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散文随笔
第一次到宋家店,是在数年前,它虽没有像绍兴其它一些地方那样有名,不过依山傍水,小小村落却是清爽得令人惊奇。尚记得饭后,大娘娘(地方语:大姑妈)让我去楼上小憩,温暖的亲情将心浸润得充满幸福的感觉,甚至有了流泪的冲动。开窗朝外眺望,青砖黑瓦错落有致,远处是高高的青山,山与村落之间是一条蜿蜒的小溪,山上布满积雪,微风吹过澈人肺腑。
这就是我父亲几代人生息的地方,自从父亲十八岁到上海去讨生活,结婚生子,就再也没回来过,父亲不止一次地跟我讲起宋家店,说什么时候带我去看看,说那是一个山村,要盘绕着上去,父亲故世早,最终也没成行。有时遥望夜空,想起父亲时,也会想起从未去过的宋家店。
去年岁末,天下着蒙蒙细雨,我携着妻子又踏上了宋家店的土地,短短几年工夫,这里又多了几幢小楼房,但在我眼里,依然是如此清爽,剔透。只是经过了这几年山风细雨的涤荡,她早已去除了青涩的味道,已然出落成一位气质出众的大家闺秀了。
我们一大帮人步行沿着村落小路左转右弯,来到了靠近山边的一个院落,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屋内很干净,但看得出经常有人来打扫,这就是父亲的祖屋,好多年都不住人了,但隐隐还是显出当年大户人家的派头。应我的请求大家在故居前照相,想不到父亲这一族人亲属还有那么多人,他们让我站在一大群陌生人中间,说我的辈分还不小呢,大家开心地笑着,挤得更紧了。
在去宗祠的路上,有一条青山板铺就的路,路面已经被村民们踩得油润且极富活力。这条路,具有古越的味道,风雅十足。一到这里,似乎就能看到穿着短衫、头戴毡帽的绍兴人正穿梭来去,或是荷锄,或是提篮,田园的淡香迎面而来,沁人心脾。
宋氏祠堂已有些破旧,大表哥说,现正在募捐准备翻修,从宋家店出去的人不少,好些人都从国外寻亲归来,如今钱已筹得差不多了,我看了一眼妻子略显窘态,还好妻子爽快地拿出一千元钱来。正面墙上挂着几幅人物画像:“宋沅,末代进士,曾为鲁迅的第一版《呐喊》作序,”还有几位身穿清朝服饰和长衫马褂的,都是些光宗耀祖的人吧。见表哥还要介绍下去,生怕又要花钱,赶紧打断说,还想去祖坟看看,时候不早了,晚了怕山路不好走,便匆匆退出。都以为上海人有钱,其实徒有外表罢了,全不能和如今的“乡下人”比。
绍兴人历来以头脑活络、能说会道著称,村里的年轻人做纺织品生意的颇多,表哥家好几年前就搬出老宅买了车子、造起了楼房,过上小康人家的生活。今天的宋家店早已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阿Q”等山里人的.落后和愚昧,他们凭着智慧和勤奋求得了福泽。
事实上,故乡有许多难书难画之处,无法一一道来,只能靠自己的灵犀去体会,宋家店正用一种自信和骄傲向世人展示乡村的秀美和富裕,秀美的是绿的山、绿的水、绿的树;富裕的是“口袋”、“书袋”、还有“脑袋”。
宋家店,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是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