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位学者谈话散文

  今天在去拜望一位文化界老前辈,在他的家里我看见一本设计、印刷和装祯都很上档次书法作品集,打眼一看令人赏心悦目,赏心悦目了就不由得打开翻阅,看着看着就心生了疙瘩:从真草隶篆各体到诗词文章诸篇,除了作者的书法风格比较突出外,更显眼的要数每篇作品的空白处,那些用铅笔校正过来的错别字词和诗句了。

与一位学者谈话散文

  实在看不过眼,我就斗胆问老人家:“既然有这么多的差错,这先生也敢印成书行销于市?!且他的名气那么大。”老人家说:“大家不止一次提醒过作者,可作者却说‘那么大幅的作品,现在没人细看的。’听听,这是做学问者的话嘛!”其实,在这以前我也在许多地方看到过此人的笔墨,每每与人欣赏时,读着读着就卡壳,于是就争论作品里的字词句子是错是对,结果干脆就认为:书法作品可能就兴通假字,那错句子也许是作者即兴发挥的吧。以往也曾听过一些内行的简评:“此大师貌似学富五车,实则功在字外。”就这位造学态度如此不负责任者,人品艺品这么低劣的人物竟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十余年,屡获各等奖项,成为德艺双馨的典型且有作品被高价卖出,还赢得许多作家为其树碑立传,是何道理!难道几千年传统的为学宗旨和道德标准一概的错了么?还是今人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弱智?

  一个劣质产品之所以能行销于市且被顾客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来至于顾客的识辨能力有限和媒体广告效应。文化作品一样,群众的.文化素质不到位就给劣质的文化作品提供了市场,群众不懂文化作品的好与差,只简单的从名头上加以确认,在行内看谁有无头衔,在街上看谁写的牌匾多,在报纸上看谁发表的作品多,在社会上听谁获了多少奖,在朋友间听谁的字画价钱高,这些信息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取向与标准,正如那:“三两黄铜一锭金,放在街上试人心。黄铜去了金还在,世人认假不认真。”自古道:“书画家必须是饱学之士。”当今这些书画家从业多是有欲望动机的,有动机也好无动机也罢,你既然选择了书画这一传统的文化行业,多少是与它有缘的,即使先天的或后天的没来得及饱餐文化知识的营养,可虚心求学进,认真创作,精益求精,态度端正也是必要的阿,你要知道,不管你的荣誉是名副其实的抑或是浪来得还是买来的,你都要珍惜它的,不要欺负不懂艺术的群众,更不要自欺欺人的夜郎自大,否则你的荣誉就会很快退色。今天人们误把黄铜当成了金,明天还能一错再错吗,聪明者多是由上当二字培训出来的。功夫在字外在画外在文章外者,红火也只是几年时间,貌似高古不一定能获得高山仰止的敬意,骨子里的气节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永不舍色的是金子,是身无瑕疵,胸无罅隙的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