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打瓜散文
在瓜类家族中,我最喜欢的是打瓜。我恍惚记得古代的几位诗文大家都有其特殊嗜好,如晋代的陶渊明独爱菊,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钟情于竹,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我喜欢打瓜,完全出自于深切的生活体验,发诸于真情流露,只不过沾上一点附庸风雅之嫌罢了。可如今的街头或菜市上,很少见到打瓜的身影。起码在北京是这样的怪!十几岁的娃娃们甚至不知打瓜为何物了。
打瓜的外形大体像西瓜,只是个儿略小些。瓜皮也不都是绿的,还有黄的、白的、粉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我喜欢打瓜,是因为和西瓜比起来,有三个吐出的特点:第一是结瓜多,收益高,一棵打瓜秧至少结两三个,有时结的瓜兄弟七八个,不像西瓜似的,一棵秧只结一个瓜的独生子。第二是全身是宝,皆是美味。不只是瓜瓤甘甜可口,那厚厚的瓜皮可挖出来炒菜做汤,据说还有去火健身的'药用价值。第三是情趣盎然,悬念丛生。在一堆打瓜中,即使是很有经验的“瓜把式”,也只能凭弹一弹,听一听确定生熟。即使是很仔细地挑来选去,但谁也不能断定哪个打瓜瓤的颜色和口味。打瓜的瓜瓤有红的、粉的、橙黄的、淡紫的,也有纯白的。五颜六色,各呈异彩,姹紫嫣红,简直是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杰作!颜色不同,味道也有异:有的纯甜,有的甜中有酸,有的淡淡无味吃起来却格外清爽;有的沙瓤,水分多,吃起来送你满口清凉……隔皮看不到瓤,正是打瓜的魅力和情趣所在。吃瓜时,常因挑到个好瓜而引出洋洋自得,也因没选出一个中意的好瓜而显出一脸苦相。在大伙的一片欢笑声中,谁都吃得津津有味。打瓜这三个特点中,第三个特点更有魅力,可以说是在瓜类家族中“独树一帜”了。
在瓜类家族中,打瓜还有三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助消化,二是好存放,三是瓜籽值钱。和西瓜比一比,西瓜是热货,多吃了西瓜上火,而且放一两天味道就变,放三四天,瓜皮就烂。打瓜不仅解渴,而且败火。你把一堆打瓜随便放在背阴的墙角,放个十天半月外皮不变,瓜瓤的味道依然。如果近几天消化不良,吃饭不香,吃个打瓜,很快就会觉得肚子空空,饭量见长。这里面到底有何科学道理,我是一瞧不同的,还望有关专家来论证。但打瓜籽是不会像西瓜籽那样随便乱吐乱扔的。因为它有用,值钱。打瓜籽以也叫黒瓜籽。晒干炒熟,就可吃可卖。嗑瓜子,是一种很优雅的休闲方式。嗑打瓜籽,更是味道好极了。一个打瓜的瓜籽比一个打瓜还要值钱,怪不得种瓜人宁可让你白吃瓜,也不会让你把瓜籽带走呢?据说,打瓜籽还是做染料不可少的原料,将来这打瓜籽也许更会大有可为,我们将拭目以待吧!
打瓜之得名,全在这个“打”字。每次吃瓜时,一手托瓜,另一只手只须轻轻拍打几下,圆圆的打瓜自然从中间裂开,一分为二。分开后你来看,两半个瓜大小基本均等,实在也是打瓜的一绝。吃时可用勺子挖,也可用手抓,简便易行如探囊取物。“拍一拍,就裂开,打一打,就分家。”也许正是猜打瓜的好谜语呢!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的家乡几乎村村有几处打瓜地。每个打瓜地都搭着奇形怪状的瓜棚,远望像一艘艘小船浮在大海一般的庄稼地里。走近瓜棚,棚内有个木板床,棚外有个放瓜籽的小盆。走路人渴了,吃几个打瓜是不要钱的,只留下瓜籽即可。瓜摘完了,地里有生瓜蛋子,有瓜皮,可以喂猪,也可让它们烂在地里当肥料。农家人说:种瓜是为了养地。瓜地上种萝卜叫“瓜茬萝卜”,吃起来又脆又甜。
想念你呵!打瓜!你勾起我多少童年的记忆,也引起我多年不见你身影的遗憾!有人放弃了你,大概是你的身价太低,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我还是想念你,因为你憨厚、实在,有醇厚的内蕴。今日听说农贸市场上有人卖打瓜了,我听了,乐不可支。我想这卖打瓜的人,很懂得市场需求,智商肯定不低,相信会有一天,纳普是憨厚的打瓜,还会在运河滩头、京郊大地上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到那时,我会听到人们对打瓜的赞美之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