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做了一名航空人散文

  大学毕业那年,我做了一名航空人。由不爱到爱,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转变……

那年我做了一名航空人散文

  题记

  26岁那年,我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中航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单位--中航工业南方集团总公司,当了一名航空工程师。本文中的航空人,既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航空公司从业人员,也非发射卫星火箭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从业人员。它是由*军委总装备部直接管理、具有部队军事管理属性和国防科工领导下的亦军亦地的一支专门服务于部队科研建设的科研体系人才队伍。

  一纸派遣单让我做了一名株洲人

  1993年6月18日上午8时13分,北京。*军委总装备部。负责人事分配的张司长看了看我的人事档案,笑容可亲的告诉我:小杨,你直接坐飞机去株洲中航南方集团总公司报到吧,昨天已经给那边打好了电话。什么都不用带,也不用去中航集团总公司报到了。那边有一个重大的任务等待你去完成。抓紧时间赶紧去吧。说完,给我敬了一个端庄的军礼。我诚惶诚恐的赶紧回敬军礼。就这样坐着飞机到了完全陌生的南方工业城市--株洲,做了一名株洲人。

  331基地“发动机抢修”

  1993年6月18日下午3点20分,株洲中航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331基地。时任董事长*先生见我到来,顾不上寒暄,就急匆匆的告诉我:小杨,你来得正好。我正为5号线上的发动机故障犯愁呢。我先带你去看看,务必给我尽快的找出原因抢修好。说完,不等我回答,就拉着我的手走向附近不远(约50米的)5号线(相当于一个大车间,因为涉及军事技术机密,所有单位都用数字标注)。

  3天2夜绞尽脑汁终复原

  5号线工地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一台前苏联造涡轮回旋式发动机仰面朝天的摆放在哪里,一大拨技术员站在那里正在大声的讨论着什么。见林总和我到来,自动让出一点空隙。技术员老李告诉我:杨工,这台机器老是出现问题。经前期多次检查,没有发现任何故障。说完两手一摊,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我没有说话。蹲下身,仔细的检查起来。

  发动机的检查有点类似于中医的望闻问切。我先看外型。只见外部廓形基本完好,独三线位置有轻微的模糊状,看来,应该是短路引起的短时燃烧。我再闻,没有异常气味;我回过头来问老李:电路测试情况如何?数值显示正常吗?回杨工,电路三次检测,数值显示正常。奇了?怪了?仪表拿来,我详细检测一下。

  果然一切如老李所言,数值显示正常状态。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打开整个发动机,我果断的下达命令。杨工,这,这,这,可是苏联进口货,如果打开的话,万一出现问题,俄罗斯是不会进行赔付的。老李结结巴巴的说。小杨,按照合同约定,我方工程师需要打开发动机机身的话,是需要得到俄罗斯方面的专家批复的。林总这时在一旁插言道。“我们给海军的交货期限还有多久?俄罗斯专家回复需要多久时间?我们等得起的话,我没有意见,等不起的话,我建议打开机身。”这时现场开始出现了短暂的静默。10分钟后,林总犹豫的问我:小杨,有几成修好的把握?“不打开机身的前提下,我敢说,没有一个专家敢答复你准确的答案。要想知道答案,必须打开机身。”我不加思索的回答。“能保证交货工期吗?万一……”林总犹豫着再次问我。“我尽力。即使不吃不喝粉身碎骨,我也尽量在交货期限里完成工作任务。”我转身告诉林总。“好,那就这样吧,万一出现责任,我和你一起承担。”说完,林总吩咐老李,还痴呆着干什么?赶紧按照杨工的指示打开机身。

  机身很快打开。我支开大家,一边马不停蹄的加快检测的进度,一边陷入深深的冷静的思索。这是我参加工作遇见的第一个最大的难题。数值显示正常,线路基本完好无损。这只能说明这台机器在出厂的时候就没有经过俄罗斯方面的严格检测,或者说,这台机器在设计的时候就出现了严重的缺陷。要不,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我于是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导师——张恩和教授。电话里,张教授在听完我的汇报后对我的猜想表示肯定,指示我用静水探测法寻找出故障的原因。

  我于是按照导师的吩咐,采取当时普遍流行的静水探测法检测机身。果然,找到了故障原因:涡轮的叶片不足承担工作运行时的各项后期需求,发动机缸自身设计明显动力不足。造成发动机表面看似正常,实际无法进行正常工作状态。我赶紧打电话给林总,请示他如何解决?放下电话,林总就风风火火急匆匆的`赶来了现场。问我可否有解决办法?我说,一是返退回俄罗斯,要求他们更换合格产品并进行经济赔偿,只是这样肯定延误工作进度,无法按照上级要求正常交货;二是自己重新在现有机型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改装,这样既能有自己的独立的知识产权,以后也不用依赖俄罗斯的技术和产品,还能争取时间完成交货任务。只是,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加班加点。

  林总表态:给我5天时间,饭和水叫人按时按点给我送来。需要多少人手,随我要求马上满足。我说好,给我两个动手能力最强的机械师。林总当即打电话给我叫来了公司当时技术实力最强动手能力最好的两个机械师,全面配合我工作。

  改叶片参数、换液压机缸

  组装第一步,改叶片参数。我把所有库存适合的叶片找来,一个一个的进行拆装。这是一道看似轻松实际枯燥无味又费时费力的工作。装上去、拆下来,反复进行测试,再依据发动机的需要进行手工改良与机械精加工。

  机加车间在3号线,距离5号线约有200米的距离。我担心技术工人无法准确操作控制好实际需要的参数加工,于是决定亲自进行机械精加工。我安排两名机械师一个负责现场无休止的拆装,一个负责专门往返给我送需要的叶片。

  一次次反复操作,一次次拆了装、装了又拆,就这一道叶片加工的简单工序,足足花费了两天的时间。20日晚上11时35分,叶片改良工作终于完成。改良精加工并组装上去,成功通过测试。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进行液压缸的换装了。还是之前的枯燥无味。还是之前的拆了装、装了拆。反反复复的进行实时检测与无休止的拆装和数据收集。在两位机械师的大力配合下,在整个基地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林总的亲自关心督促下,21日深夜12时15分,液压机缸终于完成换装通过组装测试和生产状态良好测试。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我长吁一口气。比林总安排的5天时间提前了45分钟。

  22日下午3时21分,改良组装具有中方独立知识产权的发动机通过总装备部派驻专家的合格检验,如期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

  这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这是一项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的艰苦工作,这是一项寂寞繁琐的工作,需要细心、认真,需要负责、耐心,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接手之时,我有一点点恐惧,有一点点担心,有一点点厌倦,接手之后,我慢慢的顺理成章的爱上了这个寂寞繁琐的工作,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航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