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迹隔烟霞散文随笔

  莲花山,依旧是肆意的绿,沿途民居也变化不大,熟悉的野景扑面而来,累累果实坠弯了枣树。桃树谢了姹紫嫣红,片片绿叶恣情伸展着生机。不同于厦门的是路人稀少,车辆更是少见。看见两头大水牛,黑黝黝地卧在路中心,像两座小山包,人来了,也不起。车要通过,滴滴地按着喇叭,可偏偏牛主人也不管,牛也不管,只管卧着,那份悠然自得似乎睥睨众生。或许是寺庙的牛得了真传。

踪迹隔烟霞散文随笔

  山上正新建殿堂,旧时的庙宇脱却了朱红,斑驳得很沧桑。几座殿内的`神祗慈眉善目,一如既往看遍人间冷暖寒凉。

  记忆中座无虚席的露天斋堂,只剩几桌破败的竹桌竹椅。

  依然有信众不顾山路崎岖,来此朝拜。红男绿女背着香火,收敛着心情,虔敬地种下一个善果,只待他日能了心中的某种牵挂。

  居士说来了就捐点善款吧。上山路上,正蜿蜒前行,忽从来路的拐弯处冒出一辆速度极快的吉普。迎头开来,幸而开车的小伙反应极快,一打方向,向右让过我们,再加上夫开车向来稳重。另外也是靠了此山的神灵庇佑。于是在功德簿上留了夫的名字,算是此行的一点痕迹。

  回途中,再去水库,远看如嵌在山间的一个玉环,近看却甚是失望,只有水库*一座小岛上建了两间小屋,让人侧目。停留片刻,一叶小船无声划来,一个面容麻木,矮小精瘦的男子下船,拴好缆绳,径自去了。水库边有许多钓鱼的人,许久也不见有人有鱼上钩。

  在水库大坝下照相,临走匆忙,忘了随身带的小包,虽无巨款,但充电器,手机都在里面。菩萨保佑,行出2分钟,忽然想起,回去寻,已在别人的自行车架上,讨要时倒也痛快归还。

  又去永宁寺吃素斋,环境竟然还有几分清雅,态度甚好,满意而回。

  几日的新鲜后,不再在城中闲逛,儿子也不再嚷着吃这吃那。老家的清汤,在记忆中极为味美,可惜寻觅几次,找不到正宗。

  我在寻觅儿时老家美食的记忆,儿子却在烙下老家关于美食的记忆,希望现在寻觅到的,能给儿子留下美好。

  虽然老家变得和其他城市一样,但有一些终究是无法改变的。老城印象,梅江河两岸百年的老树,代代相传的美食,一听就懂的乡音,这些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痕迹,就如基因,在遗传时自然就显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