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得体退出的爱的散文
走在路上,有同事热情的打招呼“儿子上大学去了,轻松了吧”。是啊!自从孩子上大学,卸下了心里负担,大把大把的时间不知道如何处置。生活一下子变得悠闲自得,轻松自在,却感到未有过的落寞、失落。
原来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幸福。脑海里常常回荡起儿子稚嫩的声音“妈妈,系鞋带”。儿子生活一直很自理,可独独学不会系鞋带,教了好多次,每次都把鞋带系成一团,所以,“妈妈,系鞋带”这句话一直说到送他大学。有一次去学校看儿子,把煮好的大虾剥皮,放到保温盒带到学校。儿子在电话里高兴的对我说“妈妈,我们同学看到你把虾剥好,可羡慕了,都说你可真是亲妈啊”。听了后我感觉幸福满满。
高中放月假。每次接儿子回家,先把衣服、床单、被罩放洗衣机里洗,接着刷鞋、洗袜子、内衣,所有的衣物都洗一遍;然后,按照儿子列的单子买生活学习用品;最后,把要带的东西收拾好。每次放假只有一天的`时间,有时来回不到20小时。冬天,洗的衣物晾晒不干,就拿到办公室放暖气片上烘干。最后一年高三,跑衡水下错过高速,跑错过道,跑过夜车,倒车撞过车。每次,都像打仗一样,虽然很辛苦,却心甘情愿的忙碌着。这一切从把儿子送到大学校门就戛然而止了,这种辛苦不再有,却仿佛被人遗弃了一般。
原来默默陪伴就是一种幸福。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刻,全程陪伴他成长,见证了他一步步长大的历程。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得到了孩子的信任和认可。每年开学之际,是最热的季节,顶着烈日,冒着酷暑送儿子去学校,不管多热多累都坚持把床铺铺好,把生活用品归结整齐。男孩子贪玩,高一、高二没好好学,高三才回过味来努力学习。每当在学习上遇到困惑、考试成绩不理想时,都会打电话向家长倾诉。每次我都耐心倾听,给孩子鼓励打气。高考完,我真切的意识到孩子离家远行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一种恐慌涌上心头,2个月多的时间,除了上下班,放弃了朋友聚餐,放弃了每晚锻炼,放弃了游玩,在家就陪孩子。孩子在卧室看小说,我在客厅看电视、看杂志,默默陪伴,无声相伴。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便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那么,作为父母第一个任务已完成,接下来是如何完成第二个任务。
儿子上了大学,摆脱了繁重的学业,挣脱了父母的羁绊,来到一个新的城市,结识了新的同学,有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处于一种新奇、新鲜的状态。作为父母,尽可能的少去打扰孩子,给孩子留有自己的空间。仔细拜读《不懂得退出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等文章,怎么对孩子成长有利就学着怎么做。
孩子上大学,我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自己有独自生活的能力,相信孩子能处理好学习生活上的事情,相信孩子有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生活。我告诉儿子,父母只能把你送到这儿,今后一切要靠自己去努力,去拼搏。
深切的感受到孩子不再像高中那种,心理有困惑就给父母打电话,不再依赖依恋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其实,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脱离母乳独自吃饭,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支配发展自我。上小学时,每天接送;上初中,早晚接送;上高中,每月接送。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渐行渐远。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它诠释了生命是*,是独立,爱与生命一样,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要知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更需要孩子的陪伴。孩子离家到远方求学,对父母来说,总感觉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然明白父母应该减少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度,可总禁不住通过微信、QQ等寻找孩子在生活中留下的足迹。除了按时打给孩子生活费,叮嘱孩子降温了多加件衣服,别着凉,剩下的就是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期待着寒暑假的到来。
不管孩子走多远,不管在何方,父母永远是孩子坚强的后盾,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孩子远去的背影后永远有父母深情注视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