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日散文随笔
立春,在农村又称“打春”或“开春”。打字想必就是逼迫之意,春到花开,花本还不想开,被春风敲打以后才勉为其难,迎着春寒开放。总是可怜刚入春的日子,雪似花的日子已过,花似雪的日子还有时日。柳如烟花似锦阳春三月,步履还在蹒跚。只有那娇小却翘首寻找希望的迎春花,悄然自开,它没有桃花寓意深刻和桃枝的辟邪,也没有山茶的妖艳和庞大,也没有梅花的暗香和精神,只有独自在村边的小路边寂静绽放,只希望厌腻了尘世的喧杂、浮华的人们在郊行中予以爱意。
俗话说:“人勤春早。”但村人并不希望开春太早,不是因为村人过懒,而是春早伤时。农事总是跟着节气走,但开春过早,无法按时播种,留给庄稼生长的时间过少,庄稼成熟不好。村人特别讨厌的是“反春”,就是果树果子成熟以后,在秋末冬初再次开花结果,花如春而果涩小。逢到这种年时,老人总会哀伤的感叹,又是一个不知年,又是一个饥荒年,又是一个动荡年……一切都因为未知而恐惧。儿时,我们不能理解深意,只觉得那是一种迷信或是经验禁锢的'结果,世事怎能因花而定,因花而变。
滇中深山的家乡,立春没有太多的礼俗。虽然祖上常有人说,我们来自江南水乡,但贬居南蛮之地过久后,文明和习俗没有带来,新的习俗没有了解,所以简单视为没有。只是开春后,村人一般不宰猪,因为春后天气暖和,苍蝇开始出动,肉腌制不住,容易生虫。春后,不砍柴,春木浆多不好烧,烧后火炭不辣,所以更多的人家都在冬腊月就把来年的柴砍好。起房盖屋的人家的木材,更是忌讳春木,容易被虫蛀,最喜腊木。开春后,不吃不杀带有腥膻味道的动物,如牛羊,认为吃了会发病。我们没有感受和经历过,不知这些习俗是为了爱护生长的树木和动物,还是生长的树木和动物真的不能做柴火木材和食物。
窗外的鸟儿开始飞来飞去,高声叫着,似乎告诉还躲在家屋的孩子,春天来了,快点出来玩耍。或许,也是放喉高歌引偶。春天,一切都开始动起来了。
快要回家了,又想着每年春节都能看到屋后开得旺盛的桃花。桃花大多年份都如期盛开,欢迎着我们回家,犒劳着我们栽种的功臣。那时我们很勤劳,为了吃桃,栽了很多桃树,所以不用用珍惜的语言说:“有两棵树,一株是桃树,还有一株也是桃树。”在花丛中,听着蜜蜂的劳动,就闻到了桃的香甜味。看着桃花,总能想到栽种时给予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在期盼。花美如姑娘,姑娘已老,容颜已逝,姑娘不敢看花。都说早开的花果子结得迟、熟的也迟,早熟的果子开花迟,时至今日,我仍然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中年之后的我,站在桃林,就连为吃桃而看,还是为赏花而看都不得而知了。可怜的我,可怜的花,可怜的桃花。
人生,就像开花结果的果树。童年时,需要栽植和浇水施肥,中年后就开花结果,晚年凋零于土。三十而立,就是鼓励人们而立之年要开花,要有花开,要结果。没有开花结果,老上和小下的亲人就要受累。结硕果、甜果、苦果,一切都还在酝酿中,蕴藉才能有所收获。
春之日,我想了很多。春之日,享受着阳光,听着鸟鸣,来年一定会是个好年景。一年之计在立春,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我是个诚实的人,我没有哄地,想必地必不负我。若负,我必沉土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