四

  我有一位同事,酒量极小,在酒场上对于别人的劝酒,总是摇头,摆手,面露难色,象征性地端端酒杯,碰碰嘴唇,或者是以茶代酒。有一次他被逼无奈,强喝下去一口,当场就吐了出来。他对于酒的畏惧感要远远超过我,为了应付一些关系,却还是要一次又一次地参与到各种酒场。

  我还有一位同事,年轻时候酒量极大,酒场天天不断,而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出现了各种疾病,也对酒有了畏惧感,开始注意节制饮酒,甚至忌酒,并尽可能地远离酒场。他曾经深有体会地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喝酒感受:喝得高兴,喝完不高兴;喝得不高兴,喝完高兴。我听了深有同感。

  我理想中的酒场,应该是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借酒谈心,酒分量饮,精神放松,*自在,喝的要高兴,喝完了更要高兴。

  从小就熟读古人关于酒的一些著名诗句。曹操有“对酒当歌”的感叹,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潇洒,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欧阳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美好的意境曾让我深深陶醉其中。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却因为喝酒而深受其害,变得小心翼翼,畏畏缩缩,对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不得不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酒乃粮食之精华,中医认为,适量饮酒,可舒筋活血,养生益寿。我对酒并非毫无兴趣,最近这几年,我有时候也会一个人在家酌酒自饮,适可而止,希望通过少量饮酒促进身体健康。

  想想这些年的经历,应该说,我畏惧的只是酒场,而不是酒。

  确切地说,我畏惧的是一种酒场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