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心灵品级,悟生命可贵散文
曾在新浪读书频道看到一篇文章《心灵的品级》,文中说道:“心是有品级的,而它的品级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文章提及心灵四境:最高境界为敬畏之心,第二境慈悲之心,第三境界感恩之心,第四境界宽容之心。读后不禁叹自心狭窄,如是以为,心灵如海,还有什么容不下?放不开?
释迦牟尼说,世间一切万物,“壮无过心”。我国古代文化中,儒家倡导“内圣外王”,道家强调“清静无为”,释家常言“四大皆空”,其实无不在强调以“修心”为本。北宋欧阳修说:“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心灵是人类的思想、智慧和潜能的本源,想来人生的成长亦是心灵修炼的一个过程。
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七日里继续,无奈看着岁月渐行渐远,每个人都在不断经历着成长与老去。我们都曾有过在工作或情感的困惑,都曾经过岁月的纷扰,别人的故事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一生不能没有遗憾,不可能没有失去,不会永远心想事成。人生苦短,光阴似水,生命中总会有许多烦恼和痛苦,并不会因你我的趋避而减少,可是,承受这些的心的耐受力,却能决定我们承受欢痛的程度。
心怀敬畏,对天地自然,对人生万物,如同一种信仰,如同一种虔诚,在人生岁月里恪守德诚信义,任风摧浪移不可动摇。为商讲诚信,对友献诚心,爱人守诚意,纵世风日下,我自岿然。作为个体存在,如果每个人都对自己身处社会中的规则、条律、伦理和公德拥有本能的敬畏,在商言信,在职言公,在群言理,这世界将是何等完美?做到这些,心灵又将是何等高贵?
有人说,一个社会的进步是慈悲心的进步。每一个社会都有弱者,弱肉强食由古至今,让自己怀有一颗慈悲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哪怕微不足道,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生命的自始至终,逃不过孤独的'两端,一个人一生成败,幸福痛苦,最终都要离去,带不走一样拥有的东西,而在这之间漫长又短暂的旅途中,该当心怀慈悲,被别人需要,更可以感受到生命价值所在。
前段日子新闻里报道儿子不让进家门,九旬老母死在走廊的惨剧,常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找社区找民政部门投诉自己无人赡养……单位去年初也有这样的事,儿子和独居无经济来源的母亲争一万多元的征地赔付款,看着痛心。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么?他还能为社会做什么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这人间第一情该是孝,无孝怎懂知恩?不知恩怎懂爱?常怀感恩之心,方知人间真情永在;常怀感恩之心,才懂爱是天地大美。
文中第四境说到宽容,对人宽容,是一种心胸的广阔和大度;对己宽容,是懂得爱惜自己。这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有坎坷和波折,过往里,总会在有意无意中被什么人什么事伤害,总有些什么让我们在他年后不敢轻触那曾经的疼痛。
去年调到一个素闻喜欢制造矛盾的单位,没有谁是专负其责,带着责任心去做事,而仅凭听谁的不听谁的去做事,因这使班子风气极不好。一年多相处共事,能清楚感受到没有职业道德中该有的尊重,而是故意排挤,还影响工作落实。曾与友谈及,得到一些积极解决方法,但积郁难平,增加不少烦恼。
那天读文时,联想友的开导,心中有一些豁然,与其计较,不妨宽容。为何要先想着改变别人呢?不妨先做好自己的事,用工作业绩、大家信任来消弭那些无形阻碍和卑劣。做到宽容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耿耿于怀只能加深对自己的烦恼。
一生中,我们谁都不敢说自己从不会犯错伤害别人,也不可能从不为别人受伤,也许有些尚可挽救,有的却再无法弥补,一昧追讨怨责,无端让这一生总被过去的阴影笼罩,为什么要到生命最后一天才知生命的可贵?过好现在,活在当下才是最真的。
年华似水,白驹过隙,如果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能注重提升心灵品级,尊重别人,珍爱自己,认真生活,以一颗平常心去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败得失、爱恨情仇,让狭窄的心胸变得宽阔如海,对遇到的每件事处之泰然、顺其自然,拿得起、放得下,这是怎样的一种安然?
人生不过百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能于喧嚣中安然,于安然中修炼一种心的品性。让心如海,可以波澜壮阔,也可微风轻拂。这样的人生,一定是恬淡和从容的,心灵也一定是强大而高贵的。