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火山群的散文
走进火山群,却疑似漫步绿岛链。我脱口而出:“森林障目,不见火山。”当然是对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接龙。
绿,像这个时代从天而降的容颜,它不光挑战着我对火山群的判断,而且分明在提醒我:其实,你已经进入大同火山群的核心地带了。一瞬间,我仿佛在懵懂中穿越这样一个现场:“轰隆隆——”在一阵紧似一阵的巨大轰鸣声中,三十多个幻灭般的庞大液态火柱挣脱地表,刺破长空,大地剧烈颤抖,苍天遮云蔽日,排山倒海的岩浆烈焰像洪峰一样张开血盆大口,席卷方圆900平方公里的一切生命,最终在如今的大同盆地和桑干河流域宣示般地隆起了神秘而庄严的金山、黑山、狼窝山、马蹄山、老虎山……
“火山爆发,让所有的绿色都没了啊!”我身边的一位大同人喟叹。
这种喟叹的神奇在于,它不光用绿色代替了所有的生命,而且似乎是,灾难仿佛发生在昨天。昨天是哪一天?是二十四小时前,还是几万年十几万年前?据载,作为中国六大火山群之一的大同火山群,大概从74万年前开始,经过三期反复多次喷发,距今40万年前进入活动高潮,大约在10万年前才渐渐停止喷发。而74万年前更为远古的时代到底喷发过多少次,人类的智慧鞭长莫及,因为,人类只不过仅仅是人类。脚下,这些被学术界称作火山渣锥、混合火山锥、熔岩锥的生命禁区,古人曾痛心疾呼,兴叹叠加:“青山安在?安在青山?”。如此喟叹,一今一古,如出一腔,像极了一次洞穿岁月的电话连线。
我必须相信,这绝不仅仅是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对绿色的呼唤。
视野里,除了树,就是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栽树的大同人和一脸好奇的观光者。一位正在移栽幼树的农民告诉我:“过去,咱这雁北一带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栽一棵树比养一个娃还难。”这是大同人的幽默,但我没笑出声来。面对废墟的微笑,一定比废墟更要难看。现场听到一个故事:有位负责林木管护的赵姓老兄,长年累月在艰苦的实验中育苗植树,像大禹治水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上坟时不慎引燃了25棵羸弱的幼树,他一气之下扣了朋友的`车,还罚了款,监督朋友补栽了树苗,一棵,一棵,一棵……如今的火山群早已实现了种种的可能性,不仅披上了30万亩的绿装,还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有游客感慨:“绿水青山,让火山群有了气质和尊严。”
一个比火山群更要古老的事实是:两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这里还是降雨充沛、江河纵横的热带雨林气候,在如海如瀑、如云似雾的万顷绿色中,各类恐龙以主人翁的姿态,*、骄傲地繁衍生息了一亿多年。如今,恐龙灭亡的原因早已不是什么迷局,可是,那些神奇的绿色去了哪里?我们叩问大地,可是,大地沉默如大地。要问与沉默对应的词是什么,你会想到爆发吗?
但有一种东西,它是有声音的,这是燃烧的声音,它燃烧时与火山一样通红如霞,有形状,还有温度和光芒。它在如今千万家现代企业的炉膛和老百姓的厨房里安详地燃烧,它的名字叫煤。它由绿色变来,又化作灰烬而去。关于煤的成因,说法很多,其中的一种解释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时期伴随火山爆发造成的地质变化,致使周边植物被颠覆性地深度掩埋,从而演变为煤。我只想说,那些消失殆尽的绿色生命,大多数最终还是以不可再生资源的形式馈赠给了人类,其中的大部分,留给了工业化时代的我们。如若说,火山群是一堆堆生命的灰烬,那么,当所有的煤化为灰烬呢?专家告诉我:“对煤炭的掠夺性开采早已让大地和生态不堪重负,大同人正在尝试开发光伏发电资源,但是,煤,依然是人类的重要生命线。”
火山的光焰早已不在,但我们从煤的燃烧中,分明看到了与火山一样的表情和模样。而眼前的火山群,你能认准它到底是生命的乐章?还是墓碑。
一片树叶,在地球上只有一次绿色的机会。那天,我曾小心翼翼地钻进一个深达150米的现代化煤井,轻轻的、轻轻的抚摸原煤的肌肤,一遍又一遍。在一些煤层的剖面,古代植物的叶脉清晰可见,我不认为那是众多绿色的集体死亡,它们更像万古岁月里火山群一样悲壮的睡眠,脉搏跳动,呼吸可闻。煤井只有150米,假如它是无底洞,我情愿走到底。它的出口,永远在地球上。
“咱栽活一棵树,就是给前世还账哩。”说这话的还是那位农民。
已是午后,长空如洗,这是闻名遐迩的“大同蓝”。马蹄山那边的树林里传来著名的山西民歌《圪梁梁》,深情而悠扬:
“对面山的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要命的二妹妹……”
我纳闷:“火山群里哪有要命的二妹妹呢?”
大同人笑了:“多啦。”
“何以见得?”
“一棵,一棵,一棵……”
一块美丽绝伦的火山石就在我脚下,我没好意思带走它。它到底多少年没享受这样的绿了,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