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乡村不见炊烟散文
因为对暴风雨有特殊情节,又因为上车时刚好下了一场暴风雨,所以这次乘车没有打瞌睡。平时我只要一上车,无论是什么车,无论是什么时候,我都会打起瞌睡来,乘车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休息。
夏天的暴风雨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刚刚还是十分养眼的暴风雨,眨眼之间就风平雨静。被暴风雨虐待后的傍晚的太阳更像一个斜挂在天边的月半的月亮,只是淡淡地散出一抹黄晕的光,羞涩地躲在雨雾后面。这个时候你尽管睁大眼睛盯着太阳,也丝毫不会有刺眼的感觉,所以也无法体验“夕阳无限好”的妙境。高速公路建在城乡之间,不知是设计者的刻意还是地理位置的天然,反正高速公路俨然成了城乡的分界线。从诸暨往上海走的是沪杭线,我坐在车的右侧,就是靠乡村的一边。
记忆中傍晚的乡村远比傍晚的城市忙碌,可是现在我向左看看向右看看后,立刻推翻了我的记忆,因为我看到是城市远比乡村忙碌。
傍晚的城市在那可怜的微弱的夕阳里,依然是高楼林立,影影绰绰。那月亮似的太阳漫无目的地穿梭在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中。人流、车流、物流把城市装扮得忙碌不堪。雨后的城市暂时阻挡了尘埃的飞扬,但喧嚣声依旧拥挤,夕阳下的城市忙碌似乎刚刚开始。
傍晚的乡村有点寂寞,参差不齐的人家安祥地躲进了黄昏。乡村长大的我的脑海里的烙印很深:傍晚的乡村最热闹,最忙碌,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意图。陶渊明在《归去来兮》中的描述:“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不知醉倒了多少后来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不要说是故人,现代人都羡慕得眼红,甚至纷纷仿效,开农庄,吃农家饭,搞农闲娱乐,竟然成为时尚。陶渊明做梦也没有想到二千多年后他的生活引领潮流。当然当他知道那么多的后人与他的恬淡自然,悠然常闲的心境背道而驰去搞“农家乐”的话,肯定是要痛心疾首的'。当年一曲*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把傍晚的乡村唱得多么亲切,多么依恋,多么飞扬,暮归的老牛,缤纷的云彩,荷锄的老农,牧童的歌声,一切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了。而如今,掠过车窗外一幕幕的是荒芜的农田,整个田野杂物多于农作物,田埂上杂草丛生,渠道里水草蔓延,见不到归耕荷锄的农民,听不到归牧的短笛声和农妇招唤鸡鸭入窝的呼声。
傍晚正是烧晚饭的时节,却在整个乡村上空,见不到袅袅上升的炊烟。那是因为煤气代替了柴草,电饭煲代替了饭锅。生活水平提高了,大气污染保护了,新农村的建设向城市积极靠拢了,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了。可是那天然的田园逐渐消失了,乡村的“乡境”也逐渐消失了,我想以后再也不可能出现第二个陶渊明了。
一切都成为记忆,一切都成为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