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辈子的修行散文
看到这样的字眼,或许很多人会觉得矫情。确实,当下能够坚持读书的人并不多,我自己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把读书只当做一种消遣,而非真的用心。
2005学年,带过一届初三,注册了新浪博客尝试写文。
2007年,我开始负责学校的文学社和学生征文的整理。但写文,却因诸多原因搁浅。
直到2010年,加了腾讯Q一Q。在网络看到许多草根作者的东西,沉寂很久的文字梦想,居然在心底又升腾起来了。接着,开始在空间里码字,开始发觉文字的趣味,开始知道自己如此幸运: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可以与学生一起领略文字的世界。有同事曾说,你是我们学校最像语文老师的语文老师。有朋友说,你是“歪打正着”,抛开自己所学的专业,反而找到了最能施展自己的舞台。面对他们的言语,我一笑置之。不过我发觉在实践中,自己的读书、写文,与课堂上的教读、教写,可以彼此影响,甚至可以相得益彰。
于是开始大量的阅读。最初,阅读书目是根据人教版的`课本和教研室规定的阅读书目来确定的。从七年级上册开始,六册书里边,相关课文的作家作品,选择性地买取一些阅读。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作者是宗璞,由此,我选择了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还有他父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比如八年级的课文《信客》,作者是余秋雨,我根据课文顺藤摸瓜,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以及后来出版的《中国文脉》。如我教学了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于是阅读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整理的汪曾祺作品系列《彩云聚散》《一辈古人》《邂逅》《受戒》。又如我教了九年级的《我的叔叔于勒》读了莫泊桑的小说集《羊脂球》。初中教学,文言文也是个难点,阅读古代典籍,也是语文老师必须的。记得一个寒假,啃下了一本《史记》还有一个寒假,读了《唐宋八大家散文》。曾经手术后在家休养,闲得慌时,读了《东坡志林》《曾国藩家书》。还有在教学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由此读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后来,视野渐渐扩大,我就经常去新华书店淘书。每次去,总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家里的书架,越来越满。有了网一购,买书看书就更加方便了。看得多了,阅读体验也随之增多,并且越来越丰富。为了不遗忘,我开始写读书笔记。在前几年,读书笔记是比较零散的。如看电子版《百家讲坛》(全集)写过,看于丹讲《丹诗词韵》写过,看《人间词话》《小窗幽记》写过,看《浮生六记》《东坡志林》写过。去年上半年,我开始把自己的一些随感整理在《撷思录》里边,如看张爱玲的小说笔记,如看张岱的两本书的笔记,如看香港作家西西小说的笔记,如看余华随笔的笔记,还有看教育家顾随、商友敬、钱理群等的笔记等……
其实,最初写东西,没有过多的念头。写着写着,开始尝试小说,开始尝试读书笔记。每一种尝试,都是一种历练。再反过头来,回到教学。课内阅读如何引向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怎样结合起来才是最佳?怎样带动学生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学生活好像也不再是那么干巴巴,也不再是那么像无头苍蝇般地乱撞。
陆游有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他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喜欢用后两句来勉励学生,我觉得,我们现代人不仅要不断地实践,更要学习古人做学问的劲头,不遗余力。宋代大学士苏轼,天资禀赋非同一般,但做学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所以,还是废话少说,记住一句话——读书,该是人一辈子的修行。
我是,你是,他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