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3、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4、A、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5、B、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6、B、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7、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8、C、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9、C、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10、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11、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12、D、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13、D、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分析题
14、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15、E、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16、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17、F、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18、G、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19、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20、H、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21、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22、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23、人称作用题
24、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25、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6、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27、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28、关于散文的表现手法 导语: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散文的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一.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29、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常见提问方式(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0、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31、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五)、景物描写作用题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②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④象征、暗示作用。 (六)、写作内容作用题 【知识储备】
32、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
33、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34、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5、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6、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37、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8、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9、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40、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及效果)
41、散文中的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42、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43、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44、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45、景物描写的作用
46、标题作用题
47、段落结构作用题
48、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几种常考的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引用、比拟 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多用关联词语,逻辑性强,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多用于书面语; 短句:结构简单,容量小,但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常用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中。
49、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50、照应(呼应)
51、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二)、段落作用题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52、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
53、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54、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55、线索作用。
56、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オ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四)、标题作用 【知识储备】
57、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58、艺术技巧作用题
59、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60、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61、语句作用题
62、象征意味、寓意深刻。
63、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64、贯穿全文的线索。
65、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