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or有散文
无or有散文1
读初中时,学校高年级有一位患佝偻病的男生;读大学时,音乐专业有一位患白化病的男生。不相同的疾病,但因为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外观,他们受到过度的关注。撇开这些,前者除常常看到他照常上体育课,其他都不了解;后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但他时常生活在镁光灯之下,欢呼雀跃之中,享受着与常人一般的人生。或许,因为性格的极度开朗,专业素养的优势,他在某些方面比正常人还强势。
工作后,有一段时间夜晚出门散步几乎每晚都遇到一位步履蹒跚,姿态类似患过半身不遂的男子。每抬一次脚,对他似乎都异常艰难,脸面肌肉紧张,眼神也流露出格外的异样。那样的眼神,我一度极度害怕,一度遇到他就躲而远之或步调加快。
那之后,从每晚都遇到到现在几乎出门都可能遇到。如果说前两位男生给我的印象算深刻,那么,第三位就算震撼我了。
早上,他手拿一个馒头,迈着艰难的步伐前行到我不知的方向;中午,他两手空空,依然迈着艰难的步伐前行到我不知的方向;夜晚,他两手空空,仍然迈着艰难的步伐前行到我不知的方向。频率极高的相遇让我对他越发好奇。他一天出门多少次?他有家人吗?如果有,那他的家人呢?独自出门,他们放心吗?他出门频率为何如此之高?太多疑问,但我找不到可以解答的答案。
思绪忽然被引向了相关,但不同的方向。忽然想到大学打水刷卡处的一位叔叔。四十岁上下,一位个子矮瘦的健康人士,他待人很和善,准点上下班;他人很上进,每次去打水,他的手里铁定拿着一本书,但书的内容我从没看到过;他很节俭,一餐只吃几个馒头。听朋友说起他的身世,一切就都恍然大悟。他的老婆在某年离他和年幼的儿子而去,此后再没回来过。从此,他带着儿子相依为命。太大众、太媚俗的故事情节,却真实的发生着,而且还发生在我们身边。因为某种原因,他来到这里做了刷卡的工作。早晚骑一辆自行车接送读小学的儿子,不大的校园,时常可以看到他们父子俩的身影,父子俩、自行车一辆、红书包一个,穿梭在匆匆的行人间。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弱势群体,有的自视卑微,独自枯萎;有的充满自信,在人群中闪耀着光辉。
无or有散文2
瘫病在床上的李老汉,已有古稀之年,长病也有七年之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不能说话。但耳不聋,眼不花,脑子还好使的很。在他枕头底下压着一沓纸片,上面歪歪扭扭写满了字,是他这几年自己的心理感受,填满了酸甜苦辣。有时独自静静地流泪,泪水有苦,有酸,有甜......
李老汉自打年轻时,也像其他普通的人们一样,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过着普通的生活,普通的犹如一粒肉眼看不到的尘埃,漂浮在茫茫的狂野之中。
结婚,有舅舅见证,与父母分了家,有了自己的三间土屋杂院,艰难而又快乐的淘着生计。经历过建国初期的困苦,有生产队到承包责任田,有挣工分到自劳自得,一步步走的平常,走的艰辛。
生子,生女,儿女双全。家里虽然多了吃粮食的嘴,日子紧巴,但心里美,吃饭,说话,走路,睡觉,都觉出幸福的味道。
日子过得习如平常,儿女上学读书,两口子起早贪黑,养家糊口。父母越来越老了,需要人照料,家庭的负担很重。地里的农活的确很累,连续几年的收成不好,只能勉强供一个孩子的学杂费。儿子念书又没那心思,于是就有了让儿子辍学,只供女儿读书的念头。
儿子倒也乐意,没有埋怨父母,小学毕业后就不去学校了。帮了几年的庄稼活,就试着在村子的划石头队里当小工,后来到建筑工地上学徒,学过厨师,当过菜贩子,几乎没哪样落下的,都学习过。可也没哪样能拾得起来的,日子混的一般。
这期间,孩子的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两口子也算尽到了孝心,在村里留下了好名声。
当父母的,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养儿防老的浓重意念根深蒂固,心里偏向儿子,啥都依着他,偏偏儿子不争气,没能学出个样来。反倒是女儿憋了一口气,学习上不松劲,一鼓作气考上了中专,农业户口转成了非农业,分配到乡里上班。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轰动的确不小,让李家在村里赚足了脸面,父母高兴,当哥哥的也有了吹牛的资本。
日子依然的如其他户一样,年年的卖着力气,积攒着余下的收入,为的是盖座像样的新房,给儿子说媳妇。女儿那里暂时不用操心了,说媒的挤破了门槛,主动权在自个儿手里攥着。儿子这边,只要修改好了新家,儿子的婚事也是没问题的。
日子似乎沿着预料的那样慢慢的进行着,儿子在建筑队里成为了老师,女儿的工作步入了正轨,收入越来越高,新房独院也拉起来了,一切都过得像模像样,李家的生活在村里提了上来,属于上游的水平。
几年过去,儿子娶了媳妇,两口子住西边的两间房,东边的三间房让给了儿子。东为上嘛,看得出来,很是疼爱儿子的。转过年来,添了孙子,全家人每天笑声不断,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真叫人那个眼馋。
又过了两年,女儿也嫁出去了,找了个非农业的,同在一个单位,工作体面,着实的在李家的脸上贴满了金,擦满了粉。
他们兄妹俩的生活,又像李老汉年轻时的那样,为了各自的生计,不停的奔波,一代代的轮回。
年复一年,各家过着各家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掺杂着责任,义务,充满了欢喜,辛酸,人们忙碌着。
此时的两口子也被生活折磨的与岁数不相对称,黑发染成白发,步履稳健走成蹒跚,在村里慢慢的变成了老人,也真正被人们叫做李老汉,李老太。
李老太身子虚,长病后经不住折腾就去世了,留下了李老汉一个人住在西边的两间房里,可也没过多久,李老汉得了脑血栓,全身麻痹。还好,抢救及时,命是保住了,可也就瘫在了床上,几乎是靠着大把的药维持着。儿子只能是舍弃一些时间,来尽到孝道。
女儿看眼里,急在心里,在当下养老送终的旧习俗中,儿子是第一人选,嫁出去的女儿,也只有多往娘家跑,多看望老人家,算是尽到了自己的孝心。
然而,事变见人心,没过一年的时间,儿子一家子就有了很大的委屈,吵吵着不养了。不管是儿媳在背后捣鬼,还是儿子本心存有不满,反正他们不管了。说是父亲在女儿身上花的钱比儿子的多,疼爱的分量偏向了女儿,供女儿读书有成,儿子还是农民,不公平。就这样,不顾父亲愤怒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用一辆车把父亲拉到了女儿家,舍弃了。
左邻右舍看着他们家所闹得事,不好说话,只能在背后议论纷纷,指点儿子的不是。有辈分的老人看不下去了,就站出来说道,儿子硬是不听,毫无道理可言,认准了死胡同,倔强的很。
女儿很是个孝顺的孩子,她的老公更是个难得的佳婿,不仅劝说女儿不要与儿子闹翻脸,还支持女儿暂养着老丈人。女儿很是感激,庆幸自己没有看错他,眼下也只能先这样了,以后的事慢慢调解。
可是,这当儿子的铁了心,就是撒了手了,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以后由女儿来尽赡养义务,自己已尽完毕。
女儿也有那个孝心啊,可毕竟是个女的,这本来有儿子的更好。虽说病床前没那么多讲究,但身为人家的'媳妇,担心的也不没有道理。
可是女儿的担心,是多余的了,女婿与女儿商谈了一下,不要把事情闹大了,都是一家子人,闹掰了不好,最受苦的还是老人家,以后就有他们来养老送终。女儿的心结没了,放心的把父亲留在了家里,精心的照顾起来。
日久见人心,女儿这一养,就是六年。李老汉的病虽没有见好,但照顾的能吃能睡,病情也不加重。值得赞赏的是,李老汉的心情大有好转,女儿女婿也没有心烦的时候,始终如一。
儿子在这六年里,没有到女儿家码过半个脚印,也管制着孙子在逢年过节不许去看爷爷,堪称比恶人还恶,臭名传遍了四邻八村。
李老汉不是一个痴呆的人,这几年的变故,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躺在床上,眼前一遍遍过滤着以往的景象,感慨万千。
自己辛辛苦苦的操劳一生,为了家,为了儿女,老了老了,到头来落得了个累赘。养儿防老?哎!儿不如女啊!于是,李老汉用笔记录他心中的不满,写满了家无儿有女的句子......
无or有散文3
对于现在的我,昨晚仿佛就是一场梦。我们分开多久了?有5、6年了吧,昨晚终于鼓起勇气联系了你,才发现原来我们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少年少女。昨晚我们说了好多好多话,比我们在一起时说的还要多,我们说到了当初的分手,聊到了现在彼此的生活,突然间发现你比以前成熟了很多。你不在是当初那个安安静静的小女孩,没有了当初的那份青涩,增添了许多多现实的感慨,多感情的感悟。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长大吧。
你说,现在你也经历过当初和我一样的抉择,你可以理解当初我的感受。你说现在的你已经不再恨我,因为我们都是一类人,都是选择了错过。有人说,错过并不是错了,而是过了。想当初你因为我的原因离开了我们一起读书的学校。可最后我们竟然是那么默契的选择了同一所大学,你昨晚淡然的说着就是缘分,表示我们还没有缘尽。
你说,让我忘了你,记住我应该记住的人,可是你是否知道其实你一直都留在我的回忆里。唯有感同身受才能理解彼此。你理解了我,可是谁又能理解你呢?这么多年我都没有打扰你是因为我一直对你怀有愧疚,我知道你恨我,不想理我,可昨晚看见你的头像自己还是没有忍住。你说我们彼此解开心结了,那么缘分就尽了,可是真的会是这样吗?
原来有些事真的是不经意的完整,不经意的残缺,有些人真的是出乎想象的命中注定,出乎想象的错过。一些人、一些事就这么明明灭灭的刻在沿途的风景中,辗转中的快乐在百转千回中碎成一地琉璃,光着脚走过,血流一地,泪水于血水的混合体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那些过去,我们再也回不去。
天冷了,好好照顾自己,晚上睡觉盖好被子,别感冒了。最后,祝你能够找到真正属于你的幸福,而不是等待那个他回来。
无or有散文4
凉起来的天气,真是让人猝不及防。听当地人说,这里是很少有秋天的。我微微一怔,想起以前的很多个秋天,似乎都只是一眨眼的瞬间。
这是我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二年,又是一个没有秋天的秋天到来了。可是当初许下诺言般的暗涌,依旧仅仅是暗涌。一直以来,我总是没有足够的决心去完成那些梦想,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如今它们都已经快要无处安放了,我却还在挣扎。
那天去爬山的时候遇到两个小男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我拿着相机想要把湖中如墨画般的倒影拍下来,却听到了一阵敲打声。寻声望去,不远处一个小男孩正在用力拍打铁笼。铁笼里关着三只松鼠,有两只松鼠藏在用木箱做的窝里。小男孩试图把藏起来的两只松鼠赶出来,于是不停的拍打着铁笼。
我看着旁边的警示牌上的“严禁触摸”,有些失望。男孩的父亲坐在旁边的石椅上,大声呵斥着自己的孩子,但是男孩并没有停下来。
然后旁边一个与之同龄的男孩子大声地吼着:“不能拍!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声音越来越大,到后来已经语无伦次了。
我离开的时候,拍打铁笼的声音伴随着劝阻声,响彻了整个小山谷。
想起以前,当我也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时候,同样被人质疑着。家人,邻居,甚至是陌生人。每一代人都会在下一代到来之前成为被质疑的对象,这种定律是逃不了的。
可是那天离开山谷的时候我就在想,当你质疑别人的时候,别人就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自己的梦想依旧遥远,看着身边的人已经离自己想要的越来越近,而我还独自徘徊在寂静的黑夜里。可是只有在这样寂静的黑夜里,我才能想明白,我们每个人都不该质疑别人,因为或许某一天,你质疑的人会比你厉害一百倍。
所有沉默或许都是一种暗涌,但是暗涌并不是梦想。
那些我努力想要珍藏的记忆,我会用文字告诉你们。但是请不要问这些故事是不是真的,因为我怕自己会流下泪来。
无or有散文5
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上,摆在枕边,需要时随时可取查阅。好的书尤其可爱,散发书香。所谓书香,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乎毛边之类,加上松香油墨,天长日久在柜里不通风,自然沁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熏,并不沁人脾胃,并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谓为书香。
我喜欢看书,喜欢逛书店、书行、书肆、书摊,为一快事。我也喜欢藏书,有2.4建方的小书斋,每当闲暇,悠闲在书斋里,书似烟海,人的一生,书是看不完的。
悠悠岁月,书斋有我一片情,默默度过,当我灵感涌起,搜章摘句,殚思竭虑,提起笔,纵横书斋天地,一事未竞,而枝节横生,有时文章题外,而莫知所届,有时旁征博引,而轻重倒置,难于成文。
我真佩服善文者,有些散文,叙事状物,逸事横生,写身边琐事,温馨细腻,委婉多讽。言谈中,清新隽秀,娓娓动人,剖析哲理,发人深省,语涉玄妙,富有禅机文字晶莹透剔,清可见底,而笔下行云流水,有意态从容的趣味。
文字掷地有声,非为易事,做到言中有物,不觉淡中无味却难办到。写文章时,经常会碰到想象不充分,联想不敏捷,分析不精,词藻不丰富,造成文思不前,成了败笔。写文章少说费话,开门见山,转弯抹角的地方,求其挺拨,避免茸塌。
写文章如谈恋爱一样,要知道割爱,文章才能涓涓细流,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透过窗棂,树干黛翠,春风挟着寒意,树叶飒飒,如潮如泣,风停后细听数片树叶吹落在前院,春雨淅淅沥沥,打到玻璃上,清脆可听,加上虫声鸟声,都使我发生好感,驱除我孤独寂寞。
文章如花开,花开不求花落,但求灿烂。往往找到一丝半缕温软的语词,我会窃窃自喜,文笔生花,又会感到很开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茫茫烟云,我在耕耘着爬格子。
无or有散文6
曾几何时信仰被人类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叫做欲望的东西。欲望如同荒凉之地的曼陀罗,所过之地枝蔓无处不在,一发不可收拾。渐渐的曼陀罗具有了毒性。触之既死,血红的毒液通过各种渠道遍及华夏大地。放眼忘去,一方方净土正在逐渐浑浊。一时间所有抵抗化为徒劳。
宁静的秋夜,源自深秋的凉意笼罩着蒙蒙细雨。我相信这是佛的眼泪,如同细沙磨砂而过。空气中还在回荡僧人们喋喋不休的经诵,这声音如若来自遥远的上古时代,空灵、圣洁。
佛说:菩缇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历史途经轮回,乾坤百转。有种源自无上境:界的神圣藏匿于佛家万卷经之中,翻开泛黄的经文,并无坊间传闻中的神秘传说,亦无武侠剧中的绝世武功。密密麻麻的樊文似乎只反复的记载着两个词语:渡人、渡己。
神圣来自空谷幽幽之地,修行只是一种超脱罢了。
佛语为善而终,尚无谷深而高堂林立。佛不以庙堂高大而自荣,不以曲伸溶洞而自卑。佛不可解,实为自解。若追其根源,只需知晓境界不同,故无根可寻。古书中常载道,得道之人为仙为圣为佛。殊不知,得道必先渡己,自得道而渡人。得道之人圣洁不可方物,猜不透,理不清。思想不可捉摸,不善辩,通其理。信奉顺其自然,不予世事加以强求,此难免世俗之人总猜疑。辩其之:不解实为自已认,难辞其咎。世人不解,寻求之。其不知,佛不理世事。何以以世道求知之?此一世若佛尚无佛道可言,岂不悲哀呼?呜呼哀哉。
自古天下三分,佛界、仙界、凡界,何以以凡界之约贯以佛界之?此三界本无甘连,殊能知各自为营,且无半点关系。佛界圣如莲荷,自释帝渡人,途经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沿袭至今佛依然唯此佛,渡人渡己之佛,尚无变数。善变者为世人,世事。
佛者屹立千年而不倒,无乎此道。欲求善,先善行施以自己。佛常善,若求根源,此理众终难晓。通此道,多行善,行善于人,实善于己。此为立佛之愿。若背之,不得善全。前车之鉴,前辕之辄,竖以标之。善者终有缘佛前立而不折,恶者归尘如入冥殿,终难释。善者为大义,恶者岂能匹之?常有俗人怨佛理世之,其为佛者渡道。善人之,常不理,佛之悲也。常之悲也。呜呼哀哉。
净土不为世人所赐,此乃佛者修心而自觉。何谓世俗之地?世俗强求,佛者为善,何不惧之?若为惧,有损佛者圣誉。佛不理,佛者无尘也。佛醒世人只得不理之,世人狂笑。佛,罢罢罢,面具僧人。佛不语,笔伐不得,口语又为三戒之一。急煞向佛之人。佛不语,不悲。
解析:
近日网传少林寺方丈大师释永信等等不实绯闻,初次看到着实震惊。曾几何时,邪恶之手又伸向世间仅剩的那方心灵净土。其实这不是佛教的悲哀,也不是少林寺的悲哀,而是世人的悲哀。和尚吃斋念佛,这是和尚的本道。如果和尚连这点最基本的法则都背弃了,那和尚就不是和尚了。
有些人喜欢怀疑做了自己做不到的那件事的人,喜欢用匪夷所思的想法鄙夷比自己强的人。敢问这个玩笑是不是开的有点大了?就想常常把“河南人都是骗子”挂在嘴边的那些人,试问这些人有几个被河南人骗过、欺过?又有多少人亲眼看见过释大师怀抱美女,香车豪宅?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么解释最好不过了。
少林寺跟少林寺风景区没有关系,自然少林寺的方丈跟少林寺的财政收入也关系不大。少林寺风景区一年的财政收入相当可观,有登封市*这个官方部门把持什么时候能轮到一个寺庙成为官方?少林寺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寺庙,只所以被推上风尖浪口只是因为依附少林寺成立的少林寺景区。景区都是*部门设立,寺庙无权独自经营吧?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少林寺方丈主导少林寺上市?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少林寺文化是中国最具传统的文化象征,方丈必是当代得到高僧,试问无权过问财政的人会为了不属于自己的经济收入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把一艘纸船抛入大海吗?
无or有散文7
民以食为天。曾几何时,却成了人们的一种奢侈行为。为了教育我们从小节约粮食,父母经常拿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闹饥荒的情形说事。
现在,当然不会吃不饱饭了,但怎么吃却成了问题。华灯初上,街边的大排档、小饭馆、星级酒店人头攒动,形形色色的饮食男女们出入其间,在各种饭局中穿梭不息。他们有“做饭局”的,或为谋权,或为争利,不一而足。这做局请吃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直接出面请呢,还是另请高明迂回出面呢?是请张三作陪呢,还是李四?是去闹市高档酒店呢,还是乡野农家乐?个中奥妙,不足为外人道也。“吃人家的嘴软”,那些被请的人自然要从别的方面“买单”了,似乎吃的不是饭而是局。
其实,这饭局并不在饭如何,关键还在主角——酒,名之为“酒局”似乎更为恰当些。无酒不成席,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自古亦然。古人曾云:“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陶渊明弃官隐居在家,逢人请客“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诗仙李白更是斗酒之后诗百篇,“酒入愁肠,七分化为剑气,余下三分化作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可如今,喝酒少了许多人文气,酒过三巡,不再是诗词歌赋,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黄段子红段子绿段子;不再是曲水流觞,更多的是划拳比拼。总之,饭局有了酒,才真正有了“局”的意思。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喝酒的本意也不在酒,在乎酒过三巡之后那些个形形色色也。
有人说,现如今,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要是经常没饭局应酬,似乎混得寒碜。我却不这样认为,若在闲暇之余,邀上三五好友,弄几碟小菜,沽几两老酒,相伴清风明月,或坐于山间溪旁,或围于旮旯小店,耳闻淙淙流水声,坐看云卷云舒,闲说花开花落。洞开心扉,品酒说人生,有饭有酒却无局,岂不快哉?!
无or有散文8
今天心情不好,很不好!
宝贝女儿大清早就要远赴北京,然后明天飞机去往伦敦,开始自己的学业,她妈妈去送她到北京机场,我因为上班不太好请假,就只能送女儿到济南高铁站了。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似乎未曾经意,这几个月就匆匆过去了,有点缅怀,也有点伤感,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这样无拘无束的陪着我们,她要就业,要嫁人,要为人母,我则是注定会一天天老去,很多对孩子的不舍,就是留恋我们的青春,大家都是过客,只是在这生命中轮回中能为人父母,能有一份牵挂和感动,这也就是我们生存的意义。我们应该感谢孩子,是她让我真正懂得那种牵肠挂肚,有时候我俩像两只公牛一样把牛角顶在一起,这不是什么相互伤害,这只是刷存在感,当她在万里之遥时说一句想爸爸,会让我明白眼泪在飞是什么样子。
女儿其实独立能力并不是很强,二年前出国时我就很是担心,担心她不会做饭饿着自己,担心她听不懂英国教授的课程挂科,也担心她适应不了那种举目无亲的环境,吃不惯汉堡等等,看似粗心大意的赵同学在对待孩子的问题,始终无法免俗,印象很深就是给她讲各种案例,怎么样安全的保全自己。我也毛遂自荐教她几手好做的饭食,比如说番茄炒蛋,松花蛋泡方便面等等,不过有其父必有其女,女儿做的饭让我懂得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的道理,堪与黑暗料理比黑暗,说优美一点就是让我明白:我的做菜水平,并不是家里最差的。
去年回来也是暑假,那个时候她已经会简单的做几种菜了,虽然味道很一般,但至少摆出的样子像模像样,而且能分清楚盐和味精,也算不小的进步呀;今年则是厨艺突飞猛进,晚餐都是赵大厨师掌勺了,虽然不能说技艺精湛,但是荤素搭配都很不错,尤其是对我一些生活习惯的修正让我很是惭愧,我逐渐由肉食动物慢慢演化为兔子类型,忽然我思考一个进化论的问题,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也有这样的一页未曾记入历史,就是佛教和道教的创始人家里一定有这样一个女儿,不然怎么他们都不吃肉呢?孔圣人就没有女儿,因此儒教文化中没有戒荤这一条。
女儿其实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诸如动不动就发发脾气之类,昨天晚上我回家就看到她正和她妈妈怄气,理由很简单,就是她妈妈骑电动车带她的时候误闯了一个红灯,于是她就大帽子一顶顶飞起,最后上纲上线到了素质问题,于是娘俩就吵了起来。我总觉得这是因为离别在即,二人都不能正常控制自己情绪缘故。就像我这几天心情也很不好,总是抓住人就嘲讽一顿,痛定思痛吧,昨晚和她签订了口头协议,我们俩都要制怒,我不希望我的坏脾气遗传,更不愿意看到女儿总是脾气很大的样子。若教眼里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我舍不得女儿,女儿也舍不得从小长大的家,但鸟儿总要飞向天空,我能做的也就只有祝福和挂念。我不快乐,但我希望将来能为了她的成就快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前天中秋节我们一起看又圆又大的中秋月,我就知道,下一轮月圆的时候,我们就分别是从不同纬度看到了,她那里是经纬子午线的起点,我这里是时差之后的万里之外,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知道远方有一个家,有父母,也有诗酒趁年华在等着她更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长相忆,但不是长相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